《王永炎院士神经内科病证实验录》谢颖桢|(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王永炎院士神经内科病证实验录》

【作 者】谢颖桢
【页 数】 299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8.01
【ISBN号】978-7-5132-4058-1
【价 格】88
【分 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谢颖桢. 王永炎院士神经内科病证实验录.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王永炎院士神经内科病证实验录》内容提要:

本书收集整理1975-2015年40年间王永炎院士在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亲自收治和指导治疗临床验案200余例,包括中风、头痛、颤证、痿证等。其中大部分为脑病科特色诊治方案及疑难杂症的诊疗思路,通过对治疗经过和方法的记载与分析,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师提供神经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经验,并将其推广普及,使更多患者受益,为神经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提供诊疗思路,引发对神经内科疑难杂症的探索与研究。

《王永炎院士神经内科病证实验录》内容试读

上篇

“风痨臌膈”古称四大难证,中风列难证之首,尚有痿躄、痉痱、头风之患,直面疑难急重病,何以应对?我随王永炎老师临床二十余年直接领悟至深至切的是意象思维。先生示人医学是人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故应紧紧把握原创思维,古代先贤的象思维,象数融通。取象运数而“象以尽意”。临床观象,象以筑境,境以蓄意,境以扬神,以言筑象。以“筑象”把握动态整体的悟性思维,是以情境之象来尽其意的。以象为开端,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由意象思维向概念思维过渡,使理法方药完整统一。

1上篇1第一章中风病3

第一章中风病

中风病即脑卒中,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大疾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一直是全球医学界研究的核心和热点。

西医学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对脑血管病研究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随着影像学发展诊断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由缺血级联反应到神经血管单元免疫炎性反应发病机制认识的深人,以及治疗由脱水降颅压对症支持到降纤溶栓等措施的发展。治疗方面,在脑保护、血管保护,特别是神经保护方向虽然投入巨大,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疗效在向临床转化、用于临床患者时屡遭失败。如何提高脑血管病治疗水平,国内外医学界面临极大挑战。

中医学界对脑血管病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以王永炎院士为首,与焦树德、任继学等老一辈中医大家,并联合全国的从事中医脑病工作的李济春、沈宝藩、张学文、涂晋文、夏永潮等先生,在承担的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系列中风急症攻关课题的协作研究中取得的。王永炎院士带领的脑病团队,在中风病深入动态系统研究基础上,取得了从病名定义、证候分类、病理机制、诊断标准、治疗预防康复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形成了行业标准,获得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成就:

1.中风病疾病证候诊断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由先生倡导、经全国内科脑病专家调研论证,规

范疾病诊断、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在CCD(TCD)编码中西医一致;形成《中风病中医诊断

标准》,开现代中医病证规范研究之先河,进一步推出第二代《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简称“二代标准”),以行业标准的形式由中国中医药脑病专业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在全国推广;结合全国脑病专家经验和系列攻关课题研究成果制定了可降维升阶应证组合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开创性地建立了病证结合动态时空定量化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该标准将医学统计学的有关方法引用到中风的证候学研究中,使辨证诊断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计量性。通过对该标准的验证与推广,又为进一步探讨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类、组合、演变规律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高了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论证强度,使中医证候学向规范化、定量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2.形成中风病三大治疗成果第一,先生与任继学、李秀林前辈与学长们反复研讨,并经京吉、陕、晋、赣、甘肃六省市中医院预试观察后形成中风病治疗的系列方药(包括化痰通络汤、化痰通腑饮、育阴熄风通络方、益气化瘀汤等系列方法与药物),作为全国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和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病学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疗规范》(1988年)的主要治疗规范,

