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徐平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

【作 者】徐平等主编
【页 数】 503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03
【ISBN号】7-5578-3273-5
【价 格】CNY98.00
【分 类】口腔疾病-诊疗
【参考文献】 徐平等主编. 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3.

图书目录:

《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十七章,介绍了临床口腔相关基础以及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口腔颌面部的检查方法、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牙周组织病等。

《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内容试读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

第一节口腔及颌面部的区域划分

口腔颌面部是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上起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达舌骨水平,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颗骨乳突之间的区域通常称为颜面部。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个水平线为界,可将颜面部分为三等分(图1一1),即上1/3、中1/3和下1/3。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颌面部,上1/3区域称为颅面部,即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的区域,而颅面部则是以颅骨(额骨)为主要骨性支撑的区域。现代口腔医学,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研究已扩展到上至颅底、下至颈部的区域,但不涉及此区域内的眼、耳、鼻、咽等组织器官。

发际

眉间点

鼻底点

颏下点

图1一1面部三等分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区域可分为颌面区、眶区、眶下区、颞面区、鼻区、唇区、颏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颧区(图1一2)。

额面区

颗面区

眶区

颧区

鼻区

眶下区

唇区

腮腺咬肌区

颇区

图1一2口腔颌面部解剖分区

口腔位于颌面部区域内,是指由牙齿、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多功能性器官。口腔为上消化道的起始端,其内牙齿的主要功能为咀嚼食物;唇的主要功能为吮吸;舌的主要功能为运送食物及辅助食物吞咽;唾液腺的功能则是分泌大量唾液,以润滑口腔黏膜和食物,并通过其中的淀粉酶对食物进行初步糖化作用。进食时,舌、颊、唇协调运动,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拌匀,送人上下牙间便于咀嚼,并通过咀嚼把食物研细、拌匀以利于

-1

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

吞咽。舌体上有多种感受器,其中味觉感受器可感受酸、甜、苦、辣、咸等味觉,其他感受器可分辨冷热、机械刺激等。唇、舌、牙、腭、颊的协调运动对完成发音和提高语言的清晰度起到很大作用;在鼻腔堵塞时,可通过口腔经咽喉进行呼吸。

(陈欣)

第二节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及其解剖特点赋予其特别的临床意义。

一、位置显露

口腔颌面部位置外露,容易受外伤,这是其缺点;但罹患疾病后,容易早期发现,获得及时治疗,则是其优点。

二、血供丰富

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使其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外伤或手术后伤口愈合也较快;但因其血供丰富,组织疏松,受伤后出血多,局部组织肿胀明显。

三、解剖结构复杂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有面神经、三叉神经、唾液腺及其导管等组织和器官,这些组织和器官损伤后可能导致面瘫、麻木及诞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自然皮肤皮纹

颌面部皮肤向不同方向形成自然的皮肤皱纹,简称皮纹(图1一3)。皮纹的方向随年龄增加而有所变化。颌面部手术的切口设计应沿皮纹方向,并选择较隐蔽的区域作切口,使术后伤口愈合瘢痕相对不明显。

图1一3颌面部皮肤皱纹

五、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

口腔颌面部常因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疾患,如唇、腭裂或烧伤后瘢痕,导致颌面部形态异常,乃至颜面畸形和功能障碍2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

六、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

口腔颌面部与颅脑及咽喉毗邻,当发生炎症、外伤、肿瘤等疾患时,容易波及颅内和咽喉部,以及相邻的眼、耳、鼻等器官。

七、结构

由于颌面部结构复杂,面积相对小,又直接影响美观,所以,颌面部手术难度相对大。

(陈欣)

第三节颌面部解剖

一、额骨

(一)上颌骨

上颌骨为面部中份最大的骨组织。由左右两侧形态结构对称、不规则的2块骨骼构成,并于腭中缝处连接成一体。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其中一体即上颌骨体,四突即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上颌骨与鼻骨、额骨、筛骨、泪骨、犁骨、下鼻甲、颧骨、腭骨、蝶骨等邻近骨器官相接,构成眶底、鼻底和口腔顶部(图1一4,图1一5)。

上壁

额突

眶下沟(眶面)

眶下孔

颜突

一前鼻棘

上颌结节

前壁

后壁(颞下面)

(脸面)

颜牙槽嵴

牙槽突

图1一4上颌骨外侧面观

额突

筛骨嵴

上额窦

下鼻甲嵴

内壁(鼻面)

