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实践》李斌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实践》

【作 者】李斌主编
【页 数】 219
【出版社】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20.01
【ISBN号】978-7-5649-4136-9
【分 类】小儿疾病-诊疗
【参考文献】 李斌主编. 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实践.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0.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实践》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儿科常见症状及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治等内容,包括儿科呼吸、循环、泌尿、内分泌、消化等系统常见病。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紧扣临床,实用性强,对相关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是一本对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有价值的参考书。

《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实践》内容试读

第合章

绪论

第一节儿科学的范畴

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与儿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的发展,儿科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及深入。如果以年龄来分,有新生儿学、青少年(青春期)医学。如果从临床的角度以器官系统的疾病来分,包括小儿心脏病学、小儿神经病学、小儿肾脏病学、小儿血液病学、小儿胃肠道疾病学、小儿精神病学等。从小儿发育的角度考虑有发育儿科学,从研究社会与儿科有关的问题考虑有社会儿科学等。

残疾儿童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先进的国家已建立了残疾儿科学,由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理学护理学、骨科、特殊教育、语言训练、听力学、营养学等许多专科所组成,专门讨论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新的与儿科学有关的边缘学科兴起,为儿童的健康服务。

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

一、概述

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一般将小儿年龄分为七个期。由于小儿生长发育为一连续过程,各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截然分开。了解各年龄期的特点,有利于掌握保健和医疗工作的重点。

一、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fetal period)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胎龄。

临床上将胎儿期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妊娠早期(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此期共12周,受精卵从输卵管移行到官腔着床,细胞不断分裂增长,迅速完成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形成。此期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若受到感染、放射线、化学物质或遗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先天畸形甚至胎儿天折。

②妊娠中期(second trimester of pregnancy),自13周至28周(16周),此期胎儿体格生长,各器官迅速发育,功能日趋成熟。至28周时,胎儿肺泡发育基本完善,已具有气体交换功能,在此胎龄以后出生者存活希望较大。③妊娠后期(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自29周至40周(12周)。此期胎儿体重迅速增加,娩出后大多能够存活。做好婚前、孕前体检,普及孕前咨询,定期监测胎儿生长发育,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滥用药物,预防感染,保持良好心情是孕妇和胎儿的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此期包含在婴儿期中。

新生儿期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约占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的1/3~1/2,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

一1

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实践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国内定义为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此期包括了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三个阶段,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受到威胁重要时期。围生期死亡率(perinatalmortality)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水平、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切实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通过儿科和妇产科工作者协作,控制影响围生期死亡率的因素,提高围生期保健水平,有利于降低围生期死亡率。

(三)婴儿期(infant period)

婴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1周岁,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此期为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和蛋白质相对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发生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腹泻等疾病。婴儿期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此期保健重点在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和及时添加辅食、实施计划免疫和预防感染。良好生活习惯和心理卫生的培养可从此期开始。

“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在1岁以内的死亡人数,国际上通常以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水平的指标。新中国成立之初婴儿死亡率约在200%,农村则更高。新中国成立后10年(1959年)婴儿死亡率已降至70%0,至90年代中期婴儿死亡率为50.2%c。200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32.2%,至2007年,婴儿死亡率降至15.3%。

(四)幼儿期(toddler'sage)

幼儿期自满1周岁至3周岁,体格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

开始会走,活动范围增大,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身保护能力,要注意预防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预防传染病,保证营养和辅食的添加,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使用餐具的能力。(五)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至6~7岁

此时期体格发育进一步减慢,但智能发育增快、理解力逐渐加强,好奇、好模仿,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可进人幼儿园,学习简单文字、图画及歌谣。此时期小儿可塑性很强,应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卫生、爱集体、懂礼貌等优良品质;应开始重视眼和口腔卫生;仍应防范发生传染病、意外事故和中毒等」

(六)学龄期(school age)

学龄期自6~7岁至青春期前。此期除生殖器官外各器官外形均已与成人接近,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此期应保证营养、体育锻炼和充足的睡眠,防止龋齿,保护视力;在学校与家庭配合下重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

