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杨泉良,许占权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

【作 者】杨泉良,许占权著
【页 数】 280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17.03
【ISBN号】978-7-307-19090-0
【价 格】39.00
【分 类】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杨泉良,许占权著. 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内容提要:

本书以教师从业要求为依据,结合教师从业的具体状况,提出教师继续教育的责任与实施策略。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教师从业要求,主要从《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出发,对教师从业素质、从业责任及对新课标的把握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使教师的从业要求具体而明确。第二章作为继续教育基础的职前教育,通过“职前教育的要求”和“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对继续教育的基础进行阐述。第三章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通过“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惯性”、“继续教育的使命”及“继续教育的策略”三个方面,对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惯性的论述,使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强调教师继续教育使命,并以宏观的视野,阐述继续教育的对策。第四章以从业为依据的继续教育实施,通过对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因素的分析和阐释,提出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强调特点,突出可操作性。全书内容集中,观点明确,语言表达规范。

《教师从业要求与继续教育》内容试读

第一章教师从业要求

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其从业具有严格的要求。作为

一个合格的教师从业者,不仅要对专业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充分的把握和灵活的运用,而且在师德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只有充分具备这些要求和规范,才能与教师专业标准相适应,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第一节教师把握新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从业的基本规范,它不仅明确了课程理念,而且规范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据。因此,把握新课标,是教师从业的具有导向意义和价值的因素。

一、课程标准的超前性及在实施中的调整

课程标准并非完全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制定的,而是在考虑到现实需要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规律、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而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的,特别是吸收了国外课程教学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课程标准之中。因此,课程标准是现实的,因为它始终以中国课程教育的现实为依据,以课程教育的传统相贯通:但同时又是超前的,因为它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前沿成果,在实施的条件要求方面,必须通过对现行的教育基础和教育观念进行改造才能与之适应。所以,新课标在实施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方面将“超前性”作为追求的目标,教学中的实施应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另一方面,必须要以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好在课程标准的张力结构,为这种有差别的实施提

1

第一章教师从业要求

供了理念上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是基于课程规律对课程理想化的设计

课程标准具有理想化的内涵,并非说课程标准完全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其理想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回归课程教育的原理和规律。一方面,对课程认识和操作上的偏颇向客观正确的轨道的回归。长期以来,课程的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违背课程教育、教学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所带来一系列对应的方法和策略等,都使课程教育教学游离了课程的本质规律。因此,使课程的教育教学回归自身的规律,成为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想。在新课标中确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精神培养的强调、课程的生活化原理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课程素的目标等,正是这种回归理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带有理想化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是务实的,但同时又给在不断发展中获得基础改变的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这种理想化色彩更体现在课程标准提供的只是一个操作理念和一个框架的规范,而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案,是导游图而不是旅游路线。这种张力结构即是一种理想化的体现,也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依据。因此,这种理想不是一种空洞的理想,而是可以实现的、有层次性的理想。

(2)大量地借鉴了国内外课程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前沿成果,同时也大量地吸收了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其他方面的成果,使课程带有理想色彩和全新的面貌。尤其是西方相关前沿成果的引入,如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哲学等,使课程自身所蕴含的创造性也体现了理想主义色彩。

(二)课程标准是针对课程现实状况的超前设计

课程标准是针对课程现实状况和基础的超前设计,现实的基础是对我国课程传统的优秀内涵进行了继承。在课程标准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对于学生体验和感悟能力培养要求,强调能力的重要意

2

第一节教师把握新课标要求

义,贯穿着因人施教的理念等,都是对我国课程传统的继承。这些内容成为课程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整个课程标准的基础。由此,使课程标准带有鲜明民族的特色。课程标准又是针对我们课程的教育现状的,课程是与中国教育一脉相承的。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中国教育到了崩溃的边缘,课程已经名存实亡,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在回归的途中有了快速发展,但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运行中,课程又渐渐地偏离了体现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轨道,期间虽然经历了几次声势较大、呼声很高的改革,对课程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考试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善的成果很快就被淹没在逐渐走向极致的应试教育中,虽然课程依然是课程,但课程实施中主体的倒置,以应试为内容的课程教学对考点的极度夸张,以及由应试理念所导致的教学片面性和极端化,使课程的规律和整体性被破坏,使课程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根据这种现实状况,课程标准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进行回归课程本体的设计。这是它超前性的现实基础,在这个前提之下,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物质基础、教师观念和师资水平以及学生状况的反差,将课程标准设计成为一种开放的结构,有些专家在谈论课程标准的可行性时,批评课程标准只适应于城市和一些重点中学,其实他们没有考虑到这种开放结构对课程标准这一具有鲜明超前性的文本操作中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恰恰是由其开放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说课程标中是针对现实的超前的设计。

