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汪焱军,王清烨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

【作 者】汪焱军,王清烨主编
【丛书名】高等学校公共艺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页 数】 154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5680-6468-2
【参考文献】 汪焱军,王清烨主编. 艺术欣赏.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艺术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定位于大学生的艺术欣赏通识课教材。内容有艺术与艺术欣赏、建筑艺术欣赏、景观艺术欣赏,绘画艺术欣赏、工艺美术欣赏、书法艺术欣赏、戏曲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欣赏、舞蹈艺术欣赏、影视艺术欣赏、摄影艺术欣赏,主要读者对象为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职院校、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艺术爱好者。旨在培养学生健康有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发展潜力,激发创新能力。

《艺术欣赏》内容试读

第1单元艺术与艺术欣赏

■学习目标:

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掌握艺术欣赏的过程与艺术欣赏的条件。

■知识目标:

掌握艺术的本质特征,了解艺术的起源。■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艺术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

热爱艺术,热爱中国艺术,在艺术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艺术欣赏是人们经常进行的一项精神活动。进行这项活动起码要有两个条件:主体和客体。在这里,主体即欣赏者,客体即艺术作品,笼统地说,是“艺术”,也就是欣赏者欣赏的对象。因此,要进行艺术欣赏,首先要解决的是艺术欣赏的对象,即“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其次要解决的是欣赏者,即“什么是艺术欣赏”的问题。

1.1艺术的本质

对艺术进行欣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艺术”,即艺术的本质和特征问题,这是艺术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才能顺利地对艺术进行欣赏。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问题,艺术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1.1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是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1.1.2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

U

艺术欣赏

ISHU XINSHANG

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他用日神邮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它们成了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1.1.3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在西方文艺思想史上,自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俄罗斯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

1.1.4对艺术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意识形态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这两大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但从根本上说是前者决定后者,即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存在决定意识。而后者对前者又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一样,都是以社会生活为对象,都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1)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描写对象的艺术作品,其内容一般来源于社会生活。它们往往是对社会生活真实具体的反映。例如,油画《开国大典》(见图1-1)、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中国革命史浮雕、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其内容都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

(2)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其感情发生的根源仍然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活,这类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含蓄的反映。从表面上看,这些作品只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离乡思亲的人生感怀,其实,它的背后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封建统治者对正直文人排挤打压,使他们报国理想不得实现,诗人由此

图1-1油画《开国大典》

而产生苦闷。所以,从根源上

说,它仍然揭示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这种情感的个体性同人类情感的共同性是相通的,它们表达的“人之常情”是属于整个社会和全人类的。这类作品在长于抒情的诗歌和音乐中最为常见,如音乐中的《思乡曲》等,虽然是音乐家在特定情境下表达自己情感的产物,但它们往往能够感动干百万听众,起人们的共鸣。

(3)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艺术作品,其中也惨入了艺术家的情感、理念,它们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有一类专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如王维的山水诗、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虾趣》等。

艺术与艺术欣赏

第1单元

表面上看这类艺术作品似乎远离人们的社会生活,其实不然,因为艺术中的自然,绝不是纯粹的原始自然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审美眼光筛选、加工,融进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它们是艺术家情思外化的媒介,人类心灵的种种表现方式,归根结底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例如,我国古代八大山人所画的鸟(见图1-2),很少啾啾鸣叫,大都是方眼诓瞪着一双白惨惨的瞳仁,充分表现了画家的清高孤傲和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而杨丽萍的孔雀舞,一展翅,一抬头,一举足,乃至一颦一蹙,都是对孔雀惟妙惟肖的再现,传达出一种人类共同赏识的纯洁、善良、优雅、可爱的品格。

(4)以超现实的虚幻事物为对象的艺术作品,它们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反映。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时代木雕镇墓兽(见图1-3),头上长角,眼睛圆瞪,吐长舌,露板牙,狰狞相,在现实生活中,显然并没有这种动物。这类超现实的怪异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十分常见,许多神仙鬼怪、珍禽异兽,乃至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等,无非是对现实生活中常见事物形象的变形、重组。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享镇墓兽来说,不过是犀头、鹿角、猫面、马牙、狗舌等动物局部特征的夸张性表现。这类作品的意义不仅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凭借它们来曲折委婉地传达情感、理念,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图1-2八大山人所画的鸟

图1-3战国时代木雕镇墓兽

(5)有些以前人留下的资料、作品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表面上看,似乎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其实追根溯源,这类作品同过去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如一些艺术家以史料、民间传说或前人的艺术作品为依据,创作出戏剧或壁画、器乐曲,这些作品其实也来源于社会生活。理解这个问题,应从如下两点入手。首先,从源与流关系来看,前人留下的作品、资料、史料等,其实是艺术的“流”,而不是“源”。尚若我们把社会生活比作艺术创作的源泉,那么前人留下的作品、资料就是艺术创作的“流”。它是前人彼时彼地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前人吸取了生活之“源”后创作整理出来的成果。因此,从这些史料、作品的最早来源来说,仍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活。何况,后世的艺术家从中寻找资料或灵感时,实际上也间接地体验了彼时彼地的生活。其次,从个人体验角度而言,后世的艺术家虽然取材于前人的资料、史料和作品,但其生活基础、人生经验、情感理想等却是个人的,这些东西无一例外来自当代的现实生活,作品中灌注的必然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也就是说,他不过是借历史材料表达个人对当今社会的看法,体现的是新的时代精神。所以,这些作品仍然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以上对不同文艺种类、不同反映对象、不同材料来源的考察充分说明,一切艺术,不管其传达内容多么复杂丰富,其表现形式多么离奇抽象,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社会生活,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或直接或间接,或曲折或明显的反映。