(七)青春期(adolescence)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为中学学龄期。此期开始与结束年龄可相差2~4岁,体格生长再次加速,出现第二个高峰;生殖系统发育加速并趋于成熟,至本期结束时各系统发育已成熟,体格生长逐渐停止;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精神、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开始增加;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与生理、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包括性知识教育和其他卫生指导,保证营养为本期保健重点。青春期高血压和肥胖可能是成年和老年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威胁,需做好防治工作。

第三节儿科治疗方法概念

一、概述

明确了诊断以后,治疗措施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由于小儿机体代偿能力差,病情变化快,免疫功能差,疾病易于扩散到全身各系统。因此,正确、细致、全面、及时的治疗措施极为重要。根据作者多年

一2

第一章绪论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疗方法,概括为一、三、五,即一个正确、全面、细致、及时的治疗计划: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五个方面的治疗措施。

二、一个正确、全面、细致、及时的治疗计划

儿科多数疾病较简单,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等治疗方法较简单,因此,儿科医师容易养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的简单化。但儿科也有一些危重、复杂、疑难病例,这些疾病的治疗正是考验儿科医师医疗技术水平的时候。危重病例就是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复杂疑难病例就是诊断未能确定或诊断确定,而其是否并发其他脏器病变未能确定。这时需要治疗措施多且有些治疗措施有矛盾(治疗矛盾)。这时应该采取哪些治疗措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治疗计划,这一个治疗计划必须全面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1)每一个治疗措施的利弊及是否有不良反应,治疗药物相互之间是否有影响。

(2)患儿机体健康情况和对治疗的反应情况,对所用药物是否过敏」

(3)治疗必须及时,但由于疾病复杂,需要用的药物多,哪个治疗在前,哪个治疗在后,必须安排好先后次序。

(4)治疗中必须考虑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小儿体液平衡代偿能力差,在幼婴尤其如此,重症患儿必须从静脉输入的液体多。因此必须有一个计划,患儿每天需要输入多少液体,其中多少是等张含钠液(0.9%氯化钠或1.4%碳酸氢钠),计划好哪些药物放在哪些液体内输入,哪些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必须单独输入。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安排好一个正确、全面、细致、及时的治疗计划,并且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反应,及时修改治疗计划。

三、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制订患儿治疗计划时,必须注意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发现和解决治疗矛盾

治疗矛盾是指一个患儿要用的主要治疗药物,同时对患儿该病有不良影响。此种情况甚为常见,必须及时发现,采取必要措施。由于患儿体质不同、疾病不同、治疗矛盾也不同,因此采用的措施也不同。

如伤寒症患儿,有明显发热和中毒症状,需使用氯霉素以控制伤寒杆菌,但在氯霉素杀死伤寒杆菌的同时,伤寒杆菌的内毒素大量释放到血液,使中毒症状加重,甚至产生感染性休克,这就是治疗矛盾。这时应加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内毒素的中毒症状。

又如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或患

儿原来有肝炎),必须使用抗支原体药物。四环素虽对部分肺炎支原体有抑制作用,由于8岁以下应用可能引起牙齿病变而禁止使用。环丙沙星类药物虽对部分肺炎支原体有抑制作用,由于可能对骨骼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国内也不应用。因此,只能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交沙霉素等)。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肝功能有损害,使转氨酶更加增高,这就是治疗矛盾。对这种患儿只要转氨酶升高不很严重,可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时使用保肝药,每周复查肝功能一次。有的患儿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被控制的同时,转氨酶可能逐步下降,这样可继续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些患儿转氨酶继续升高,则应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又如频发期前收缩并房室传导阻滞,使用治疗期前收缩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莫雷西嗪、美托洛尔等都可增加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期前收缩后果轻,房室传导阻滞后果严重,因此不应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定期观察心电图变化(2~4周一次)。

又如梅毒合并主动脉病变,治疗可使用青霉素,青霉素可杀死大量梅毒螺旋体,主动脉便很快愈合但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狭窄而发生心肌缺血,这就是治疗矛盾。因此,这时应先使用铋制剂10~14天,先缓慢、小量杀死梅毒螺旋体,这样不会造成冠状动脉口狭窄,以后再改用青霉素。