(三)课程标准应根据现实与理想、现状与追求进行差异实施

课程标准确立的依据之一就是反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刀切”的状况,要求对学生要根据个性特点进行差异发展。这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个理念同样也可以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落实新课标的操作中,而且课程标准的开放结构也为此提供了依据。落实新课标,并非只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入新课标的内容就能完成的,新课标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如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图书资料、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以及其他的相关要求,仅以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不仅城市与乡

3

第一章教师从业要求

镇学校有差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有差别,而且,城市中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乡镇中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同样差别明显。如果按照一个标准落实新课标,一些经济基础差、师资水平低、生源差的学校根本就无法施行,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好的学校往往三项指标都好,差的学校往往三项都差。因此,在不同情况的学校对于新课标进行有差异的落实,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差异落实课程标准,是依据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物质基础、师资水平、学生状况等不同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的,一是相应地降低程度。课程标准,在对每一个方面的要求中都不是完全固定的,都留有空间,好的学校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可适当提高要求,而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学校则可以在这个空间内降低相应的要求:二是根据条件部分地实施课程标准,这主要指条件差的学校,比如偏远的农村买不起电脑,没有电脑教师,连网络都不通,那么只好将课程标准中这类内容暂时停止,实施一些如学生主体的理念等有条件实施的内容。

课程标准具有超前性,尤其是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这种超前性更为明显,课程标准同时是一种开放结构,这种开放结构为课程标准在不同地区学校的实施中进行调整提供了依据。

二、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

学生意识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要求。所谓教学中教师学生意识,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要伴随着教学进程中学生情况的变化,对预设进行调整,将教师教学中的职责定位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简而言之,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就是教师从备课、上课到对教学的评价和反思,要始终围绕学生展开,时时想着学生,切为了学生,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标准,与这个标准相违背的一切都必须进行改变,使教学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学生意识的重要性

由于人们观念和考试制度的原因,虽然新课程在实施中遭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所体现的新的思想和

4

第一节教师把握新课标要求

观念,却越来越深入人心。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观念,是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它从语文课程标准所构成的内容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1.作为交往的教学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概念中,教学是教师施与、学生接受的单项活动,虽然也强调教学中的反馈,但这种强调总是因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取消,由于教师与学生不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中,所以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新课程将教学定位于交往,就改变了一直以来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教师在占有知识上的优势所形成的话语霸权,被平等对话、享受彼此思考所形成的师生之间新型关系所取代。这种作为交往的教学定位,不仅使师生在知识上进行交流,而且在生活经验、观念以及情感态度方面进行沟通,使师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共同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其交往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教师对交往对象的理解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可以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就没有成功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中的学生意识是多么重要。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理念,课程标准中许多要求和做法都是源于学生主体地位理念,而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和建议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尤为突出。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教育教学行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展开。为了一切学生,就是要面对所有学生,无论学习程度如何,也不管具体情况怎样,一个也能不能放弃。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不能单纯地满足学习需求,还要满足发展的需求,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满足这样的要求、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对学生群体全方位的具体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教师的学生意识有了

5

第一章教师从业要求

更为严格的要求。

3.教师的职责变化

在课程标准中,伴随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的地位和职责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话语霸权者,而成为平等对话者,但其在占有知识和拥有经验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因此而被抹杀。因此,课程标准将其在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中确立为首席。其职责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职责定位既体现了教师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显了课程实施目标。所谓的组织者,就是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状态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匹配和安排,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所谓引导者,就是发挥教师占有知识和经验的优势,将学生对事物的判断、问题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教师职责的定位就是服务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发挥其效果,同样需要教师有强烈的学生意识。

(二)教学中教师学生意识缺乏的现状

在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它是顺利实现教学交际的基础,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是教师完成职责的关键。但恰恰是这样一项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内容,却被许多教师所漠视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没有走出话语霸权的传统

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教师的观念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所处教育转型期的特殊性和观念改变的长期性,使许多教师并没有走出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一方面,许多传统的教师,对传统的话语霸权式的硬性灌输教学方式,在长期运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获得了许多荣誉,他们对那种教学方式轻车熟路、感情深厚、情有独钟,也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以无法轻易放弃。另一方面,新课标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他们带来了全新课题,不仅需要他们改变观念,而且对他们在知识和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结果,不仅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