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翰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

【作 者】翰墨
【页 数】 232
【出版社】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18.10
【ISBN号】978-7-5139-2219-7
【价 格】39.80
【分 类】世界史-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翰墨.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10.

图书封面: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内容提要:

世界历史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现代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留下了人类坚实的步伐。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内容试读

01

人类的起源

约3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猿类。这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猿。1966一1967年,在埃及法尤姆又发现了埃及古猿。比埃及古猿更晚的化石古猿是森林古猿。原上猿、埃及古猿和森林古猿都是林栖动物。它们用四足行走并能臂悬行动,在攀援时前肢和后肢已经有了不同的用途,为手脚的分化创造了条件。人类学者认为,它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腊玛古猿的生存年代大约为距今1400万一800万年前。其特点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白齿为双尖型,白齿釉质厚。这些特点与人类相似。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腊玛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早期代表。

距今约500万一300万年前,南方古猿出现。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和人类接近,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骨盆比猿类宽,表明能直立行走:平均脑容量接近500毫升,虽然比人类小得多,但其结构比较复杂,可能已有语言能力。学者们将其确定为在从猿向人转化过程中继腊玛古猿之后的动物。

1974年,美国的约翰逊发现了一具人科动物化石,称为“露西”。约翰逊将其定名为南方古猿阿法种。

距今约300万一270万年前,早期猿人出现。早期猿人亦

·1

称能人,其脑容量为680毫升,比南方古猿大,手骨及足骨与现代人相似,为完全形成的人阶段。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发

现的“KNM-ER1470号头骨”是目前公认的早期猿人的典型代表。

距今约155万一30万年前,晚期猿人出现。晚期猿人又叫“直立人”,头骨扁平,骨壁厚,眼眶上脊粗壮,脑子明显增大,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左右。直立人身高平均为160厘米,其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说明原始人类发展到这一阶段其直立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德国的海德堡猿人、中国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都是古人类进化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晚期猿人。尤其是北京猿人的发现,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从猿到现代人的中间状态。

人类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2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和现代人已很接近,但还保留一些原始的痕迹,例如前额低而斜,眉脊虽然不像猿人那样显著,但比现代人突出,颊部不明显,脑容量约为1100~1600毫升,平均为1300毫升,脑组织也比较复杂

早期智人的化石分布很广,欧洲、北非、西南亚、中国等许多地方都有发现。早期智人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公社时代。

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属于现代人,大约是在距今4万~5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分布范围扩大了,从旧大陆到达了澳洲和美洲。人类分布范围的扩大,是脑力和

·2·

生产、活动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晚期智人的体质和现代人类已大体相同,过去遗留的眉脊突出、下颌不明显等原始特征至此已经消失。

距今约5万年前晚期智人形成时,人类种族(人种)也开始形成。人类学家根据人的皮肤、眼睛、头发颜色的差别以及其他体质特征,把现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亚和东亚的干燥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形成的:白种人最早是在南欧、北非和西南亚地区形成的:黑种人起源于非洲东北部,后扩展到非洲其他地区。

·3·

血缘与氏族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而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以石器为主。目前,人们通常根据石器的特征,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经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间长短和起止时间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旧石器时代相当于早期猿人向晚期智人转变的整个过程,人类使用粗糙打制石器,过着狩猎采集生活。人类社会组织长期处于原始群状态。

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组织形态。在血缘家族中,婚姻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可以互为夫妻,而祖父母和子孙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则排斥互为夫妻。

马克思对血缘家族这种社会组织形态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这样一层一层向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在血缘家族内部,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由于血缘家族本质上是一个家族,加上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资料不易获得,所以这种集团不可能很大,估计只有20~40人左右。为了寻找食物,整个集团不得不经常过着游荡的生活,

…4…

因此集团与集团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集团内部,可能已经有了两性分工,如男子负责打猎,女子负责采集野果。与原始社会的群交相比,这种婚姻形态无疑是一大进步。

与血缘家族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血亲。可以说有了血缘家族之后,血亲也就产生了。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是与自己同一血缘的亲属。而兄弟姐妹、伯伯、叔叔、姨母和侄子、外甥等这些平辈、长辈、晚辈,都是旁系血亲。各种人类社会都有一些血亲婚配禁忌,有禁止某几种亲属结婚或发生性关系,或两者都禁止的规章和法律。亲属种类永远包括某些血亲等级,而以法律限制血亲婚配的一个依据,则是认为这类结合会对子女产生不利的影响。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氏族公社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血缘家族人数太少,在采集食物和与自然抗争方面力量明显不够。在血缘家族中,允许兄弟姐妹之间通婚,这对下一代的智力和健康都有害,因此,需要有其他血缘家族加入进来,也就是血缘家族的集合。

氏族社会的特点:生产资料的氏族占有制是氏族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内部没有贫富贵贱之

·5

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有以族长为首的管理机构,族长一般由氏族成员选举或撤换:氏族内部禁止结婚:死后遗产须留在氏族内,由同族成员继承:同氏族人有相互援助、保护及执行血亲复仇的义务:氏族有自己的名称、共同的宗教节日和墓地。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部分。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父系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下一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父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烟秩序被打破了,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会走到了瓦解的边缘。这时的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父系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