又如肺炎并脑水肿,由于患儿呕吐、进食少、尿少,有脱水、酸中毒,减轻脑水肿需用脱水剂,纠

一3

儿科疾病临森诊疗实践

正脱水需快速补液,产生了治疗矛盾。由于脑水肿可能引起脑疝后果严重,脱水后果轻,此时应采用快脱慢补,快脱水纠正脑水肿,慢补以纠正脱水。

以上所举的病例都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治疗矛盾容易发现,矛盾也容易解决。对一些患儿有几种疾病或一种疾病影响到几个器官,治疗矛盾发现较困难,解决矛盾也较困难。如一个6个月婴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有一个较大的室间隔缺损,直径0.8cm,同时患有支气管肺炎(简称肺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先治疗肺炎、心衰,控制肺炎、心衰1~3个月后治疗室间隔缺损。但由于室间隔缺损较大,大量左向右分流,使肺充血,肺炎、心衰不易控制。先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由于患儿有肺炎、心衰,手术的危险性加大,这就是治疗矛盾。由于近年来心脏手术技术的进步,采用微创手术(小切口、短体外、不停跳),手术后监护水平提高,有些患儿(如动脉导管未闭)在肺炎、心衰时可用介入治疗,也较安全。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用抗生素和抗心衰药物治疗2周不能治愈肺炎、心衰,病情反而加重,此时可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当先天性心脏病治愈后,肺炎、心衰就很容易控制了。我们采取这种方法已治愈十几个病例,全国各地都有这方面经验。

解决治疗矛盾的方法和步骤是:①发现矛盾;②发现主要矛盾,就是对比所发现疾病治疗矛盾中影响病情和预后的最主要的矛盾;③解决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治疗放在第一位,如果治疗主要矛盾同时能解决次要矛盾,那是最理想了;如果不能同时解决次要矛盾,但也不加重次要矛盾,那也没有问题。如果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加重次要矛盾,那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是否可更换治疗主要矛盾的方法,如不能更换治疗主要矛盾的方法,那么就加用治疗解决次要矛盾的方法,并加强观察次要矛盾的变化。

(二)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安排好治疗次序

一个疑难、复杂、危重患儿有很多治疗措施,分清治疗措施中主要的和次要的,哪个治疗措施在前哪个在后对治疗效果起重要作用,并且这些治疗措施的主次随病情变化而改变。临床医师必须深入了解患儿病情,安排好治疗计划。如一般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发现时已处于病毒复制后期,此时病毒感染已不是发病的主要问题,而自身免疫是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使用糖皮质激素虽可减少心肌病理损害、减轻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但可使病毒复制加重且病毒在心肌内停留时间延长。因此,治疗一般病毒性心肌

炎主要是用抗氧化剂(如大剂量维生素C),中药黄芪和给心肌提供能量(如果糖二磷酸钠)。对于暴

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此时减轻心肌病理变化及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与坏死成为疾病主要治疗措施,而减少心肌病毒浓度增高和心脏内病毒停留时间延长可留待以后解决。由于暴发性心肌炎都在病毒复制早期,

此时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VIG)和黄芪以抵制病毒,也成为重要治疗措施。对于已发生心源性

休克或心力衰竭时,纠正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成为最主要治疗措施。总之,一个危重患儿治疗中纠正器官衰竭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器官衰竭中最优先要考虑的是治疗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危重疾病中合理安排好优先采取的治疗措施,并且根据病情变化而调整治疗措施是治疗危重患儿的关键。

(三)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随时调整计划

由于疾病轻重不同,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不同,因而对药物治疗反应不同,发生的并发症也不同因此,虽计划很正确,仍有可能治疗效果不好。如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诊断与治疗都没有错误,但由于部分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或患儿免疫功能异常,因此部分患儿治疗

效果不好,需要修改治疗计划。又如诊断明确的川崎病患儿,使用VIG治疗,有10%左右的患儿治

疗效果不好,称为对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这时也需要更改治疗计划。上面介绍两种情况都是诊断很

