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欣赏》杜爱国,王朝艳,张鹏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古代诗词欣赏》

【作 者】杜爱国,王朝艳,张鹏振主编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
【页 数】 230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680-4945-0
【分 类】古典诗歌-诗歌欣赏-中国
【参考文献】 杜爱国,王朝艳,张鹏振主编. 古代诗词欣赏.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古代诗词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和词,为了突出学习中欣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诗文繁简适度,切合大学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从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诗词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古代诗词欣赏》内容试读

第一章

诗词欣赏路径

诗歌是最精练优美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诗歌尤其精美。中国诗歌之精美,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因素,那就是它由汉字匠心组接而成。汉字是一字一音,音有四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如果平仄相错,偶句押韵,就自然会有一种节奏感和音乐美,这是其一。汉字一字多义,又加上词类活用,这样就极大限度地增加了语言的弹性,诗歌情感内容的表达因之赢得了含蓄性和丰富性,诗歌的至境便是以有限的语词营造出无限的境界。还有,汉字的体积空间大小一致,它们按特定的表达需要和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就使诗歌的整体建筑结构具有了和谐性和整一性。这以上三个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字所写的诗歌不可比拟的。所以,欣赏诗歌,我们的首选就应该是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古诗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古诗欣赏要做的事情是:体验丰富的感情,品味深刻的意蕴,领略独特的想象,感受音韵的和谐。欣赏大体可以根据这样的路数进行:疏通字面一把握结构揣摩意境一品赏技巧一玩味语言。

一、疏通作品字面

疏通字面,是古代诗歌欣赏的第一步。因为古诗是历史的产物,它们的产生时代与今天相去甚远,我们的民族语言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不断发展变化,古代很通俗的词语,今人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它的原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诗中“床”是一种四脚很矮的条凳,而不是我们今天睡觉的床铺“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臭”是香,散发出香味,而非腐烂发臭。“耶娘妻子走相送”(杜甫《兵车行》)中“走”是“跑”,非行走之意。“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船”是衣襟,而不是船只。“烽火扬州路”(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路”是指宋朝时的行政区划,而不是道路。“时穷节乃现”(文天祥《正气歌》)中“穷”是处境恶劣,非穷困之意。如此种种,不胜

。1

枚举。

同时古人写诗有一种嗜好,就是爱在诗句中用典故,宋代江西诗派甚至把用典作

为重要的审美标准。用典能扩展诗歌境界的纵深感,增加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含蓄性,但这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不怎么喜欢用典故的李白在《行路

难》用了三个典故:姜太公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垂钓后遇文王;伊挚(即伊尹,他原先是夏朝最后一位国君一桀的臣民,后来作为商汤妻子有莘氏的陪嫁,随之入商。商汤发现了他卓越的才干后,便任他为宰相,委以国政)将要受到商汤征聘时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少年宗悫回答叔父问他志向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前两个典故表达了对他人幸运的羡慕,对遭遇悬殊的愤慨,对昏君不察的不满,对奇逢难再的感伤;后一个典故表现对未来,对前途,始终不灭进取的信心和乐观的期望。李商隐《锦瑟》用典故编织意象,后世解说不一,乃至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说。中国诗歌史上最喜用典故、最善用典故要数辛弃疾,以致有人讥之为“掉书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用了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桓温对树伤逝三个典故,分别表达决不归隐、仍要奋斗的心意,不为名利、一心为国的衷情,年华虚度、英雄坐老的悲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孙权继承父兄遗业北败曹操据有东南,刘裕京口起兵率军北伐收复长安洛阳,刘义隆草率派兵北伐招致大败而回,霍去病追单于至狼居胥山封山而归,廉颇吃下斗米以示尚能带兵征战等五个典故,以抨击社会现实,感叹英雄迟暮

