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姜平,李祥瑞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疫苗设计原理》

【作 者】姜平,李祥瑞主编
【页 数】 201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9.12
【ISBN号】7-109-06174-4
【价 格】18
【分 类】疫苗-研究
【参考文献】 姜平,李祥瑞主编. 现代疫苗设计原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12.

图书目录:

《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内容提要:

本书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发展现代新型免疫中有关免疫机理、病原体致病机理以及重组活载体疫苗的载体等问题,可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内容试读

第一章免疫记忆与致病性和

疫苗保护效果的关系

在初次免疫中,免疫反应的产生遵循下列规则,即当宿主再

次接触病原时,更有能力预防疾病发生。接触过抗原的T、B淋

巴细胞可以长期存在,在再次遇到相应抗原时,可以产生免疫记

忆反应。众所周知,初次B-、T一淋巴细胞反应与抗原再次攻

击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同。免疫记忆这一术语被用于区分二次和初次反应。初次反应中,记忆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信号产生应答而逐渐形成记忆功能。

尽管对记忆或回忆反应的细胞或分子机理知之甚少,但已经产生了许多成功的疫苗。然而,在控制许多重要疾病中,传统疫苗已显现出明显缺陷。同样,现代疫苗也面临巨大挑战,包括

(1)对那些自然接触病原后诱导的免疫不能控制的疾病进行免疫保护。(2)延长疫苗免疫力的持续时间。(3)保护黏膜表面。

(4)有效预防小儿和成人急性疾病。我们必须将保护性免疫的产生机理与疾病致病机理的有关知识相结合,运用各种独立的技术(如分子生物学,配方,细胞生物学,遗传致弱等)预防那些传统疫苗不能控制的疾病。本章将阐述在疫苗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致敏细胞(educated cells)调节免疫记忆反应

免疫记忆通常在初次免疫后相当长时间内有能力对抗原产生更强的二次反应。这一原理是疫苗免疫的基础,其细胞与分子机理正逐渐被阐明[1~6]。

一般认为,二次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群来自特定的T、B细

胞亚类。这些特定的细胞亚类在初次感染中形成,称为记忆细胞(memory cell)。之所以称为记忆细胞,是因为它们由初始细胞分化而来。初始细胞可以产生初次反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与初始细胞相比,记忆细胞通常能更快地产生免疫反应,它定居于特定的组织中,抗原识别能力和效应功能更强。这些特性均在初次反应中获得。必须强调的是,诱导记忆反应并不一定对二次感染产生免疫保护。正象Doherty2]所指出的那样,免疫记忆是一个可数量化的生物学整体过程,而对再次感染所致疾病的免疫保护机制也极为复杂,两者必须加以区别。

二、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感染与产生功能性免疫之间的时间间隔对疾病病理变化的发展极为关键。因此,激发二次免疫反应的速度对控制二次感染及其扩散至关重要。下面将简述与加速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1.效应细胞比率长期增加

有证据表明,在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能够对抗原起反应的前体细胞(precursor cell)的比率高于初次反应。运用有限稀释分析法(limiting dilution analysis)计数接触抗原过程中前体细胞的数目,已在多种模型中证明了这一现象[2]。计算抗体生成细胞(antibody-producing cell)数[3,4],可以研究B细胞的比率。

测定细胞增殖、细胞因子产生、或细胞毒性能够确认T细胞的

比率。这些研究表明,初次免疫反应后前体细胞的比率大大增高。通过对富集的CD4+细胞的计数,证明仙台病毒(Sendaivius)感染后病毒特异性记忆细胞的比例大约为1:400,而初次感染鼠前体细胞的比率为1:10005]。还有报道[6]表明,用可溶

性蛋白(KLH)加佐剂免疫后,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加

20~50倍,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前体细胞比率也有类似

·2

止(resting)T细胞需要很强的刺激,而抗原活化的记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更强。但是,无论是原始或静止细胞,还是记忆细