明确的,对有些诊断不很明确的病例,治疗效果不好,更改治疗计划的可能就更大了。如支气管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虽诊断明确,但其病原菌不易明确,在病原菌不明确情况下制订的治疗计划就有一定盲目性,治疗效果差,更改治疗计划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更改治疗计划的关键是掌握恰当时机,更改早了,可能把将要生效的治疗方法撤换下来;更改晚了,可能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由于病情不同,更改治疗时机不好硬性规定,因此,教科书和文选上很少明确规定,主要是依据临床医师个人的经验而定。经验来源于实践,如果只有实践,不主动总结经验,虽实践时间很长,经验也不会丰富,并且只有零碎感性认识,不形成规律,不能举一反三;如果善于总

第一章绪论

结经验,并想一想为什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发现其变化规律,形成理论,举一反三,虽实践时间不很长,也可有丰富经验。如一般细菌感染如支气管肺炎、肠炎等疾病,使用有效抗生素,

一般72内可生效,因此,用抗生素治疗3天未见效,即可考虑更换抗生素。但对已形成脓肿的患儿如肺脓肿、脑脓肿、肝脓肿等,由于感染部位药物不易于渗透进去,一般用有效抗生素也需要5~7天,因此,一般用抗生素后7天未见效,才考虑更换抗生素。

药物治疗是儿科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临床医师须掌握每个药物起效时间和疗效持续时间,这样才能在药物治疗无效时,正确掌握更改药物或加用药物的时间。一个患儿应用正确治疗药物而未见疗效,不要盲目立即更换药物,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诊断是否有误?②应用药物的剂量、方法是否有误?

③医嘱是否正确执行?④患儿是否有免疫功能障碍?⑤患儿是否同时有其他疾病?⑥患儿是否出现并发症?仔细分析以上六方面都没有问题,才能考虑更改治疗计划。

四、五个方面的治疗措施

一个疾病的全面治疗计划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一般治疗;②病因治疗;③对症治疗(包括维护生命征象);④维护内环境稳定;⑤并发症的治疗。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治疗措施,结合患儿病情,分出轻重缓急,制订出正确、全面、细致、及时的治疗计划。(一)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营养、治疗场所、心理治疗(在癔症,心理治疗是病因治疗)等几个方面。

1.休息

患儿休息极为重要,尤其是危重患儿。休息有助于患儿体力恢复。在心衰患儿极度烦躁时可加重心衰,甚至发生猝死,此时应使用镇静剂。在危重患儿休息与营养比,休息更重要(因营养不足可以静脉内补充),因此,对重症肺炎患儿在安静人睡时,虽到了喂奶时间,也不要叫醒患儿喂奶。作者曾见一严重心衰患儿,心衰治疗后已趋于稳定,由于大便干燥,在厕所内用力大便时发生猝死。

2.营养

全面和充足的营养是患儿康复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慢性腹泻。患儿既因进食少、消化道吸收差,又因疾病时营养物质消耗多,因此,营养不良很常见,慢性疾病营养缺少尤为普遍和

严重。营养缺乏既可有营养要素普遍缺乏,也可有某几个营养要素特别缺少,如蛋白质、维生素C、维

生素D、微量元素铁、锌和矿物质钙等。

营养物质主要通过胃肠道补充,如果缺乏严重或不能由胃肠道进入(如胃肠减压、呕吐等)也可由静脉补充。

3.治疗场所

患儿应安置在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当的场所。对危重患儿应安置于重症监护室(ICU),以

便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采取抢救措施。

4.心理治疗

在年长儿尤为重要。应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病情严重性和病情恶化等不利消息不应让患儿知道。心衰患儿至死神志一直很清楚,作者曾遇8岁扩张性心肌病患儿心衰不能控制,与其母告知病情后,其母看护患儿时流泪,患儿对其母说:“我要死了,你不要难受。”心衰迅速加重,病情迅速恶化。一个危重即将死亡的患儿,应将其同屋的其他患儿搬到另一病室,一个患儿死亡对其同房的其他危重患儿是

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对病情极为不利。(二)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是疾病治疗中的关键治疗措施,应及早进行。在有些疾病病因不明确或病因虽明确但不易除去,或后果很严重,应先对症治疗,条件许可时再作病因治疗。如一个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病因很明确,治疗较容易,出血不严重,如直肠息肉,立即切除直肠息肉,出血就止住了;

