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吴振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

【作 者】吴振宇主编
【页 数】 396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2019.11
【ISBN号】978-7-5177-1070-7
【分 类】金融体系-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吴振宇主编. 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9.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2019年度的金融研究报告,书稿对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指出了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的现存问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书稿的研究,对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内容试读

总报告

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由货币、经营和管理货币的金融企业、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金融调控和金融开放等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①。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该目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为居民和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支付清算、风险转移等基础性服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金融业又超越于一般性的生产和服务业,内嵌于经济体系的运行和调控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金融体系的基础制度、结构特征、开放和监管

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以中央银行体制为基础、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建成,并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改革受宏观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其他领域更为敏感,面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需着眼于2035年的长期目标要求,着手于当前的难点和重点领域。

①金融体系的定义和内涵观点不一。此处沿用戴相龙(2014)的观点。戴相龙:《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版。

1

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

一、现代化建设对我国金融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新时代。社会主要

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和条件与高增长时期明显不同,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速度均发生趋势性改变。特别是,在发展环

境变化的同时,我国发展理念有了进一步归纳和升华。适应新发展理念要求,需要金融业在已有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综合现实条件和主

观愿望,优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和路径。

(一)金融业中长期发展环境的主要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是各领域变化的综合体现。研究金融业发展

面临的中长期环境,需要更加关注与其联系密切的具体领域。

1.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向中速过渡并向全球平均增速回归

未来中国经济将会保持一段时期的中高速和中速增长,然后逐渐

向全球的平均增速回归。根据相关测算,到2035年,中国的投资率将

逐渐下降到30%以下,2020~2035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为4.8%左右,在此期间经济规模大致可以翻一番。投资率的下降、经济增长速

度的回落也预示着金融业高速增长期的结束。

2.经济结构持续调整,消费和服务业的占比将持续上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未来

将逐步接近75%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将逐步

趋向成熟经济体70%左右的水平。从区域结构看,城市化率继续提

高,城市化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济空间集聚度提高,呈现轴带集中和

组团集聚的总体特征。

2

总报告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

3.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多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高增长时期依靠要素大规模投人和市场快速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未来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当前,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正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机遇。相比高增长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可能下降,但其在增长动力中的份额将会提高。

4.人口老龄化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3亿,到2040年则会突破

3亿。社会保障支出将快速增长,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发展养老的第三支柱,对提高居民保障水平、促进当期消费和投资增长的重要

性将越来越显著。

5.污染物排放拐点将出现,但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会进一步提升

203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期,空气质量将

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有望基本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但是,从人类需求层次提升的规律看,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群

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

6.国内外经济互动更加紧密,但面临的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我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发起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大多数经济体的积极响应,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中国倡导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影响力逐步扩大。参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程度加深,议题创设和引领能力逐步增强。但国际上孤立主义、贸

3

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

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全球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经济金融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未来,我国出口增长、对外投资和金融机构“走出去”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复杂。

此外,未来的收入分配、民生、教育等问题也对会我国经济社会

和金融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二)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于其他领域

金融改革发展受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经贸环境、企业治理等相关

领域改革影响明显。由于涉及面广,金融领域改革带来的冲击和风险

也较大。相比于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金融领域改革整体滞后。从

数量指标上看,中国金融体系名列世界前茅,有全球第一大银行体系、第二大股市和第三大债市。但是从市场主体的股权多元化、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看,我国金融领域改革没有能跟上实体

经济的步伐。这集中体现为我国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落后于其他

领域。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排名

大幅低于综合全球竞争力排名,2018年我国全球综合竞争力为27名,但金融市场发展排名为48名①。从世界经济论坛12项指标的相对发展

程度看,我国的市场规模具有显著优势,而金融市场发展、创新和技

术准备三项指标都相对落后。这三者同时落后,并不是巧合,恰恰反

映了我国金融体系在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不足。

进一步分析金融市场发展项下分类的指数,可以看到我国的法定

权利指数、银行稳定性、金融服务可得性在全球排名中较为靠后。而

①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包括12项竞争力因素:1.法律和行政架构;2.基础设施:3.宏观经济环境:4.卫生与初级教育;5.高等教育与培训:6.商品市场效率;7.劳动力市场效率;8.金融市场发展:9.技术准备;10.市场规模;11.商业成熟度;12.创新。

4

总报告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

风险投资的可得性以及获得贷款的便利性排名较高。虽然金融市场发

展8个分项中具体指标的测算代表性有限,比如我国的贷款可获得性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中小微企业间存在明显不同,但是总体上仍反映了我国金融发展各领域在国际上的位置(见表1)。

表1

金融市场全球竞争力对比

2010~2011年

2013~2014年

2015~2016年

金融服务可得性

71

70

61

金融服务可支付性

44

51

48

通过本地股权市场融资

52

38

44

获得贷款的便利性

51

32

21

风险投资可得性

27

16

16

银行稳定性

60

72

78

证券交易监管

61

63

52

法定权利指数

60

65

80

注:表中数字为分项竞争力的全球排名。

资料来源:《全球竞争力报告(2015一2016)》。转引自:张月:《中国跨国银行发展对国家竞争力影响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版。

(三)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

近年来,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问题严重,成为经济循环不畅

的重要来源。从资源配置视角看,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表现为两者报

酬结构失衡,具体体现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高、金融和实体

经济利润格局失衡和金融从业人员收入过高三个方面。以金融业增加

值占GDP比重为例,2017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既高于以金融强国

著称且拥有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7.3%)和英国(6.7%);更远远

高于以制造强国著称的日本(4.5%)和德国(3.9%)。

5

建设适应现代化目标的金融体系

2.金融体系内部失衡

金融体系内部失衡主要体现为金融结构失衡、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失衡、金融激励和金融约束失衡三个方面。

一金融结构失衡。一是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发展不平衡,宏观杠杆率高,金融支持创新的能力不足。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间接融资特别是与银行相关的融资比重过高,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业。三是银行业与保险业发展不平衡,保险业比重过低,金融业风险保障功能发挥不足。四是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发展不平衡。

一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失衡。金融监管明显滞后于金融发展是

金融乱象丛生、金融风险积聚,金融规模急剧膨胀、金融和实体经济

失衡的重要原因。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失衡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转变滞后,监管部门一度偏离监管主业,重行业发展轻行业监管。二是监管能力建设不足,监管资源相对不足,监管专业能力有欠缺,对监管科技运用仍显不足。三是对行为监管投入资源不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涉众金融风险高发。

一金融激励和金融约束失衡。一是收益当期性、风险滞后性是

金融活动的固有特性,金融机构重规模重短期业绩、轻视风险的现象

普遍存在。二是薪酬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失衡,薪酬通常与短期业绩挂钩,延迟支付力度不足。三是对证券业金融机构的约束机制存在缺失,缺乏强有力的责任追究制。四是外部约束机制不足,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监管执法震慑力不足。

3.金融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

我国金融体系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刚性兑付普遍存在、隐性担保普遍存在、不合格融资主体大量存在和市场约束力不足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