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工程学 第2版》窦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工程学 第2版》

【作 者】窦骏主编
【页 数】 438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14.08
【ISBN号】978-7-5641-5154-6
【价 格】68.00
【分 类】疫苗
【参考文献】 窦骏主编. 疫苗工程学 第2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疫苗工程学 第2版》内容提要:

本书分两篇,前十章为总论篇,介绍了疫苗研究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疫苗研制的理论、技术、流程、应用、计划免疫、市场管理及疫苗相应法规等,并提供了新疫苗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信息。从第十一章至第三十章为各论篇,按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真菌类疫苗、寄生虫类疫苗、肿瘤疫苗等分类,介绍了对预防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疟疾、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的新疫苗研究进展。本次再版特别对肿瘤疫苗、结核疫苗、治疗性疫苗、寄生虫类疫苗等做了较大幅度修改,使其更具新颖性和可读性。

《疫苗工程学 第2版》内容试读

总论篇

第一章绪论

回顾人类的生存史,历史上曾经威胁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在逐渐延长,您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面对各种新现和再现的传染病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若您想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您有何种对策?如果您很茫然,那么请打开疫苗学绪论,您会从中找到答案,悟出可行的预防策略。

第一节疫苗学概述

人类的天性之一是对瘟疫怀有巨大恐惧,本能地想方设法来预防或阻止瘟疫的传播。尽管古代社会对瘟疫缺乏科学认识,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预防瘟疫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以毒攻毒”的观念。天花(smallpox)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杀手之

一。在欧洲17世纪中叶,患天花后的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11世纪宋朝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在公元17世纪的70年代明代,已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经验告知人们,将沾有疱浆的患者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这些方法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例如,英国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获得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加上该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未予推广,到1840年,终止了将天花病人的结痂接种到人的危险方法。用“人痘”预防天花就是基于“以毒攻毒”的认识,对以后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的影响。如在l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Edward Jenner(爱德华·琴纳,1749一1823)观察到牛患有牛痘(cowpox),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易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位8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受者局部出现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1798年他公布了论

图1-1琴纳接种牛痘图

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nation”(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

·3·

疫苗工程学

种牛痘预防天花。在琴纳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所致,而他在实践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接种牛痘在19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广泛推广。

从此,疫苗的研究蓬勃发展,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已公认,疫苗是利用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相应感染性疾病的目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疫苗的研究、制造、检定、使用和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特色的独立学科

疫苗学(vaccinology)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是集病原生物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病理学、化学、药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传统的疫苗学以预防感染性疾病为主,包括人用疫苗学和兽用疫苗学,主要用于健康人和家畜。由于人类与疾病斗争和社会的需要,随着上述各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治疗性疫苗,如抗肿瘤疫苗、抗感染疫苗和免疫避孕痘苗等。广义而言,治疗或短期用的抗血清免疫球蛋白也包括在疫苗学之中。此外,尚有“鱼疫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报道,鱼类有免疫反应。后来抗生素的应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直至70年代由于化学治疗的抗药性及价格较贵,鱼疫苗又再度兴起,近年已成为疫苗学的一个分支。

回顾和研究疫苗的产生、研制、开发、使用和管理等,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书以论述人用疫苗为主,对疫苗的研制、开发、使用、管理、市场和主要相关理论、技术及各种常用疫苗予以介绍。

第二节

疫苗学发展简史

疫苗的应用使多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或瘟疫得到消灭或控制,拯救了数亿人生命,在医学史上是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保障健康办法。从这一角度而言,疫苗学对人类的贡献是任何一学科都难以与之相比的,但疫苗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也面临重大的挑战。

一、疫苗学发展经验时期

人类历史早期就有了对疾病和免疫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实践,疫苗的研究逐步完善,才使得多种疫苗能在人类广泛使用。

