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耿思嘉,高徽,程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

【作 者】耿思嘉,高徽,程沛著
【页 数】 213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206-16201-5
【价 格】52.00
【分 类】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广告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耿思嘉,高徽,程沛著. 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9.07.

图书目录:

《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内容提要: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使广大受众更加了解世界,同时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更强,新闻传播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目前广告创意作为广告活动的关键环节,在广告行业中一直备受关注。广告创意需要主动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定位于目标受众,多样化传递讯息,进行品牌和产品的推广。本书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业的变革分析,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与此同时,本书对广告创意的过程及广告创意思维训练方法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作为今后的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

《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内容试读

第一章新闻与传播●●●●

第一章新闻与传播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概念

一、新闻概念溯源

(一)古代新闻用语考辨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新唐书·隐逸》中记载唐初文人孙处玄说过

一句话:“旧天下无书以广新闻。”但孙处玄所说的新闻是指记载当时社会发生的事件和传闻的文章而已。《全唐诗》中也多次出现过“新闻”一词。例如,唐人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曰:“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劝。”《冬夕喜友生至》又云:“天涯行欧遍,此夜故人情。乡国别来久,干戈还未平。灯残偏有焰,雪甚却无声。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显然,这里的新闻主要指战乱期间人们口头谈论的消息和传闻,即广义原始状态的新闻。

古籍中新闻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比如传说故事、宫廷秘闻等。之所以称其为新闻主要是突出其“新奇”之意,如:唐朝尉迟枢《南楚新闻》中的“新闻”都属于尉迟枢所收集到的传说和故事,而且多是以志怪形式出现,“新”即等于“奇”;宋朝赵升的《朝野类要》中也用过“新闻”一说:“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此类“号而隐之”的新闻实际上也大多是宫廷以及宫府内部的传闻。

到了明清时代,在一般人们的口语中,尤其是那些读书人的口头中已经时常用到新闻一词,如《红楼梦》里的人物对话就多处有新闻一说。这些新闻大多也是指人们口中流传的新鲜事或稀奇事。

(二)西方新闻概念溯源

据英国《牛津词典》记载,英语中最早使用新闻一词的是1423年苏格

-1

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

兰詹姆士一世的一句话:“我把可喜的新闻带给你。”

综上可知,新闻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而且最早所使用的新闻一词,与现在专业意义上的新闻有很大区别。

二、新闻定义考辨

(一)我国学者关于新闻的定义

我国学者给新闻下定义从1919年徐宝璜编著的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就已经开始了。在此我们选择几种影响较大的,供大家参考和比较。

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

一徐宝璜:《新闻学》(1919年)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年)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传布。

一王中:《论新闻》(1981年)

新闻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定义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2014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新闻学界虽然也给新闻下过众多定义,但是大多均围绕着以上定义在表述上稍加修正、补充和变化,基本思路和逻辑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二)西方学者关于新闻的定义

曾经有学者把西方关于新闻的解释和定义分为两大派:实用派和理论派。所谓实用派,并非一个学术派别,而是说他们对新闻问题的阐述全都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揭示其实用价值和操作方法。实用派中人物全都是新闻业界的编辑、记者、主编和发行人。他们对什么是新闻的回答并非科学地表述新闻的根本性质是什么,而是强调在具体实践中新闻报道应该去“报道”些

-2

第一章新闻与传播●●●·

什么

所谓理论派大多是学者、教授,他们对于新闻的界定在态度和方法上更加严谨与科学。他们有些观点与我国学者的看法非常接近,比如: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给新闻所下的定义:“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与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如出一辙。下面简单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定义供大家参考。

新闻是经过记者选择以后及时的事实报道。

一美国新闻学者乔治·穆脱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一德国柏林大学新闻学教授比德特

新闻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情况。

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曼切尔

上述这些新闻定义在对新闻性质的概括和表述上大同小异,但透过细微的差别可以更多地了解国外新闻定义的现实情况。

三、新闻特征概述

(一)真实性

新闻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传者在对新闻现象和具体事件发生时,实实在在地向受者报告事实产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经过及结果。在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得有半点虚假或夸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就没有新闻,新闻必须以事实为根本。理论化的语言表述为:“新闻传播的信息主体,是一种客观信息。”①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根本的特征。任何无中生有与凭空捏造都会给新闻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即使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者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有意无意地加以改动,这样的报道也同样违背新闻传播的基本精神。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完全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新闻无论采用语言或其他方式陈述事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