另外,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以含蓄著称民族,有时出于特殊的抒情表意需要,并因诗歌形象思维特点所决定,诗句的内在意蕴往往很含蓄,即使诗句中所有的字眼我们都能理解,可是它究竞要表达什么意思,又颇费疑猜。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从雄阔景象入手,进而说身处圣明之世,闲居而无所作为实为耻辱。可虽有报国之志,无奈无人提携,面对为官之人,只能徒增羡慕而已。显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如若不明白“舟楫”(“无舟楫”暗喻做官无人引荐)、“垂钓”(“垂钓者”暗指那些正在走向仕途的人)、“羡鱼”(借用古语“临川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意,暗示无人援引,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等真正的用意,这首诗便很难读懂。唐代盛行“温卷”之风,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人,以求名人提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在探问自己笔下功夫是否合乎要求,应试能否得到考官的赏识但不好明说,于是把自己比做一个精心打扮、准备去拜见公婆的新妇,含蓄地表达了这番意思。张籍看完回了一首《酬朱庆馀》,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再如章碣《东都望幸》云:“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宫怨,说东都洛阳的宫女盼望皇帝临幸,能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不料皇帝却带着美人来了,因此她们的希望彻底落空。此诗实际上是讽刺唐代科举制度中的徇私舞弊现象,诗里所说的宫女指的是准备参加考试的士人,士人们之所以“懒修珠翠”,满怀怨恨,是因为主考官带着自己的“美人”来了,他们登第的希望化为泡影。我们如果望文生义,势必出现解读笑话。另外,秦韬玉《贫女》诗也是如此,表面写为人作嫁的贫女找不到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实则是倾诉无人荐拔的士人的委屈和不甘。

2…

怎么疏通字面?一是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明确诗句中古今语法的变化。这里择要说几点

其一,句子成分的省略。在古诗词中,不完整的句子是常见的,如李白《宿五松

山下荀媪家》后两联“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头句省

略了主语“荀媪”,末句省略主语“我”。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意思是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立着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零地停泊,“吹拂”“停泊”的动态在字面上没有写出来,没有谓语动词。刘禹锡《至潜水驿》“枫林社日

词欣赏路径

鼓,茅屋午时鸡”,意思是为迎社日,枫林里响起了鼓声,中午时分,鸡在茅屋旁边啼叫。“鼓”“鸡”的动作在字面上没有写出来,谓语被省略。还有省略其他句子成分的,这里恕不一一举例

其二,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在古诗词中,一个句子就是一两个或几个名字性词组,这种情况很多,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都是如此。

其三,修饰语取代中心语。在有些诗词中,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省略了,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主语本是“(东船西舫的)人们”,而让“东船西舫”这一修饰“人们”的词语取代了。虞似良《横溪堂春晓》中的“东风染尽三千顷”,宾语本是“(三千顷)田”,而让定语“三千顷”代替了。还有谓语被状语取代的,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谓语“回荡”由状语“(在)满天秋色里”取而代之了。

其四,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谓语前置是古代诗词的一个突出的语法特点,如刘长卿《逢雪》中的“风雪夜归人”,“归人”实为“人归”,谓语前置了。欧阳修《采桑子》中的“双燕归来细雨中”,是“细雨中归来”的倒置(状语后置了)。宾语前置的情况也很多,如苏轼《蝶恋花》中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宾语“人家”前置了,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关不住”的宾语“满园春色”,前置后宾语中心词“春色”又换到了前面,这样处理,画面有动感,有生机,有活力。主语置于定语之前的情况也很常见,如辛弃疾《清平乐》中的“破纸窗间自语”,顺序本应为“窗间的破纸自语”,“破纸”提在定语之前了。语序变化最突出的是杜甫诗歌,如“红如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东海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翠深开断壁,红远接飞楼”,均将“红”“青”“黄”“绿”“翠”等表示色彩的词调至句首,诗句的组接显得鲜灵、活脱,景物的色彩格外鲜明、强烈。《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为强调京城景物的美好(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香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将宾语“香稻”“碧梧”提到了主语的位置。

其五,词类的活用。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多见的,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名词“花”、形容词“斜”均用作动词。李嘉佑《同皇甫冉登重玄阁》中的“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名词“暮”用作动词,名词“秋”用作形容词(用“秋”来形容海色的萧肃)。杜甫《望岳》中的“齐鲁青未了”,白居易《买花》中的“灼灼百朵红”,形容词“青”“红”都活用为名词(青青的

。3

山色,红艳的花朵)。另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周邦彦《满庭芳》中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绿”“老”“肥”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

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史功底,明确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如《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

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

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如“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沉吟问鼎语,但见东坡流”(李群玉《登章华楼》)。《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日:“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如“四方争逐鹿,三户可亡秦”(尹耕《项羽墓》),“中原逐鹿人谁是,桃叶桃花自一村”(孙一元《桃源图》)。《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垂泪方投笔,伤时即据鞍”(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番》),“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骆宾王《九戍边城有怀京邑》)。《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刺激)于口,惨(疼痛)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如“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李白《赠范金卿二首》),“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杜甫《槐叶冷淘》)《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意用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把握艺术结构