上颌结节

腭突

图1一5上颌骨内侧面观

1.上颌骨体分为四壁一腔,为前、后、上、内四壁和上颌窦腔构成的形态不规则骨体。

3

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

前壁:又称脸面,上方以眶下缘与上壁(眼眶下壁)相接,在眶下缘中心下方0.6~1cm处有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在眶下孔下方有尖牙根向外隆起形成之骨突,称尖牙嵴。嵴的内侧、切牙的上方有一骨凹,称切牙凹;嵴的外侧、眶下孔下方有一深凹,称尖牙窝,此处骨质很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内施行手术。

后壁:又称颞下面,常以颧牙槽嵴作为前壁与后壁的分界线,其后方骨质微凸,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上颌结节上方有2~3个小骨孔,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通过。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上壁:又称眶面,呈三角形,构成眼眶下壁的大部,其后份中部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上牙槽前、中神经由眶下管内分出,经上颌窦前外侧壁分布到前牙和前磨牙。

内壁:又称鼻面,参与构成鼻腔外侧壁,内有三角形的上颌窦裂孔,在中鼻道通向鼻腔。上颌窦裂孔后方有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共同构成翼腭管。翼腭管长约3.1cm,管内有腭降动脉和腭神经通过。临床上可以通过翼腭管施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上颌窦:呈锥形空腔,底向内、尖向外伸入颧突,底部有上颌窦开口。上颌窦壁即骨体的

四壁骨质皆薄,内面衬以上颌窦黏膜。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尖紧密相连,有时仅隔以上颌窦黏膜,故当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根尖感染时,炎症易于穿破上颌窦黏膜,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在拔除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断根时,应注意勿将断根推入上颌窦内。

2.上颌骨突包括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额突:位于上颌骨体的内上方,与额骨、鼻骨、泪骨相连。

颧突:位于上颌骨体的外上方,与颧骨相连,向下至第一磨牙形成颧牙槽嵴。

牙槽突:位于上颌骨体的下方,与上颌窦前、后壁紧密相连,左右两侧在正中线相连形成弓形。每侧牙槽突上有7~8个牙槽窝容纳牙根。前牙及前磨牙区牙槽突的唇、颊侧骨板薄而多孔,有利于麻醉药物渗人骨松质内,达到局部浸润麻醉的目的。由于唇颊侧骨质疏松,拔牙时向唇颊侧方向用力摇动则阻力较小。

腭突:指在牙槽突内侧伸出的水平骨板,后份接腭骨的水平板,两侧在正中线相连组成硬腭,将鼻腔与口腔隔开。硬腭前份有切牙孔(腭前孔),有鼻腭神经血管通过。后份有腭大孔(腭后孔),有腭前神经血管通过。腭大孔后方还有1一2个腭小孔,腭中、后神经由此通过。

3.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支柱式结构及其临床意义:上颌骨与多数邻骨相连,且骨体中央为一空腔,因而形成支柱式结构。当遭受外力打击时,力量可通过多数邻骨传导分散,不致发生骨折;若打击力量过重,则上颌骨和邻骨均可发生骨折,甚至合并颅底骨折并导致颅脑损伤。由于上颌骨无强大肌肉附着,骨折后较少受到肌肉的牵引而移位,故骨折段的移位与所受外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上颌骨骨质疏松,血运丰富,骨折后愈合较快,一旦骨折应及时复位,以免发生错位愈合。发生化脓性感染时,疏松的骨质有利于脓液穿破骨质而达到引流的目的,因此上颌骨较少发生颌骨骨髓炎。

解剖薄弱部位及其临床意义:上颌骨具有骨质疏密、厚薄不一,连接骨缝多,牙槽窝的深浅、大小不一致等特点,从而构成解剖结构上的一些薄弱环节或部位,这些薄弱环节是骨折常发生的部位。上颌骨的主要薄弱环节表现为三条薄弱线:①第一薄弱线: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当骨折沿此薄弱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 Fort I型骨折,骨折线称为上颌骨Le Fort I型骨折线。②第二薄弱线: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

-4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

当骨折沿此薄弱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 FortⅡ型骨折,骨折线称为上颌骨Le FortⅡ型骨折线。③第三薄弱线: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当骨折沿此薄弱线发生时称上颌骨Le FortⅢ型骨折,骨折线称为上颌骨Le FortⅢ型骨折线。(二)下颌骨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以活动而且最坚实的骨骼,在正中线处两侧联合呈马蹄形,分为下颌体与下颌支两部分(图1一6,图1一7)。