胞,均需T细胞辅助。记忆B细胞所需要的辅助较低,它们受

到少量抗原刺激即可增殖,且只需少量辅助T细胞和少量淋巴

因子。记忆细胞反应能力被全面增强还表现在它们不需要太严紧

的抗原提呈细胞。这一点在T细胞受体(TCR)转基因小鼠中

得到证明。在T℃R转基因小鼠中,所有抗原特异性转基因细胞

均属于静止或原始细胞表现型[2],只有当抗原提呈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或活化的B细胞时,原始T细胞才对之起良

好反应。原始转基因T细胞对由未活化的巨噬细胞或静止期B

细胞提呈的抗原反应性很差。与之相对,静止B细胞或巨噬细

胞可有效地再刺激静止记忆细胞和活化的效应细胞。一些细胞具

有较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可能与表面受体的表达有

关。这些表面受体可与T细胞受体(TCR)刺激信号一起成为

协同刺激因子,其中包括B7(后面将讨论)。在即使是抗原由非

AP℃提呈时,活化过的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这一点必定依

赖于T细胞的表型特征,而这些表型特征是T细胞在初次免疫

反应中获得的。这样,在开始与抗原接触过程中所传递的信号,

使记忆T细胞做好了准备,以至于所需的再次刺激强度变低。

也有可能,在初次反应中的活化,是生发中心克隆选择和B细

胞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所引起,并导致抗体成为更有

效的B细胞抗原受体[23]。二次反应与初次反应的全部B细胞类

群不同[24~2],支持了上述观点。有人推测[28),在初次反应中,随着抗原浓度的降低,只有具有高亲和性(high affinity)受体的B细胞被选择并被扩增。在生发中心,表达高亲和性Ig的变

异细胞更能成功地与滤泡树突状细胞(FP℃)表面免疫复合物中

的抗原竞争性结合[29,30]。只有那些与抗原具有高亲和性的克隆被选择[31~33]。高亲和性抗原结合细胞被选择后进人记忆库中或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目前,正在对指导细胞进人这些路径的信

·5·

号进行研究。经由CD40传递的信号促使小静止淋巴细胞发育。

这些小静止淋巴细胞的表型似乎与B细胞相似[34~36]。所有这些

观察表明,对抗原的有效识别是形成免疫记忆的关键,而非特异性辅佐细胞在这一活化过程中居中心地位。这样,初次反应中传递的信号对淋巴细胞进行活化,使再次反应从质和量上有别于初次反应。

3.黏附分子、归巢(homing)分子和复合受体分子的表达发生变化

记忆细胞各亚类的移行与原始细胞极为不同。原始细胞相对均匀地移行至二级淋巴组织[38],但很少定居于其它淋巴器官。相反,记忆细胞移行很不一致。在某种情况下,就特定的二级或其他淋巴组织而言,移行因组织而不同[39,40]。

积累的大量资料表明,原始细胞、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倾向于经由不同的组织移行,这是因为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的黏附分子不同。对绵羊淋巴细胞的分析揭示,正常皮肤T细

胞几乎全部是记忆细胞,相反,输出血管内T细胞(其中大多

数取自内皮小静脉)大多数为原始表型[38,41,43]。用啮齿动物和绵羊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来自内脏的淋巴细胞倾向于移行回内脏,来自皮肤或淋巴结的倾向于移行回皮肤或淋巴结[44~46]。

用皮肤淋巴细胞抗原(CLA)所做的试验揭示,细胞因子在

训练淋巴细胞更有效移行中可能起作用。CLA是一低聚糖,仅

由与皮肤有关的记忆或效应T细胞表达,其配体(E选择蛋白,

E-selectin)倾向存在于皮肤部位[39,4ol。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体

外试验中,在白细胞介素-2(IL2)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及少量L6(但不是大量的其它细胞因子)存在时,活化未接

触抗原的T细胞,可导致CLA表位表达水平的稳定提高,以及

结合E选择蛋白的能力增强[48]。这些观察使人们认为,细胞因

子微环境通过修正淋巴细胞归巢受体(homing receptor)及其配体的表达和功能,进而在免疫细胞的分布中起关键作用[49]。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