王永炎院士神经内科病证实验录

在全国推广应用。第二,先生发现痰热腑实证并提出化痰通腑法,能够改善中风病患者的意识障碍、防止病情加重和降低病残程度。临床研究证实,通腑化痰通过泄热降浊解毒提高中风病治疗效果,改善了中风患者的预后。中风病化痰通腑法因此荣获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成果奖。第三,作为中医急诊必备用药清开灵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先生与曹春林先生合作于1980年获批京准字(80804)上市后,先生首次应用清开灵注射液开展治疗中风病痰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清开灵注射液是针对急性期重症病人而研制的安全、有效,并从静脉滴注给药的急救用中成药新剂型,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活血、醒脑开窍等多方面功效。清开灵注射液对脑梗死脑出血疗效突出,特别是对痰热、风火证候病情急重、易趋恶化的患者,具有截断、扭转效果。由此,清开灵注射液很快在全国推广应用,提高了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清开灵注射液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学术思想和病机理论成果及影响实践出真知。学术进步与发展主要来源于临床。在意象诊疗模式下,经过“痰浊痰热一腑实便秘”临床象与病情轻重、病势顺逆紧密关联的分析得知:痰热腑实证及与风火痰火相兼并见现象是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热浊毒壅结阻遏中焦的疾病核心病机的总体涌现。从痰热腑实证的降浊解毒,到风火痰火痰热证运用清开灵注射液的清热解毒法大量临床病例治疗成功的实践,引发先生对中风急重症“毒性秽浊、毒性火热、毒易生风动血、败坏脑髓形体、扰乱神明”核心病机的思考。通过对传统理论中“毒”的概念进行重新诠释认识,通过将临床研究成果与基础研究成果的有机结合,中风病“浊毒损伤脑络”的新病机、新理论自然涌现形成了。

先生总结中风病诊疗实践经验和长期系列的临床研究、临床基础研究成果,在提出脑血管病“浊毒损伤脑络”中医病机新认识、新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病络及毒损络脉”的学术见解,不仅使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有重大提升、认识思路有了重要影响,而且辐射推广至中医临床相关学科,通过“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的科学研究探索,使得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创新学术思想,这些新思想又在指导进一步临床诊疗实践中得到验证发展,通过各个临床学科的广泛应用验证,对提升中医行业疾病诊疗水平有积极影响。

不仅如此,先生在把握中风病研究规律、核心创新成果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基于鲜活的临床经验,以意象思维诊疗每一位患者、认真对待每一次查房,因而在临床中不断有新认识新发现。

(1)虚气留滞、阳虚化风创新病机的提出。通过益气温阳治疗阳气虚中风病人取得独特疗效的临床实践,使得阳虚化风的病机认识逐步形成。随着血管成像、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低灌注性脑血管病认识的深入,阳气虚化风创新病机对指导临床干预策略方面意义重大

(2)深入研究病势顺逆提出中风五大变证。在掌握证候演变主体规律及形成系列方药和辨证治疗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对中风病变证坏病展开研究。辨证论治过程中,对中风病合病并病、病势顺逆临床反应进行观察研究,发现中风病五大变证,即呃逆、厥逆、抽搐、呕血、戴阳,并给予相应药物和对策

(3)中风预防与康复提出并运用“松静理念”。对于中风康复,结合实施各种外治及推拿针灸康复操作方法,根据常见的心身遗留病症,提出“松与静”的康复理念,松针对筋脉拘急痉挛,

1上篇引第一章中风病5

松可蓄力解痉,静可以神安,避免烦乱和精气神的消亡。

高概念孕育于意象诊疗模式下整体系统的研究中,在整合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痰热腑实与浊毒损伤脑络,是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融合凝练形成的证候病机高概念,从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到内在联系,象意整合产生的新认识即属高概念范畴。

本章节病案如实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起王永炎教授在东直门医院诊治脑血管病患者的情况。呈现系列中风后痰热便秘病案的目的是还原痰热腑实证涌现和化痰通腑汤的形成过程,以及清开灵注射液创制应用,从中可以领会先生在一系列临床现象中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象诊疗过程;在临床肯定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标准,最终经系统科学研究验证形成临床科研成果及创新学术思想的原貌。

第一节中风后痰热腑实证的涌现、化痰通腑法的形成及治疗系列案例

中风俗称“痰火”,中风后腑实便秘,在急性期特别是从始发态(24~72小时)至发病一周不断涌现

先生观察到中风病患者多在风火痰瘀互阻的基础上,出现便干便难、腹中燥屎数枚、口气臭秽、喉中痰鸣、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痰热腑实之象。因此,早期治疗多以全瓜蒌、胆南星、天竺黄、竹沥、石菖蒲等清化痰热,化裁应用大承气汤之以大黄、芒硝清热通腑,当归、赤芍、丹参、郁金、鸡血藤、桃仁活血化瘀通络,钩藤、菊花平肝清热息风。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发现随着腑气的通畅,痰热证减退,患者意识及肢体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并能促进肺部感染等合并症的好转。