实,必须是对事实原貌的纯粹客观再现。

(二)及时性

及时性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没有报道的及时性也同样没有新闻。所谓“新闻谓‘新’,不新不成新闻”。而“新”,首先指的就是“新近”之怠,就是“刚刚发生(或正在进行)”之意。这是在通常被公认的若干新闻的定义当中就已经特别强调了的。所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以及“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等,这些表述当中对于“事实”共同的限制语就全都是“新近”。所以,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也就成为新闻对于事实传播的快速性的特征。及时报道这个特点,是新闻区别于历史的又一个方面。同新闻相比,历史是缺乏新意的,因为历史只是昨日的新闻。同新闻总是报道及时相比,历史又总是最后说话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迅速报道,历史总得在事件经过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之后,才有研究者对之进行完整全面的考察与研究。与存在于故纸堆里的历史比起来,新闻总是时时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三)新鲜性

新闻谓新中的“新”不仅指时间的新近,而且还指内容的新鲜。新近、新鲜、新意、新异以及新奇等都是个性“新”的“新”字中所共同具有的因素。童兵先生曾经阐述道:“报道及时是新闻的运动态,具有新高是新闻的静止态。前者是后者得以实现的操作上的主要保证。出现了新意的事实没能发现,发现了有新意的事实没能抓住,完成了有新意事实的报道没能公开传播,都无法使新闻具有新意,这样的‘新闻’严格说来也难于成为真正的新闻。迟缓是新闻传播的大敌。”①

客观世界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地新老交替的发展变化之中。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也是绝对的。这也正是新闻报道之树常青的最终根源所在。但是,具体到每一件个别的新闻报道来看,它们又只能是该事物运动到某一时空的以及某一状态的陈述,是该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第一章新闻与传播●●●·

事物发展到最新层面的一个事实的报道。而由于生生不息的世界的运动规律使然,这种状态很快改变,这一新的层面很快由另一新的层面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原先报道“新状态”“新层面”的新闻,就开始变得不再具有新意,也就失去了原本具备的新闻的生命,失去了作为新闻而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一件具体的新闻报道,它的生命力是非常短暂的,是易逝的、脆弱的,因而西方有学者把新闻报道比之为“易碎品”。由于客观事物的这种“新鲜性”特征是非常易逝的和脆弱的,新闻传者就必须非常敏感和及时地在其还处于“新状态”和“新面貌”的那个瞬间,迅速准确地将它报道出来。否则,当事物本身已经失去了新鲜性的时候,新闻报道也就失去新意,或者报道也就不再具有新闻价值,而只能成为历史了。

(四)敏感性

新闻具有“新鲜性”这一重要特征,使其同历史有了根本区别,而新闻的这种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新闻对于世界变动的“敏感性”。对于世界最新变化与变动的敏感性是新闻的更为重要的特征。童兵先生从理论上深入揭示了新闻报道敏感性的理论根据,他说:“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考察,一般事物的运动轨迹是常规变动即量的运动中,缺少足够的新意,此种时空状态下的事物可称之为“普通事实”;而当量变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会出现质的变化,质变出现时的事物往往具有明显的新意,此种时空状态下的事物,称为“新闻事实”。接着该事物又回复到一般量的变动之中,又成为“普通事实”。新闻所传播的是具有新意的事实,就是指当事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新闻传播的这种抓事物变动的具有新意的“一瞬间”时空态的特点,人们称之为“报道及时”,所谓在第一时间内报道。这就是新闻最突出的敏感特征。

第二节传播的基本常识

对于什么是传播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仅美国传播学者丹斯在1976出

-5-

新闻传播与广告创意

版的《人类传播功能》一书就统计有126种定义。本节在梳理当前国内外代表性的传播定义基础上,对传播的类型、构成等传播基本常识逐一详细介绍。

一、传播的含义

(一)共享说

共享说往往是从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ommunicare”(使共同)谈起,传播看作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分享活动。代表性观点有:

传播就是便独有为共有的过程。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A.戈德(1959)O

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施拉姆

在实践中作为“共享”的传播随处可见,比如同学们课间的闲聊、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讲课等,但是共享说并不能概括一切传播现象。比如,甲传递信息,但乙拒绝接受;再比如,由于符号系统不同等原因,乙无法解读(破译)甲发出的信息;此外,还存在传受双方存在互相错误理解对方意思的可能;等等

(二)影响(劝服)说

影响(劝服)说是从传者的视角出发,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通过说服)施加影响的行为。主要代表性观,点有:

传播这一概念,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一[美]露西和彼得森

某个人(传者)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个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①胡正荣,等.传播学总论: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