(一)人类对免疫的记载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医药的先驱Hippocrates认为,疾病不是由于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影响所致,而是由于气候和大气的影响干扰了体液。用现代医学分析他的观念是不妥的,但他的贡献是建立了根据观察和试验而作科学推论的原则。

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著名医生Glen,他的医学和哲学著作进一步推动了流行病学的革命。他认为大气的变化、个体的易感染性以及某种程度上接触感染(源)对流行病均起作用。这种模糊的观念直到19世纪法国巴斯德时代才被人们所接受。

公元前1世纪人们曾认为喝鸭致死量感染后的鸭血能防病。约1个世纪后,Elder建议用

。4

第一章绪论

疯狗的肝治疗狂犬病。非洲曾以同类的某些物质免疫预防蛇毒及其他毒物,而在中国则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说法。

人患天花病愈后可获得免疫,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免疫的知识,记载在公元前590年。在印度波斯曾用经皮肤接种的方式,即将粘有感染材料的棉花敷于划破的皮肤上,并保持一年;在波斯也曾有吞食结痂的记载。当然这种原始的“免疫”措施未能有效控制当时的天花流行。

(二)爱德华·琴纳的贡献

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经过长期观察,认为牛痘即牛的天花(cow smallpox),可以保护人的天花。正如前述,琴纳的试验证明,轻微的牛痘可以预防人的天花,所有这些被接种牛痘的人以后接种天花均无反应。但琴纳的论文却被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拒绝,理由是无充分证据。1798年,他自费出版的论文受到圣乔治医院著名医生George Pearson的重视,并证实了琴纳的发现。

(三)免疫接种在全世界展开

琴纳的论文发表两年之后,美国哈佛大学医生Beniamin Waterhouse在推行免疫接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被称为“新世界的琴纳”。他坚持免疫接种的改革事业,并保持着与从未相见的琴纳的友谊关系,后来Jefferson总统任命他为美国国家疫苗学研究所的联邦疫苗代理人。19世纪初,法国、丹麦、瑞典、俄国和德国等国家开始免疫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

二、疫苗学发展实验时期

(一)巴斯德减毒活疫苗给免疫学带来了黄金时代

琴纳的工作全凭经验,但他并不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机制。法国的化学家巴斯德(Lous

Pasteur,1822一1895)对疾病产生和恢复的机制很有兴趣,他的研究工作使他成为现代免疫学的创始者,也使后来的郭霍和德国学派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观察技术,发现致病微生物。巴斯德在创建细菌发酵和疾病的理论后,用减毒的微生物制成鸡霍乱菌疫苗。起初从病鸡分离到的标本接种到健康鸡,健康鸡很快死亡;当他休假回到实验室后,用已存放两周的培养物给鸡接种时,发现并不产生典型的疾病,大量的鸡恢复了健康。一次偶然的机会巴斯德发现强毒细菌给接种过减毒细菌存活下来的鸡再次接种,这些鸡只发生轻微的症状而全部存活。巴斯德将鸡霍乱病原培养物在室温长期放置而减毒,这种疫苗曾用于很多农场的动物,使鸡霍乱疫苗被广泛应用。

1881年巴斯德借鉴了兽医学家加热或以碳酸处理炭疽感染动物的血制造羊用粗制疫苗方法,采用了减毒纯培养物,进行了温度、氧及其他物理因素对细菌影响的试验,并与医学界和兽医界合作,将炭疽杆菌培养于42~43℃,制成人工减毒活菌苗。巴斯德并未忘记伟大的先驱者琴纳,将用于免疫的炭疽培养物称为“vaccine(疫苗)”,活的减毒炭疽疫苗在法国使用几年后,羊的发病率从10%降至1%,牛的发病率从5%降至0.35%。

