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走路的速度》(日)是枝裕和著;陈文娟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有如走路的速度》

【作 者】(日)是枝裕和著;陈文娟译
【页 数】 213
【出版社】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 2016.02
【ISBN号】978-7-5442-8176-8
【分 类】随笔-作品集-日本-现代
【参考文献】 (日)是枝裕和著;陈文娟译. 有如走路的速度.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6.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有如走路的速度》内容提要:

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首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风景。是枝裕和认为,某种童年的气味、某个平凡的场景、某个温暖的笑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都是创作的哲思与灵感。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表达日常情感的是枝裕和,首次透过文字,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对日常、对影像、对世界的思索和追问,以及对现代日本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批评。他以回归日常的视角,深入人性深处,叩问个体生命的意义。

《有如走路的速度》内容试读

代序

大概再过一个月,我的新作《如父如子》就要上映了。在各地接受采访时,常被问到创作这部电影的契机,其实拍《如父如子》源于我的个人经历。

拍摄前一部作品《奇迹》时,我很长时间没回家。时隔一个半月之后,一天晚上,我回到妻子和女儿守候着的家中,三岁的女儿在房间一角读绘本,不时朝我瞥几眼,流露出很在意我的样子,可就是不到我身边来。

“她很紧张啊…”我留意到这一点,自己反倒紧张起来。

父女俩就在这种微妙的氛围中度过了那个夜晚。

第二天早晨,我又要出门工作了,女儿一路送我到玄关,说了句:“下次再来啊。”我这个父亲不由得苦笑了一下,其实内心非常狼狈,也很受伤。

原来是这样啊…也许我和女儿的感情确实不够亲密,与

1

我相处三年的记忆,在她心里已经完全没有了痕迹。我真切地感受到,仅靠“血脉相连”是不行的。

还是需要花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其实一开始,我就很清楚这一点,只是按我的工作性质,很难过上那样的生活。

这次是由福山雅治担纲主演,扮演父亲一角,我打算将这种日常生活的烦恼全都扔给他去面对,并且这种烦恼更富有戏剧性、更加迫切。也就是说,到底是选“血缘”还是“时间”,我用极其邪恶的构思迫使他陷入两者只能选其一的处境。《如父如子》就是始于某种恶意。

同时我也考虑到,卷入“抱错孩子”这种极具轰动效应的情节时,观众的视线和意识大概会集中在“夫妇俩到底会选哪个孩子”的结局上。然而这条线太突出的话,会让观众仓促地解读剧情,他们那本该存在于故事背后的、可能已经失去的“日常”就会变得粗糙潦草。这是不行的。说到底,电影就是要对日常生活进行丰富的描述,并且把它真实地传达给观众。“人”比“故事”更重要,我不打算改变这个观点。所以,我准备多花些时间研究如何构建两个家庭的生活细节。

洗完澡,母亲如何给孩子擦头发;三个人以怎样的顺序躺在床上,怎样牵着手,当亲生儿子出现在眼前时,父亲在意什么,拿谁和谁比较。如此这般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如果刻画得不

2

够充实,这部电影就会变成失败的作品。为此,我决定重视从自己的生活中撷取的记忆,并着重观察演员们在我眼前展现的“生活”。

可能因为我是电视纪录片导演出身,所以一直被大众认为是“社会派”,我也一度这么认为。我早期的作品中,不乏取材于奥姆真理教事件,以及从东京弃儿事件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作品,也曾反感全世界被9·11恐怖袭击事件点燃的复仇情绪,创作了以复仇为主题的电影。

作品风格发生转变的契机,是我在母亲去世后备感后悔,纯粹从私人的情感出发,拍摄了电影《步履不停》。我自认为这部作品丝毫没有所谓的“社会性”,外国观众能理解这样私人的、日本化的故事吗?

不出所料,法国一家电影发行公司的负责人看了《步履不停》后,失望地评价“太家庭化了”“太日式了”,这样的电影欧洲人是理解不了的。说实话,我倒不以为意,心想:理解不了就理解不了吧。

尽管如此,当电影在海外上映时,完全推翻了当初的预想。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电影放映结束后,一位蓄着络腮胡、人高马大的巴斯克男子挺着太鼓般的肚子走到我面前,说:“您为什么这么了解我的母亲?”

3

电影在韩国、加拿大、巴西获得了同样的反响。

何谓普遍性?创作时心里装着世界,就等于自己的作品被世界广泛认同了吗?当然不是。如果像这样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与情感,就能达成某种普遍性,自然再好不过。我想暂时用这样的角度,来思考自己与电影,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这次的《如父如子》也是这种思路的延续。

再回到本书,二○一一年,《奇迹》公映,我以《有如走路的速度》为题,在《西日本新闻》上连载了一系列文章。本书便是由这些文章结集而成,这是我的首部随笔集。

其实在此之前,这个标题还曾用于一档电视纪录片栏目,节目中呈现的是想成为职业音乐家和歌手而参加选秀的年轻人。但重心并非表现选秀成败这种非日常的事件,而是音乐如何融入他们的生活这种“日常”视角。镜头悄无声息地,犹如漫步一般潜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第三次使用这个标题,是因为我觉得这些随笔如同我当时的生活,以缓慢的步调与我相伴而行。

犹如停下脚步,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如果电影作品是静静沉淀在水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这些沙粒聚集在一起,便成了这

本随笔集。

那些现在还很细小、并未成形的沙粒,一定会在几年后,成为下部、下下部电影的芽和根。是的,我如此确信。

是枝裕和

二○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0A人

OO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