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刘迅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

【作 者】刘迅编
【页 数】 298
【出版社】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21.07
【ISBN号】978-7-5689-2692-8
【价 格】69.00
【参考文献】 刘迅编. 艺术欣赏.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艺术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较之以往更为科学合理的编写体例,在对艺术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的基础上,从各种艺术的基本知识、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入手,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绘画、摄影、书法、建筑、设计、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广告、新媒体艺术等十一个艺术门类的欣赏知识和方法,并列举代表作品作为欣赏案例进行精细解读。全书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既准确解析基本概念,又适当加以理论阐释,更结合案例指导欣赏。本书既是一本适合当下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艺术审美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升艺术素养的参考书。

《艺术欣赏》内容试读

第一章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生产的迅猛发展,社会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精神产品生产,艺术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艺术素质成为衡量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而高速运转的工作节奏,符号化、程式化的运行轨迹,又加大了人的精神压力,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分裂,造成人类创造性的丧失。人类迫切需要从艺术中获得心灵安顿与慰藉,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从艺术活动中获得和谐共生的内外部环境。亲近艺术,实现生活的艺术化,成为人类社会必须要正视的命题。

艺术欣赏活动由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是两者由一定的条件所促成的某种关系。欣赏水平不同,从欣赏中获得的乐趣也会不一样。中国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掌握了有关的艺术基本知识与欣赏方法,成为内行,才可能从欣赏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精神享受。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一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一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

002艺术欣赏

众。而提高了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公众又会反过来推动艺术的发展,从人类艺术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有公众的参与,艺术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

艺术作品是艺术工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它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是美的集中表现。首先,艺术作品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动物虽存在某些富有艺术美感的创造性行为,如蜜蜂的巢穴等,但这仅是一种无意识的生物性活动,不是艺术。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其次,艺术作品具有审美性特点,无论是对于创造者还是欣赏者而言,艺术活动都能产生或激发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一种排除了功利的目的以美为最终指向的情感。所以,我们经常说艺术是无用之用。最后,艺术具有形象性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艺术形象是具体可感的,而非抽象概念堆砌,它是区别于其他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

艺术活动主要包括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两个方面。艺术作品由艺术工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活动生产出来,又通过受众的艺术欣赏活动对其形象、意蕴进行重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段,投入情感,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生产并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明代的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形象地描述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自然界中的亭亭玉立生长的竹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后,变为画纸上具有精神内涵的竹子形象,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人们通过感受、体悟,还原、丰富艺术家赋予作品的情感与思想,内化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竹”形象,并赋予其新意义。此时的“竹”非彼时的“竹”,这样的一个创造性的延展,是艺术欣赏的神奇力量。

艺术欣赏是欣赏者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的过程,以艺术形象

第一章引论003

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读者、观众、听众等在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并受时代大环境影响,通过感知、体验、领悟,进而注入自己的想象,面对艺术形象展开“再创造”的审美活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一样,都属于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艺术欣赏的主体是读者、观众、听众等非职业艺术工作者,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审美需求,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从事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玩味与理解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和职业艺术家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具备运用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段来创作具体艺术形象的能力,但欣赏者有希望通过欣赏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强烈渴求,并在不断地欣赏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与生活品质。

其次,艺术欣赏的成果不需要转化为客观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创作不同,欣赏者无须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使头脑中的意象变为审美实体,而是始终在心灵深处回味思索形象的艺术意蕴,发出“妙”“绝妙”的赞叹,实现与艺术家的共情。

最后,从活动的过程来看,艺术欣赏是从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出发去把握普遍的社会内容与人生价值,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是由点到面的过程。艺术创作是直接把大量的生活现象概括成独特的典型形象,形成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是从面到点的过程。

综上所述,人们的全部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两个前后联结、相互影响的方面。从艺术家认识生话,创造艺术作品,到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再创造,进而推动欣赏者去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实质来说,便是艺术反映现实并反作用于现实的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都担负着再造人类精神世界的光荣使命。

第二节艺术欣赏的特点

艺术欣赏是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与联想,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

004艺术欣赏

等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对艺术形象或意境进行主动再创造。艺术欣赏是艺术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对话、交流的成果。较之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与批评以及人类其他的精神活动,艺术欣赏活动具有三个特点。

一、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艺术欣赏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审美活动是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

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属于审美活动的范畴,集中表现了人类这一高级活动的最重要的特质。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不对对象进行条分缕析的科学认知,也不进行纯粹抽象的理性思考,更不涉及经济、道德层面的利益判断,而是纯粹陶醉于非功利性艺术形象之中,获得审美享受。比如,当我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不会去推断作品所采用的物质媒介材料一颜料、画板的科学材质属性,也不会对其创作过程进行理性分析,更不会思考作品的售卖价格,寻求经济利益;我们只是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感受由作品色彩、线条、形体等艺术语言组合所构建的艺术美,从中获得人生启迪与自我价值的确认。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主要产生以下两种心理活动:

一是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描绘的生活情景为欣赏者日常熟悉的内容,这

些情景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生活记忆片段并由此产生审美情感,通过对片段的整合重构,欣赏者可以获得审美期待,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愉悦。例如,人们对青春怀旧影片或歌曲有着独特的偏好,就是因为在观影过程中接收到的视听语言、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容易让人们重组青春记忆,帮助人们暂时逃脱复杂而艰辛的现实世界,回到单纯、美好的青春时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二是欣赏者在作品中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触发与召唤下,产生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或对社会丑陋现象的鞭挞与嘲讽。例如,在欣赏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品《千里江山图》时,受到画面浓丽色彩、恢宏构

第一章引论0G5

图、精细笔法所表现的雄阔境界的吸引,欣赏者会联想到自己家乡或游历过的山河美景,产生畅游山水、纵情自然的生命体验。又如,站在罗丹的著名雕塑《老妓》面前,面对着干瘪、衰弱的艺术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早已被生活耗尽了青春的妇女卑微的灵魂,从而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并对导致其悲剧产生的社会愤懑不已。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中国)

006艺术欣赏

二、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艺术欣赏具有再创造性,艺术欣赏者在艺术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经验和生活阅历等,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并提炼艺术形象内涵。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主要是凭借其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感知、判断和理解的。其欣赏结果是存在于欣赏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这一意象不是由创作者单方面赋予的,而是由欣赏者主动再创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艺术意象。所以,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再创造活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欣赏者的主观性。由于欣赏者的生活体验、社会经历、价值取向与审美体验不同,审美趣味也就互有差异。“同一部《红楼梦》,史家、政客、才子、道学先生、痴男怨女欣赏的出发点不同,所得迥异。”此外,欣赏群体的审美取向也会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例如,中西方观众对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有不同的解读。西方人通过影像语言感受到了破败、原始、神秘的“东方情趣”,满足了其对古老文明的猎奇心理。而中国人却在观影中找到了久被压抑的张扬不拘的蓬勃生命力,体会到一种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因此,欣赏主体的主观因素决定了艺术欣赏活动充满了再创造的无限空间

第二,作品本身的可塑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对生活的反映都不可能是对原貌的真实描绘与完全再现,这就使欣赏者的想象再造成为可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在艺术意蕴表达上呈现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体现了一种诗情、神韵和哲理,需要接受者用心探究与领悟。例如,因音乐艺术的内容及其所要表现的思想具有不确定性,留给欣赏者的想象与联想空间就很大。参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主题,不仅仅表现了山台之恋,更是对人世间一切纯洁美好的爱情的讴歌。又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晨》所传达的艺术之美,就连艺术家本人都无法完整阐释,作品赋予了欣赏者多重解读空间。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