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影视美》左孝本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漫步影视美》

【作 者】左孝本著
【页 数】 291
【出版社】 北京:现代出版社 , 2017.03
【ISBN号】978-7-5143-5512-3
【价 格】59.80
【分 类】影视艺术-艺术美学-文集
【参考文献】 左孝本著. 漫步影视美. 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7.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漫步影视美》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审美札记、前沿观察、影像评论三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美是什么? 用“美”的标准来鉴赏、电影是什么? 运动 - 电影语言的奥秘、“库里肖夫效应”与蒙太奇的妙用等。

《漫步影视美》内容试读

审美札记

罩步汉美?透影视丛林散步+

美是什么?

美,这个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几千年来,多少哲学家、美学家企图揭开它的奥秘,然而终不得解。有人从审美对象的形式入手,也有人从审美对象对人的功利着眼,也有人从客体的特性或审美感受去进行分析,但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比如,有的认为美是生活,有的认为美是观念,有的认为美是形式,也有的认为美是完满…但都没有包括美的本质的全部意义,因而是片面的。列夫·托尔斯泰说:“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美’这个词的意义在150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讨论,竟仍然是个谜。”

解答这个问题为何如此难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美是到处都有的”(罗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们的生活和艺术中都有美的踪迹。(2)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美也是发展变化的,有的甚至稍纵即逝,难以捕捉。(3)美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们生活乃至艺术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态,有动态的,有静态的:有人造的,有自然的;有实的,有虚的;有形似的,有神似的…有的解释只能适应某一方面,不能概括全体。比如,俄国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是生活”(《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的解释,对于病痛中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美来的。有人说“美是观念”,这是从主观感受出发来谈美的,却又否认了美的客观性。“美是形式”说,从事物客观属性来寻找美的根源,但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把美仅仅

002

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也是片面的。(4)审美标准的差异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说长江漂流的壮举是美的,他却说这是玩命;你认为胖很美,但“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你认为这支曲子很好听、很美,但对于没有“音乐耳朵”的人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5)美还具有相对性。一事物在此时此地是美的,在彼时彼地不一定就是美的。鲜花盛开的时候显得美,调谢时就不显得美了。

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美是什么还没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表述。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解决美学中这一基本问题,也必然会遵循认识论这一基本规律。

[连线:孟子认为“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荀子认为“不全不粹之不足以谓美”(《荀子·乐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哲学家、作家)认为“美是生活”。他在《生活与美学》中就说,“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应当如此”按照朱光潜的解释就是“客观本质规律”。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美学家)认为“美是相对的”。他认为世界不断变动和更新,才能产生美。一切都在变动中,像流水一样,没有人能在同一河流的河水中插足两次。他的这一哲学观点,对美学具有重大意义,提出了美的相对性。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美学家)认为“美是和谐”。他以音乐为例进行分析,音有长短、强弱之分,声音震动有快慢之分。声音、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只有和谐统一,才能产生优美旋律。

苏格拉底(古希腊美学家)认为“美是效用”。他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他举例说:“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

(题外话一关于“美是什么”的资料:唐代以丰腴、长发、美眸为美。有“倚天拔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诗句。《全唐

审美札记

003

罩步断汉美9

影视丛林散步+

诗》: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爱将红袖遮娇笑,往往偷开水上莲。

什么是美女?各国有各国的共性倾向。韩国女性以双眼皮为美,伊朗人以美鼻为美,东南亚人以皮肤白皙为美,西方人以棕褐色为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人以自然为美,缅甸少数种族卡扬人女性以长颈为美,巴西女人则以苗条为美,等等。

而中国有一句话,“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显然,这是对《毛诗正义·硕人》、宋玉《好色赋》、司马相如《美人赋》、曹植《洛神赋》、王粲《神女赋》、陶潜《闲情赋》,直到近世的《西厢记》《红楼梦》之“芙蓉女儿诔”等的综合。)

原载《解放军报》1987年6月21日“长征星期刊·艺术馆”

004

用“美”的标准来鉴赏

一部电影,什么是美的,什么不是美的,很难说清楚。因为,“美是什么”数百年来它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艺术之谜。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美’这个词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讨论,竟仍然是个谜。”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美”的判断和理解。因为,人们常常不看重对概念的解释,而更注重对美的具体把握。人们心目中都有“美”的标准,尽可以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去寻求“共同美”。这样的寻找,是一种发现,我们称为“审美发现”。为什么发现应该是“审美发现”呢?这是因为:

(一)文学艺术本身存在着美的规律。比如,电影、电视讲究的是声画合成的视听美一运动感、冲击力、情绪、意境等效果:绘画讲究色彩、线条、比例、对称、形似、神似、虚与实、藏与露等美学特征;舞蹈追求的是表演者的形体美和动作、情感和节奏的统一;音乐则追求的是音调、旋律的绝妙:书法讲究的是“力的艺术”一苍劲的力、粗犷的力、柔美的力;木偶则讲究的是“双重演员”(幕后和脸谱化的雕刻人物)动作的连贯、协调:戏剧则推崇的是中心事件和矛盾冲突,曾有经典名言“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而且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

(二)文学艺术家也是用审美的方式观察社会、认识生活,按照美的规律(要求)来创作作品的。比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审美札记

005

罩步數汉美9

影视丛林散步+

一个双手捧着清汤寡水的瓷碗的、皱纹布满额头的木然的眼睛注视前方的老农民,一束紫色的光打在老父亲的脸上。在20世纪80年代初,该画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大特写的老农“父亲”已成为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用光影和线条深刻地揭示了“文革”时期农民的苦难和对新生活的期盼。这是一种高度浓缩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美。比如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八一厂、改编自李存葆同名中篇小说)就是根据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当代军人的气质秉性和悲壮美。当代霹雳舞也是创作者们受生活中力与美的启示所创作的一种刚柔相济的舞蹈。

(三)审美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人们是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审美活动与物质创造的。古代瓜州龙船的装饰就很说明问题。“瓜州龙船

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掂掇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明张岱《陶庵梦忆》瓜州龙船的这种造型组合简直令人叫绝,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现,有建筑的美学,有绘画的美学,有雕塑的美学,也有杂技的造型美学。整个组合建构体现出典雅、精巧与雄奇的美:对称、对比、均衡的美:绚、节、锷、危、险几种姿势和情状,又构成了一幅美的多样性—和谐完整的美。好一幅龙舟图,仅观上段文字,便可领略这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组合的情趣。岂止瓜州龙船?各种园林建筑、楼台亭阁、工艺美术、衣着服饰、城市建设、食品造型等,莫不与美发生着联系。人们按照美的想象、美的规律改造着世界。古希腊人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美”,这种“美”超越了种族、性别的界限。既然如此,我们在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中,也应该去发现美,并进行审美把握。

尽管在鉴赏中可以“见仁见智”,但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应该去寻求共同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标准。“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章句上》)古代朴素的“共同美”,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原载《国防时报》1989年4月5日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