把握结构,是古诗欣赏的第二步。也就是说,这有限的几句诗,几句词,几句曲,先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读过一些诗词的人知道,格律诗有首联、额联、颈联、尾联:词中的长调有上片(或上阕),下片(下阕)。我们把握结构,不是说辨出那几句是哪

-联,或哪一片,这是明摆着的事。我们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作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诗经》和《楚辞》提供了诗歌抒情的基本结构范型。

《诗经》中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三叠式,大家熟悉的《秦风·蒹葭》《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就是这样。比如《蒹葭》第二、三章是首章的反复,只换了几个字,第二章的“萋萋”、第三章的“采采”与首章的“苍苍”意思基本相同,形容蒹葭长得茂盛青苍鲜明。首章的“白露为霜”,第二章换成“白露未晞”,第三章换成“白露末已”,从时间的推移显示了找寻的长久和心情的急切。白露结霜时,他未找到“伊人”;等到霜融为露时,还未找到;直到露快要干了,他仍未找到,歌者焦急惆怅的情绪隐含其中。数章共叙一事,虽然各章只更易一两字,但能将人物感情的微妙变化或动作的前后过程曲折道出。最典型的例子是《周南·芣营》,这首诗写阳春三月,一群女性结伴去郊野采集芣营(车前草,古人相信此草可治不孕之症),三章才改易六个字(“采”“有”“掇”“捋”“袺”“缬”),而采集芣莒的整个过程以及人物动作神态全然写出:邀朋呼伴往采一逐根逐根掐下(“掇”)一成把成把抓取(“捋”)一提起襟角兜住

。4

(“桔”)一扎起两襟塞裹(“缬”)。重章叠句不仅便于记忆,传习唱和,而且形成一唱

三叹的效果。借此特点,可以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

《诗经》中也有些作品采用展开式结构,如《周南·关雎》《郑风·女日鸡鸣》《邶

风·静女》《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如此。《关雎》第一章写一见钟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二章写昼夜相思(“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三章写热情求爱(“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完全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结构,既表现了远古君子

词欣赏路径

对意中人爱的真切和深厚,又表现了他求爱方式的艺术和优雅。《女日鸡鸣》第一章写女催男起(“鸡鸣”“明星有烂”“凫雁”将翔),第二章写男士许诺(“弋言加之”“宜言饮酒”“琴瑟在御”),第三章写赠佩定情(“杂佩以赠之”)。《楚辞》也多采用展开式结构,如《山鬼》第一板块写山鬼赴约(“折芳馨兮遗所思”),第二板块写山鬼等候(“留灵修兮澹忘归”“怨公子兮怅忘归”),第三板块写山鬼哀怨(“思公子兮徒离忧”):《湘君》先写久候不至,再写怨怪怅惘,最后写捐玦遗佩:《湘夫人》先写望而不见再写筑室遐想,最后写捐袂遗襟。长篇抒情诗《离骚》是一曲人生理想失落的悲歌,第一部分是“述怀”,第二部分是“追求”,第三部分是“幻灭”,这三部分组成伟大诗人心灵音乐的三部曲,采用的同样是展开式结构。

古代诗歌不少采用实虚式结构。或由事入情,如屈原《国殇》前半部分重于叙事,描写激烈战斗:严阵以待一浴血奋战一抛尸原野,收煞扣住“国殇”诗题;后半部分重于抒情,讴歌阵亡将士的报国意志和英雄品质,结穴示现“招魂”本旨。前半部分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后半部分抒情是叙事的升华,全篇浑然一体。无前半部分,热情讴歌则空洞无依:无后半部分,烈士伟美则无法尽显。后世曹植的《白马篇》完全袭用这种结构方式,前半部分描写少年英雄外在的“勇”,英武之姿一勇士来历一非凡本领一疆场破敌;后半部分歌颂少年英雄内在的“忠”,用饱蘸激情的笔触,深入少年英雄的内心世界中,从而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或由景人情,七律一般上半写景,下半抒情,杜甫的七律大体如此,其名篇《秋兴八首》《登高》都采用这种结构模式词曲的结构一般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或议论)。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全词以“愁”(“归思”)为线索。上片写“秋景”,用“对”“渐”分别领起总写之景和分写之景,逐层叙写,浑然一体。下片写“别情”,以“望”“叹”“想”三组句子逐层深入,先以直抒胸臆手法正面抒写离愁,后又以想象的描写,从侧面表现思归不得的惆怅,最后又以反问句方式向妻子倾诉相思之苦。或由景入理,宋诗多谈理,谈理先要有一个基础,就是写景,不然谈理就是空谈,如苏轼《题西林壁》就是典型的例子,上半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下半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一个人如果陷于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个环境或事件的真相,就会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是由景入理再入情,作品以月贯穿,先写月涌春江,对良辰美景的陶醉,再写月下沉思,对宇宙人生的探索,最后写月照无眠,对游子思妇的关情

