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孟红军,王凯锋,王红梅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

【作 者】孟红军,王凯锋,王红梅作
【丛书名】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页 数】 100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4
【ISBN号】978-7-5214-2252-8
【价 格】29.00
【参考文献】 孟红军,王凯锋,王红梅作.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两章二十二节。第一章为概论部分,从总体上对口腔外治法的发展、常用外治法、口腔外治法的作用机理、如何提高外治法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及运用外治法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介绍。第二章为临床应用部分,重点介绍了口腔科常见的17口腔疾病外治法。每一疾病按照概述、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综合评按四部分编写。每一疾病的外治法是主要内容,每一方法下包括处方、用法、适应症、注意事项及该方法的出处。每一疾病外治法的综合评按是该书的亮点,其内容是对该病中提到的外治法进行总结,让读者对该病的外治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取舍。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荟萃了当今口腔常见病临床外治方法,对从事中医口腔、西医口腔及中西医结合口腔专业的临床医师、教师及科研工作者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

2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

第一节发展简史

中医口腔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研究人体口、齿、唇、颊及颌骨等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及治疗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为我国人民的口腔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口腔外治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药物、手法或器械在体表(黏膜)或从体外治疗口腔疾病的方法。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殷商、春秋战国时期为萌芽阶段;秦汉、两晋时期形成雏形;隋、唐时期为蓬勃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为成熟阶段;明、清、民国时期由快转慢;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全面发展阶段。

一、奠基阶段

据考证,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要早于《黄帝内经》,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方书。书中关于口齿疾患的记载很多,如额(颌)痛、齿痛、口干、唇反(人中满则唇反)、颐痛、虫蚀(龋齿)等。在与其一起出土的医学文物《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已把耳、鼻、咽喉、口、齿、唇、舌诸器官与十一经脉联系起来,其中包含了“齿脉”及其循行路线。该书还记载了用榆皮、白芷、姜、桂等药物充填治疗龋齿,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牙齿充填术。《礼记》中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是有关口腔卫生保健的最早记载,说明早在2500年前中国人就已养成了早晨用盐水漱口的卫生习惯。《灵枢·杂病》提出“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等方法。另外《灵枢》还载有对口角㖞斜、唇疮疹、舌体痛、舌体强、颊痛、额痛、口角流涎等口腔疾病的针刺法,为中医口腔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中医学已初具规模,医学分为九科,其中就有口齿科。《金

第一章概论3

匮要略》中有“梅多食,坏人齿”的记载。同时,书中首次记载了应用牙髓失活剂治疗龋病,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载有治“小儿疳虫蚀齿方: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镕,以槐枝绵裹头

四五枚,点药烙之”。小儿疳虫蚀齿即儿童龋齿,方中所用的雄黄即三硫化砷,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牙髓失活剂。张仲景应用砷剂治疗龋齿,比1836年美国的斯普纳(Spooner)应用砷剂牙髓失活剂治疗龋齿早1800多年。据《后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张仲景还著有《口齿论》一书,惜已亡失。

两晋时期,我国口齿科学已达到较高水平,除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断丰富外,比较突出的是我国已有了口腔外科手术。如晋代名医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中提出了落架风(即题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书中还记载有“早晨叩齿三百下”的口齿保健法。据晋代陆云写给陆机的信中说:“一日行剔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可知,我国牙签之名始见于晋代。

综上所述,中医口腔外治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及《口齿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口腔外治法已具雏形。

二、蓬勃发展阶段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共50卷,其中涉及口齿科的约38候。口、齿、唇、舌疾病均有专卷论述,全书论及牙痈、风齿、齿间出血、齿漏、口舌疮、紧唇、兔唇、舌肿强等30余种口腔疾病,着重阐明其发病原因及证候,内容十分详尽。如其中所载“失欠颌车蹉候”,即今之颗颌关节脱位,是由“筋脉挟有风邪”所引起,并指明复位时应“推当疾首”,恐误啮伤人指也。该书“拔牙损候”中论述了拔牙后的病理变化及拔牙后出血并发症的处理,说明当时已普遍应用拔牙技术。巢氏还注意到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将小儿口腔疾病进行了专卷论述。据文献所载,隋代不仅采用了拔牙术,同时对齿龈坏疽和龋齿也采用外治疗法。

唐代孙思邈在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将口腔疾病

4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

列为七窍病,并收集了治疗口腔疾病的方药114首之多,其中载有治疗口舌干燥、口疮及坚齿等的药物。除药物治疗外,还记述了药物外洗、手术、针灸、砭法、导引及食疗等外治方法。唐代《养生方》中有“朝夕啄齿齿不龋”之说,还有“叩齿九通,咽唾三过,常数行之,使齿坚,头不痛”的健齿方法。《备急千金要方》还载有“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温水含揩齿”的口腔保健方法。