②病因很明确,但后果很严重,先治疗后果,条件允许时再治疗病因,如梅克尔憩室炎并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很大形成出血性休克,应先纠正出血性休克,休克纠正后,切除梅克尔憩室;③病因很明确,但

5

儿科疾病临森诊疗实践

不易去除,应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时进行,如胃溃疡并消化道出血,胃溃疡短时间不能治愈,可治疗胃遗疡药物和止血药同时使用;④病因不很明确,后果很严重,应先对症治疗,同时积极检查病因,如一患儿不明原因大量鲜红色血便,引起出血性休克,纠正休克后一周又大量便血,以后做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以后手术治愈。

(三)对症治疗(包括维护生命征象)

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应针对其出现的症状予以治疗,对疾病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如一个肺炎患儿有咳嗽、痰多、呼吸困难,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同时使用止咳、化痰药和氧气吸入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但对细菌性痢疾患儿,腹泻且大便中有脓血,此时不能使用止泻药,因使用止泻药后大便次数减少,大便中痢疾杆菌及其毒素排出减少,加重了中毒症状。对症治疗必须分析症状发生的原因,选用有利于疾病的对症治疗措施。如发绀患儿,如:①发绀是由肺炎、肺水肿等因素引起,吸入氧气可使肺静脉含氧量增加,是有益的:②发绀是由右向左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如法洛四联症等,发绀是由于肺动脉的还原血不经过肺直接进入体循环,用氧气吸入是无益的,但也不是有害的;③发绀发生在大动脉转位并动脉导管未闭,发绀是由于右心室的还原血不经过肺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用氧气是无益的;不仅如此,高浓度氧气可促使未闭的动脉导管关闭,减少体肺循环交流,不仅无益并且是有害的。总之,对症治疗必须分析其发生机制,采取有效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中维持生命征象稳定最为重要。生命征象包括心率、脉搏、血压、呼吸。如果这些征象出现异常,生命即处于垂危之中。因此,对危重患儿应对其生命征象进行监护,及时发现生命征象的异常,立即采取正确治疗措施。

(四)维护内环境稳定

内环境是指浸浴细胞的细胞外液,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既能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

质,又能接受和排泄代谢产物和C02。因此,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改变着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特性。而

内环境H、渗透压、各种离子浓度及温度的稳定,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能实现内环境的稳定。可见内

环境是在波动中实现平衡,这种变动中的稳定状态被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生命的维持必须有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包括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营养平衡和固定的温度。患儿有病时这些平衡被打破,造成疾病加重或发生并发症。因此,对重症患儿必须监测反映上述平衡的指标,如血液中K、Na、C、二氧化碳总量(TCO2)、酸碱度(pH)渗透压(Osm)、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碱剩余(BE)等(其中PaO2、SaO2必须抽取动脉血),以及血糖、血浆蛋白等。

(五)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治疗

合并症是指与主要疾病同时存在的疾病,如肺炎患儿同时有佝偻病:并发症是指主要疾病所继发的,如肺炎并发脓胸。在治疗上一般合并症不急于和主要疾病同时治疗,可等主要疾病治愈后再治疗,但若合并症过于严重,影响主要疾病治疗,则应与主要疾病同时治疗。如支气管肺炎并佝偻病,佝偻病可在肺炎治愈后再治疗。如肺炎合并严重营养性贫血,可使患儿缺氧加重,必须同时治疗,如血红蛋白低于60gL,可考虑小量输血,输血量要小(<5mL/kg),速度要慢,将输完时不要用盐水冲,以免输入含钠液过多,而使心脏负担过重而诱发心衰。对于并发症必须同时治疗,如肺炎并发脓胸,一定要把脓液抽出来,一方面抽出脓液后,使肺受压减少,减轻中毒症状和呼吸困难;另一方面可做脓液细菌检查和培养,明确致病菌,有利于抗生素选用。

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此虽不属于并发症,但有时后果很严重,如阿奇霉素、红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引起的肝损害,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引起的肾、前庭神经、听神经损害,氯霉素、阿司匹林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不良性贫血等。必须及早发现,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治疗措施。必须指出有些药物不良反应可延续到停药后2周,称为后续效应,如阿米卡星所致耳聋可出现在停药后2周,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