为了避免实虚式结构的刻板性,古人在这种模式内部,又往往注意“起承转合”,否则就显得太死板了。“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起承转合”是古诗人的一大创造,它既能使一个作品保持高度的完整性,又能够保证表

·5

述的曲折性。这种结构规律是在元代总结出来的,但元代之前包括唐代,诗人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这一规律。如杜甫《登岳阳楼》,开头两句点题,是“起”:三四两句写登楼所见,是“承”;五六句写眼前处境,是“转”;最后两句写望远怀乡,是

诗词

“合”。苏轼《望湖楼醉书》以灵动急骤的笔调为稍纵即逝的自然奇景留下真切的艺术剪影,像是信笔挥洒,实际颇具章法:起(云)一承(雨)一转(风)一合(水)。起承转合,层次清楚。

古代诗歌的结构模式还有多种。如对比式、论文式、回环式、倒转式、问答式等。对比式结构如欧阳修《生查子》、吕本中《采桑子》。《生查子》上下片形成对比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采桑子》也是如此,上片写“恨君不似江楼月”,下片写“恨君却似江楼月”。以“不似”与“却似”隐喻男女的聚与散,倾诉会少别多、聚暂离长之恨

论文式结构即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回答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比如曹操《龟虽寿》,用神龟和腾蛇来作比,提出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中间回答要像伏枥老骥一样“志在千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后面进一步提出人要注意保健,保健就能尽可能活得长一些,能延长为事业奋斗的时间。李白《将进酒》就是模仿《龟虽寿》的结构写出来的,开始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李白的回答是一种貌似消极的愤激(饮酒长醉),解决的办法是长物换酒。

最妙的是绝句的结构,绝句可以说是精短之作,篇章越短结构越是不好安排,越是不容易“活”,古人却很有办法。比如李商隐《夜雨寄北》采用回环式,起句写妻子来信(君问归期),次句写愁人不寐(巴山夜雨),三句写团聚期盼(西窗剪烛),四句写夜话想象(谈说昔情),由此及彼,回环往复,联想重重,首尾叠合。倒转式结构像抽丝剥茧,完全倒着来,比如唐人金昌绪《春怨》,起句写驱赶啼莺(打起黄莺),次句写驱赶原因(不让莺啼),三句写止啼原因(莺啼惊梦),四句写护梦原因(梦与夫会),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韵味无穷。问答式结构在古代乐府和民歌当中用得比较多,或自问自答,或主客对答,如崔颗《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南北朝《子夜歌》(“今夕已欢别”)等。

叙事诗的欣赏更要注意作品结构的组织,否则连起码的味道都读不出来。叙事诗的结构分析也有规律可循,抒情诗的结构分析要抓“诗眼”,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愁”,李清照《永遇乐·元宵》的“怨”,岳飞《满江红·写怀》的“怒”,陆游《书愤》的“愤”。叙事诗的分析则要抓“线索”,“线索”没抓准,就谈不上结构分析。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的叙事线索是什么?不是风,不是雨,也不是人,而是“屋”,开始写秋风破“屋”,接着写“屋”破难补,再写夜雨“屋”漏,最后写梦想华“屋”,找准了线索,才知道诗歌每一部分的联系是何等紧密。《长恨歌》的叙事抒情线索是一个“恨”字。这篇叙事诗是一个典型的三部曲,即“相见欢一惨别离一无限恨”,相见欢写李杨欢爱(无限恨的深层原因),惨别离写马嵬兵变(无限恨的直接原因),无限恨写生死相思(无限恨的本身情状)。

结构分析是一种总体观照,审美就要总体观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首诗是一个整体,不能肢解诗句,将诗一句句拆开,再逐一加以诠释,而一定要从诗的形象整体上去探寻其感情的搏动;不能断章摘句,无视诗的整体内容,只摘取其中的只言片语,就断言诗中的寓意,这样最易造成误读。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