由此可见,在隋唐时期人们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口腔卫生保健已倍受重视,开始运用叩齿、摩龈、吞唾等外治方法防治牙周疾病,这些方法至今还被人们所采用。在这一时期,邵英俊还著有《口齿论》1卷、《排玉集》3卷,惜已佚失。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不论在口腔外治临床方面,或是在口腔医学教育方面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三、成熟阶段

宋代由政府组织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以及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书中,对口腔疾病的防治均有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不但所用药物品种增多,而且预防措施也有所增加,有的已在当时普遍应用。特别是补牙、牙周洁治、拔牙、脓肿切开、烧灼手法复位、唇裂修复、舌系带修整等多种治疗技术和操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还发明了钳刀、铍刀等治疗器械,这些也是中医口腔科学已发展成熟,可以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太平圣惠方》中有“治牙齿非时脱落,令牢定铜末散”的记载,《圣济总录》中有“治牙齿摇落复安令着坚齿散方”的记载,这两个记载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牙齿再植术,比法国人Fauchard于1723年开始应用再植术早700多年。

1953年,在前热河赤峰县大营子村辽驸马墓的殉葬品中发现了两把骨制牙刷柄,据专家考证,这是两把构造合理的植毛牙刷,由此证明,植毛牙刷在我国辽代已出现,它比国外植毛牙刷的出现早700多年。随着植毛牙刷的发明,伴随而生的是洁牙剂的普遍应用,在此后的许多医书中都载录了大量洁牙剂的处方。在《东垣十书》中还记载有“刷牙牢齿散”,用以清

第一章概论5

洁和保护牙齿,主张睡前刷牙,这与现代口腔保健理论极为吻合。

四、由快转慢阶段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撰写了《口齿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等口腔疾病,并对口疮的发病机制作了简明的概括:“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口腔专著,书中记载了很多实用的口腔外治法内容。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载有对200余种口腔病证的治疗方法,包括外治法20余种,其中不少外治法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如治疗口腔疾病用砒霜半两,醋调如糊,碗内盛,待干刮下,用粟粒大,绵裹安齿缝,来日取出…久患者不过三次即愈。此为用砷剂治疗牙齿病,用法、用量与今相近。该书对口腔病的预防与保健也作了科学的论述,如“旱莲草:同青盐炒焦,揩牙,乌须固齿”和“糯糠,治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提出了使牙齿洁白的措施。《医方考》载有用草乌、荜茇、川椒、细辛共为粉末,涂患牙处使牙自落不痛的方法。

清代顾世澄所著的《疡医大全》中有关口腔病外治的内容更为丰富。书中载有口腔疾病近70种,还提出修补唇裂要在涂麻药之后,再切开皮肤,并以绣花针穿线缝合,在肌生肉满之后拆线。可见清代的唇裂修复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采取歧视消灭政策,排挤压制中医,使中医事业倍受摧残,中医口腔学也不例外。据调查,此时期全国没有专门从事中医口腔工作的医务人员。

五、全面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中医事业,首先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政策,给予中医事业极大的关怀,中医口腔科学重获新生。继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之后,1956年以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办了中医学院,并设立了耳鼻喉口腔教研室,讲授中医口腔科的部

6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

分专业知识。同时,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设了口腔专科门诊,开展了口腔黏膜病、牙周病、颞颌关节痛、口腔肿瘤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条件的中医院校还开设了中医口腔科学课程,系统讲授中医口腔学的专业知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口腔学在临床防治、基础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1.临床防治方面

在临床防治方面,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口腔常见病、疑难病工作。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口疮、唇炎、口炎、牙周病、扁平苔藓、根尖周炎、牙痛、干燥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等疾病,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结合辨病与辨证,及全身与局部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克服了单纯应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所带来的疗效不稳定和毒副反应。同时,应用分子水平研究揭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用水杨梅、刺五加、紫花地丁、赤芍、红花苦丁茶、金银花、绿茶等中药进行龋齿预防,可以改善口腔内环境,抑制

细胞外多糖的产生,改变H、乳酸杆菌、变形链球菌对牙齿的不良作用,

减少菌斑,从而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

据文献报道,近年来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多种口腔疾病,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用中药荜麦、高良姜、白芷、细辛、五倍子、骨碎补、胡椒、煅龙骨、海螵蛸等治疗牙齿敏感症,用中药斑蝥、六神丸、蟾蜍、鸦胆子等治疗牙髓失活,效果较好。用中药金银花、黄连、三七、蒲公英、骨碎补等直接或间接盖髓,可起到保护牙髓活力的作用。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可以收到好的疗效。绞股蓝对癌阻断试验显示,其可降低致癌率,对细胞异常增殖有抑制作用。大蒜注射液能预防口腔癌前病变发生,提高淋巴细胞转化和白介素-2水平。中药田基黄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2.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展开了口腔与心、肝、脾、肾的生理病理关系的研究,体现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口腔疾病的研究方面。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