下颌切迹

限突

喙突

下颌支◆

咬肌粗隆

颏孔

下颌角

颏结节

外斜线

下颌下缘下颌体图1一6下颌骨外侧面观

颞肌附着部

翼外肌附着部

下颌支

下颌小舌

舌下腺窝

下颌孔

翼内肌附着部

下颌舌骨线

(内斜线)

下颌下腺窝

颏棘

图1一7下颌骨内侧面观

1.下颌体分为上、下缘和内、外面,在两侧下颌体的正中处联合,外有颏结节,内有颏棘。下颌体上缘为牙槽骨,有牙槽窝容纳牙根。前牙区牙槽骨板较后牙区疏松,而后牙区颊侧牙槽骨板较舌侧厚。下颌体下缘骨质致密而厚,正中两旁稍内处有二腹肌窝,为二腹肌前腹起端附着处。下颌体外面相当于前磨牙区上、下缘之间,有颏孔开口向后上方,神经、血管经此穿出。自颏孔区向后上方与下颌支前缘相连续的线形突起称外斜线,有面部表情肌附着。下颌体内面从颏棘斜向上方的线形突起称下颌舌骨线,为下颌舌骨肌起端附着处,而颏棘上有颏舌肌和颏舌骨肌附着。在下颌舌骨线前上份有舌下腺窝,为舌下腺所在处;后下份有下颌下腺窝,为下颌下腺所在处。

2.下颌支下颌支为左右垂直部分,上方有2个骨突,前者称喙突,呈扁平三角形,有题肌和咬肌附着:后者称髁突,与颞骨关节窝构成颞下颌关节。髁突是下颌骨的主要生长中心。髁突下方缩窄处称髁突颈,有翼外肌附着。两骨突之间的凹陷切迹称下颌切迹或乙状切迹,有咬肌血管、神经通过。乙状切迹为经颞下途径进行圆孔和卵圆孔注射麻醉的重要标志。下颌支外侧面较粗糙,有咬肌附着。内侧面中央有一呈漏斗状的骨孔,称下颌孔,为下牙槽神经、血管进人下颌管的人口;孔前内侧有一小的尖形骨突,称下颌小舌,为蝶下颌韧带附着之

-5

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

处。内侧面下份近下颌角区骨面粗糙,有翼内肌附着。下颌角是下颌支后缘与下缘相交的部分,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

3.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解剖薄弱部位下颌骨的髁突颈、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等为下颌骨的骨质薄弱部位,当遭遇外力时,这些部位常发生骨折。

(2)血液供应较差且骨皮质致密下颌骨的血液供应较上颌骨差,且周围有强大致密的肌肉和筋膜包绕,当炎症化脓时不易得到引流,所以骨髓炎的发生较上颌骨为多。下颌骨骨折愈合较上颌骨骨折愈合慢。

二、血管

(一)动脉

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和颗浅动脉等(图1一8)。各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均通过末梢血管网而彼此吻合,故伤后出血多。压迫止血时,必须压迫供应动脉的近心端,才能起到暂时止血的作用。

颛浅动脉

内眦动脉

面横动脉

眶下动脉

颗浅动脉

上唇动脉

上颌动脉

上牙槽后动脉

下唇动脉

下牙槽动脉

颈内动脉

、面动脉

舌动脉

颈外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

颈总动脉

图1一8颌面部动脉

1.舌动脉自颈外动脉平舌骨大角水平分出,向内上方走行,分布于舌、口底和牙龈。

2.面动脉面动脉又称颌外动脉,为面部软组织的主要动脉。在舌动脉稍上方,自颈外动脉分出,向内上方走行,然后绕下颌下腺体及下颌下缘,由咬肌前缘向内前方走行,分布于唇、颏、颊和内眦等部。面颊部软组织出血时,可于咬肌前缘下颌骨下缘压迫此血管止血。

3.上颌动脉位置较深,位于下颌骨髁突颈部内侧。自颈外动脉分出,向内前方走行至颞下窝,分布于上、下颌骨和咀嚼肌。

4.颢浅动脉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终末支,在腮腺组织内分出面横动脉,分布于耳前部、颧部和颊部。颗浅动脉分布于额、颞部头皮,在颧弓上方皮下可扪及动脉搏动,可在此压迫动脉止血。颌面部恶性肿瘤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时,可经此动脉逆行插管进行治疗。

(二)静脉

颌面部静脉系统较复杂且有变异,常分为深、浅两个静脉网。浅静脉网由面静脉和下颌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