其次,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审美性。社会意识形态包含的类型很多,政

3

艺术欣赏

U功

ISHU XINSHANG

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等都属于它的范畴,艺术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在于,艺术具有审美性。所谓审美性,是指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家是采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认识生活、审视社会、反映现实的。这种审美性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渗透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艺术家把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去把握,着力发现发掘现实中一切美的因素,即使是现实中丑的事物,也要通过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烛照,揭示其丑的本质,从而达到对美的颂扬。在反映社会生活时,艺术家需要处处遵循美的规律和准则,创造出能供人享受美感的优美的艺术形式。

由此可知,对艺术本质的科学论断,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论。艺术既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员。同时,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之上的,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审美性。

1.2艺术的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1.2.1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也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中国美学十分重视“传神”。在传神的艺术作品中,不但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对人物的理解。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见图1-4),韩熙载原是北方豪族,早年曾当过南唐大臣,目睹南唐江河日下的现实,为逃避政治上的不测,故意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掩饰自己。南唐后主李煜想任命他为宰相,便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窥探,用“心识默记”的方法画下了这幅《韩熙载夜宴图》。

这幅长卷以听乐、赏舞、休息、清吹、散宴五个连续的画面描绘了韩熙载家宴的情况。尽管画中夜宴的排场很豪华,气氛很热烈,但仔细观察画面,韩熙载始终处于深思、压抑的精神状态。虽然是在夜宴歌舞中,他却并不纵情声色,反而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反映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虚。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充分显示出画家“传神”的精湛才能和卓绝功力,也体现出画家对生活与人

图1-4《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物的深刻理解。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我国传统的画论中,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的观点。罗丹根据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创作雕像的外形轮廓,他的《巴尔扎克像》(见图1-5)摒弃了一切细枝末节,这位大文豪的手和脚都被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尤其是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晴,那双眼睛突出了这

艺术与艺术欣赏

第1单元

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这座雕像的成功,就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是旧中国农村一个贫苦落后而

又不觉悟的农民的艺术典型,在阿Q身上既有农民质朴憨厚的一面,又

有落后麻木的一面,体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和复杂性。阿Q身上

最突出的性格特性,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明明在现实的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屈辱和不幸,却习惯于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奴性心态。这种“精

神胜利法”可笑而又可悲,它是阿Q这个人物形象麻木、愚味、落后的

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也是他长期遭受无法摆脱的屈辱和压迫的结果。

然而,阿Q这个艺术形象又具有共性,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

们造成的精神状态,是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民性弱点。

1.2.2主体性

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图1-5《巴尔扎克像》

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严格区别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创作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一方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劳动的产物,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不是对生活的镜子式的反映,其中寄寓了艺术家丰富的思想内涵、情感愿望、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是艺术家内在精神世界的客体化表现,这使得艺术作品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倾向;另一方面,艺术是生动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本身也是有血有肉的形像,他门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其生活充满了鲜活的人世气息,这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特点的原因之一。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欣赏是欣赏者的主体行为,其主体性的特点就更为明显,如艺术欣赏的差异性就是这一特点的显著体现。相关内容我们将在艺术欣赏部分加以介绍。

1.2.3审美性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作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是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的根本区别。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集中体现。

艺术欣赏

ISHU XINSHANG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在艺术作品中了。艺术中的“善”,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巨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见图1-6),就鲜明地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这幅画卷取材于真实生活,它所描绘的沿街河旁、桥上各色人物,足有几十种职业、上百种姿态,情绪也各不相同,反映出北宋首都汴京各阶层人物的生活。这幅画又突破了自唐、五代以来,宫廷画家多以官宦生活为主题的人物画的桎梏,走向以中下层市民的现实生活为题材,

直接反映了市民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它的人民性和现实性直接影响到后来明清插图和年画的发展。画家娴熟地运用了散点透视法,熔时空于一炉,摄万象于笔端,使整幅图画有起伏和高潮,舟桥屋宇刻画入微,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距今2400多年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

图1-6《清明上河图》局部

其造型端庄,比例匀称,被视为古希腊神

庙的典范。这座神庙独特的柱列、完美的立面比例,反映出古希腊人对建筑形式美的刻意追求。神庙主体由46根洁白的大理石圆柱环绕形成一个回廊,这些圆柱的比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帕特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是因为它的高、宽和柱间距等都符合“黄金分割”理论。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突飞猛进,建筑师们坚决反对在艺术形式美上的整齐划一,提倡建筑艺术形式美的探索和创新。1973年建成的悉尼歌剧院,这座历时十余年、耗资上亿美元的建筑,刻意追求造型美,设计十分独特。它远看像是一支迎风扬帆的船队,近看又像是一组巨大的贝壳雕塑,也像一朵巨大的白荷花,作为著名的环境艺术和有机建筑的典型作品,与周围的海水融为一体。它造型的奇妙之处,不仅在于建筑物的四面富有艺术感染力,而且屋顶也精心设计为十分漂亮的立面。

1.3艺术的起源

1.艺术起源于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的。

2.艺术起源于游戏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哲学家席勒和斯宾塞。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