随着通腑化痰、腑气通畅后中风效验案例的不断积累,中风后气机逆乱导致的痰热腑实证日益引起重视,在大承气、三化汤、导痰汤化裁中,先生对药物逐渐精选凝练。因大承气汤中厚朴、枳实具有行气导滞、破结除满之功,在原方中为理气消满而设,然中风病所出现的痞满症状,是由痰热结滞中焦而成,所以改用全瓜蒌、胆南星。其中,全瓜蒌清热化痰散结、利大肠,使痰热下行,胆南星息风解痉,也有清化痰热的作用,二味合用清化痰热、散结宽中。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胃肠积滞;芒硝稍咸寒软坚、润燥散结,助大黄以通腑导滞。因此,最后筛选出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四药,用偶方取其重而急、并行而力大也,药少而力专,组成了化痰通腑饮,又称星蒌承气汤,验之于临床,疗效满意,并经过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得到确证。其后在临证中又加入羌活为使,在诸清降浊毒痰热药中加以升清阳、通督脉、入脑络,在诸苦寒、咸寒中羌活辛温发散以寒温并用,有助浊毒下降后清阳升上的功效。

于是,先生1982年提出了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辨证论治,并于1986年以脑病科参与医师署名起草并发表了“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158例疗效观察”的论文,化痰通腑法及星蒌承气汤从此在临床正式推广应用。1986年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布的《中风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首次公布痰热腑实证,确立化痰通腑法,后经规范的(前瞻、随

6|王永炎院士神经内科病证实验录

机、对照)临床研究和多年临床应用验证表明,化痰通腑法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对于改善病人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较好效果。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急症的研究获1986年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化痰通腑法目前已成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广泛应用的治疗急性期中风危重症的主要治法,由于其收效显著,不但深受各级医师重视,有时甚至作为中风病急危症的重要治疗策略备受推崇。

西医学研究也发现,卒中后患者极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其中以结肠动力下降导致排便困难,为最主要而多见。研究发现,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占整个卒中人群的30%~60%,卒中后一个月内的新发便秘占55%,与致残高度相关。中重度卒中在12周内存在便秘强烈提示预后不良。

研究认为,脑卒中急性期,脑肠轴功能受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由于内脏神经的中枢性损伤及周身应激反应,可出现吞咽困难、胃肠道出血、胃排空延迟、结肠直肠功能失调、肠蠕动减慢及胃肠黏膜缺血损伤等问题。进而由于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道细菌和毒素排泄障碍,胃肠道黏膜糜烂水肿、屏障功能破坏,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肠道细菌和毒素入血,出现肠源性内

毒血症,进而可由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RS)向多脏器衰竭(MODS)转化,脑水肿脑损

伤加重,出现高热、昏迷、呼吸功能衰竭、呕血、抽搐等全身系统的继发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痰热腑实证及腑气通畅与否在急性中风(脑卒中)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化痰通腑治疗后,中风病势总体向愈,但因不同患者禀赋体质、生活习惯、危险因素、发病特征有别,清化痰热通腑后常常呈现不同的病证转归。王永炎教授对化痰通腑法经过长期反复验证的临床应用研究,在把握中风病病机关键及证候演变规律基础上,临证治疗时将化痰通腑法与患者的具体病情相结合、应证组合、随机应变,提高了临床辨证论治的疗效和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水平。

然而,以舌红、苔黄厚而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或不通、脉弦滑而大等症为核心表现的痰热腑实证,在“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临床实践中涌现,是意象诊疗模式下据证言病的治疗效应过程中深化认识得出的。

大量系统动态的临床观察发现,中风后患者在大便数日未行、腑实证出现的同时常常伴随有口气臭秽、腹胀腹满,以及恶心呕吐、呃逆、纳差、苔白厚或黄腻或黄褐腻苔、脉弦滑而大、口干口苦口涩,触诊可扪及腹中有燥屎数枚等腑实痰热证,病情较重者还伴有痰声辘辘、喉中痰鸣、痰诞壅盛或神志昏蒙、烦躁不安等痰热内蕴、痰热扰心的证候;此外患者还常可伴见言语謇涩、体胖臃肿、面色秽浊或面色潮红、头晕头痛、舌卷缩、肢体活动不利或麻木、肢体瘛疭抽搐等风火、痰、瘀证候。其中,痰热与腑实证候如影随形,痰热盛者不仅腑实不通严重,而且风火证候亢盛,病情危重;痰热腑实轻者,中风病情相对轻,痰热腑实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当中风后患者在突然肢体偏瘫、言语謇涩、口舌㖞斜、偏身麻木或眩晕头痛之时,又兼具腑气不通(便干便秘、苔厚腻、脉滑、脉弦、脉大、腹胀腹满,恶心纳差、呃逆、口气臭秽…)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