1885年巴斯德研制了狂犬减毒活疫苗,在刚要开始研究复杂的疫苗时不幸残疾,但他并未放弃对狂犬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他首次将这种很小的在病犬的脑、脊髓生长的病原体命名为“病毒(vius)”,意思是简单的毒物,当时尚不知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巴斯德将病原体经兔脑传代,亦能获减毒株,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不仅预防了牲畜间的严重传染病,使畜牧业得到发展,且预防了人的多种传染病。被巴斯德减毒活疫苗接种过的疯狗咬伤的人,狂犬病发病率为1%,而未接种过减毒活疫苗的疯狗咬伤的人,发病率高达15%一20%。为纪念他

·5·

疫苗工程学

的成绩,1888年创立了巴斯德研究所。

(二)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郭霍

德国医生郭霍(Robert Koch,1843一1910)和巴斯德被公认为是微生物学奠基人。郭霍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体方面做了杰出贡献。他发明了将细菌固定于玻片并干燥和用染色的方法,能更精确地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观察。他还发明了培养基,可从病人排泄物或其他标本中分离出单个的菌落。经过一系列实验,他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标准,即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postulate),即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该纯培养物接种到一个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郭霍法则在当时对鉴定病原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奠定了研究微生物致病性的基础。由郭霍和他带领的一大批学者相继发现了许多对动物和人体致病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菌、痢疾志贺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等。郭霍和他的助手们将结核杆菌及代谢产物给动物注射,实验动物出现炎症,甚至溃疡,郭霍认为可能是机体清除细菌的防卫和免疫反应,而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动物无反应。郭霍等曾试图以此作为疫苗,虽然他们未成功,但旧结核菌素至今仍用于诊断结核病。当时他已注意到迟发性过敏现象,这一发现对基础免疫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三)死疫苗

对死疫苗的研究始于1892年,英国细菌学家AE Wright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马耳他热和伤寒。在那个年代对疟疾、结核和伤寒等引起发热的疾病不易区别,更不可能区别伤寒和副伤寒。

Wght以活的和死的伤寒菌苗在猴和自己身上进行试验,导致他发烧数周。后来他集中于死菌苗研究,53℃杀死伤寒菌培养物,再加0.4%来苏水。虽然这种疫苗局部和全身反应仍很重,但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四)毒素和抗毒素免疫

法国著名临床医生Pierre Bretonneau于l825年成功进行了第一个咽喉手术治疗,他亲眼目睹了朋友的4个病儿中3个死亡,在得到病人父母的允许后,他对第4个孩子进行了手术,被该手术救活的儿童一直活到71岁。19世纪末,白喉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曾被误认为患白喉而死(实际上为葡萄球菌引起的咽炎和喉炎)。当时,郭霍的助手首次将白喉病人咽喉的白喉菌培养于含浓缩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发现白喉细菌可产生剧毒的毒素,使动物死亡。后来巴斯德的学生证实用肉汤培养细菌几天后,这种无菌的滤液与白喉菌一样可杀死实验动物,这种可溶性的物质被称为毒素(tox)。郭霍的助手们将白喉菌培养物的提取物注射给动物,发现一旦存活下的动物对再次注射毒菌有耐受力。德国

Emile Behring和日本研究者几乎在同时发现,亚致死量的活的或杀死的白喉或破伤风培养物均能使动物产生抗数倍致死量的活菌或毒素的攻击。不久他们又发现,甚至极微量的白喉肉汤培养物滤液,即可使动物产生抗体。当这些有抗体的动物血清转移给未免疫动物,可使后者有抗病能力。如动物已有症状,则转移的抗血清有治疗作用。

20世纪开始,抗毒素成为全球用来预防和治疗白喉的手段。为获取抗毒素,研究者开始用毒素免疫马,产生的抗毒素混合物来制造抗毒素。l904年Alexander Glenny在伦敦以甲醛处理毒素得到白喉类毒素。E.Loewever在维也纳用甲醛处理过的破伤风毒素免疫马和其他动物。用甲醛杀菌的瓶子装的毒素,其毒性大降,而免疫原性保留,这是偶然的发现,甲醛可解毒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