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吕文广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 者】吕文广著
【丛书名】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
【页 数】 223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226-05392-8
【价 格】58.00
【分 类】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甘肃
【参考文献】 吕文广著.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9.01.

图书目录: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提要:

该选题为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从之一。选题精选了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主要以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研究目标,根据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特点,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是作者主要学术成果的总结,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试读

生态文明视阅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1

导言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在2050年前后,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能否如期、不降低标准地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我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研究的意义①(一)论文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一是将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与农业现代化理论应运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分析,丰富广义现代化理论内容,并为今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基础研究相关成果;二是在借鉴社会现代化评判

①本论文的研究依据是导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4-ZD018)。

002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

指标体系和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评判标准及动态模型,对多指标综合测度研究方法进行完善和优化。

2.现实意义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一是通过进程测度分析,可较为准确地判断甘肃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为政府、学术界及相关部门正确认识

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序列”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找出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投入、管理等软硬件建设方面的不足和其他阻滞因素,为各级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实施政策调控提供操作依据;三是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分析,为政府和地方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二)论文研究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①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特点。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和强化,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另一方面,无论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业仍存在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低的

①“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生态文明视阙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3

突出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就很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甘肃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为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为突出。改革开放近30年来,甘肃农业和农村建设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与全国相比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贫困问题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纵深发展对甘肃农业和农村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巨大压力。这反映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有实现整体性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这种状况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甘肃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长远与可持续发展,以特色农业作为突破口与战略重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适时转变。

(三)论文研究相关问题的界定

1.对特色农业的界定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是以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

004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

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

2.对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界定

特色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特色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特色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人的过程。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论文以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为研究目标,在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深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性与操作性均较强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准确度量与解释甘肃省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序列”演变特征以及影响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测度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与方法的相关分析,最终锁定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

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模式。一方面,甘肃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化水平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滞后等原因,使得甘肃省在短期内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甘肃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充足,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制种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蔬菜产业、优质水果产业、酿造原料产业、奶产业、牧草产业等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依托独特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以

生态文明视阅下的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005

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推进甘肃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二、文献综述及评论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并且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的大局。因此,解决

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巩固现代化建设成果,突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瓶颈因素的关键。在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指导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积极开展,我国正在实现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深度战略

调整。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开

展,我国农业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为保障我国农业的稳定安全,必须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结国内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可以为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前车之鉴”,学习和继承其成功的经验,寻找和弥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演变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空间赋予农业现代化不同的内涵。纵观众多学者界定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1.过程论观点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不断调

1006甘肃行政学院学者文丛

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业成为市场化、集约化、高效益的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可分为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

2.系统论观点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个薄弱环节日益凸显,使得学者们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农业建设实践的推进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农业现代化是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等多个主体,不单包括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而是指技术、经济、社会条件多种因素组成的现代化宏观体系。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现代化体系进行了归类研究。张术环(2004)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当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三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蒋伏心(1995)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生产力系统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及其流通体系的三大方面现代化的统一。韩士元(1999)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包括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论观点

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进行的,而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且土地的超载利用、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在利用现代科技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增殖和合理利用,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