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杨春,王涛,韩素萍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欣赏》

【作 者】杨春,王涛,韩素萍主编
【页 数】 272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17.12
【ISBN号】978-7-310-03754-4
【价 格】39.00
【分 类】文学欣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参考文献】 杨春,王涛,韩素萍主编. 文学欣赏.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7.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文学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实用教材,全书分为五章,在总体阐述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样式的特点、欣赏技巧以及具体的作品分析。

《文学欣赏》内容试读

第一章

文学欣赏概述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知晓作者的创作本意及作品的言外之意,在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满足,从而愉悦自己、提升自己的活动。读者在阅读时,要投身作品中,与作者及人物融为一体,并借已有的知识文化储备提炼其精髓为我所用,使文学欣赏活动对读者的功用最大化。

人文学欣赏

第一节文学欣赏及其特征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是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侧重又有所不同,“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有文学当然就会有对文学的欣赏,那么,什么是文学欣赏呢?所谓文学欣赏就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和情感的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追求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读者在阅读或听别人诵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碰撞和共鸣,并上升为审美享受,进而领会文学形象所包含的深层意义,那么,这样的阅读或诵读就构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所以,当我们翻开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那一幅幅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那催人奋进的思想情感,那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便会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对文学作品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是包含着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这种体验又是因人而异的,与读者的文化基础、社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文学欣赏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欣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过程

文学欣赏不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其形象意蕴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抽象的认识,而是形象的意会,是在感觉中理解,在审美过程中认识。文学欣赏以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为基础,读者对作品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文学欣赏中起重要作用。认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深刻的感受。如果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只是停留在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是不可能对作品的内容有全面的、深刻的、正确的感受。只有当读者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把那些片段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合理想象的丰富和补充,在头脑里获得形象的再现时,他才能对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感受,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才能透彻地领会其中的意味,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鉴赏的愉悦。比如,欣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下。”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首诗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平淡无奇,逻辑上也不能说没有问题,但在具体欣赏

2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一

时读者并不会计较文字的表述,反而被描写的意境深深打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忧郁的、壮志未酬的英雄,登上幽州台,背着手,无奈地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禁让人动容。全诗仅用了22个字,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表现了诗人对整个天地人生悠悠忽忽的无限感慨,他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他替天下受到同样打击的人同声垂泪,这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让这首很简短的诗一唱就是千年。

二、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过程

我们喜欢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学作品总是以情感人,使我们或愉悦,或激昂.或悲哀,或愤怒。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着我们,引起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和强烈的共鸣。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被作品中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反应,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进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在精神愉悦的同时升华自己的思想。所以说形象所唤起的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是审美享受的重要标志·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是具体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大都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展现的世界,为其情感所左右。当读完《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时,我们会为主人公孙少平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为他在生活中的奋斗与拼搏,为他面对挫折时的追求精神以及他痛苦与欢乐的情感所感染,这样的作品才会令人荡气回肠。可见·无论我们获得的情感是悲伤的还是幸福的,暂时的还是长久的,都属于审美的体验。

三、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艺术的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地复映现象、再现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者的想象、联想、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读者要为情所感,就得依靠形象所给予的具体生动的感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特别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由于其形象的间接性,读者对它的欣赏,与对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等的欣赏相比,更有待于形象的再创造,更需要形象思维的能力。它要求读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例如,读者即使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也能够体验、领略描写农村生活、农村画面的文学作品,这并非由于他们头脑里有关于农村的概念,而是因为作家的形象描绘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材料,这些材料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其认识并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农村生活:而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读者,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有更多的共鸣,更能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他们能够以白己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来感受、想象,从而丰富、补充作品里关于农村生活,尤其是场面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要是读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没

3

人文学欣黄

有意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诗词中这些脍炙人口、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所勾画出的种种意境及作者饱含的种种心情,在感受、想象能力较差的读者眼里,也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又如,在剧本中,由于其特点和要求,人物的思想感情只能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加之剧中特有的规定场景,人物通常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他有时讲得少而想得多,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说得心口不,如果鉴赏剧木时,读者不能根据剧情展开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正确地感受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剧木内容。可见,不依靠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不经过积极的形象思维,读者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不可能发现和了解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若读者能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反复品味,积极思考,就能从中获得更多合乎作者原意的感受和认识。

当然,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中的形象很可能有不一样的印象与认识。例如,大家对李商隐《锦瑟》的理解就有许多种:有人认为这是首爱情诗,“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的名字: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追忆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各咏一调,因而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无论这些说法正确与否,都是读者的一种理解。因此,欣赏者头脑里再现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形象的确定性与规定性,又有欣赏者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可以说每个人都会,但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品位又千差万别。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准确、更合理地去欣赏文学作品呢?

一、文学欣赏前的准备

(一)文化基础知识的准备

读者步入文学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一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好的、令人感兴趣的文本我们就一睹为快,不好的、无法让人感兴趣的文本就放置一旁。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即读者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文化积累和审美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取得都依赖于一个人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

读者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享受文本带来的精神愉悦,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准备为前提。这里的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字词的积累,语法的学习运用,文学作品意象的初步把握,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还包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国一

基本的感悟能力,了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以及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初步的知识准备,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体会和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游刃有余地去筛选和阅读文本。

(二)文学理论知识的准备

有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准备,读者就能够初步把握文木的内容,对文木有整体的概念和印象,初步获得美的精神愉悦。但此时读者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或者说读者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的东西,并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要想完全把握作者的本意,全面理解文本内容,读者就必须具备文学理论方而的知识,用科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其文学欣赏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欣赏效果。例如,对文学的理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讲,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所以,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就会明白,对于具体人物,要将其放到具体的时代中去分析,否则,这种分析就可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二、整体把握作品,评判作品优劣

一般说来,一部作品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都是整体中的有机单元。这些有机单元对表达主题不可或缺。朱光潜先生把一篇作品的整体布局比作兵家所谓的“常山蛇阵”。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按照某种内在的关系共同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从整体上感知并把握作品,不能仅把作品中的某些场面、情节、细节及单独的词句孤立起来进行鉴赏,并以此去评判作品的优劣。

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孤立地看某些场面、情节、细节,可能是丑陋的、恶俗的、不健康的,但从整体来看,它们有时却是作品的必需内容。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那种不顾整体,单纯寻章摘句的鉴赏方式:“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摘取者一吹嘘或附和,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所以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只有顾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体中去品味、去鉴赏,才是正确的欣赏方法。当然,有些作品做好细节和场面的把握也是必要的,因为整体和部分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仅从局部分析,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个具体事物的堆砌,毫无诗意可言.但如果从总体上把握,却是一幅感人凄凉的风景画,作者的心情也瞬间转移到读者身上

三、调动联想和想象,获得审美享受

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广义的想象包括初级形态的联想和高级形

5

人文学欣赏

态的联想。狭义的想象是指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又可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接受美学把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称为“文本”,并认为,文学文本留有许多空白。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把文本中的符号、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的时候,文本才成为作品。那么,如何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如何使一般的语言符号变为生动的形象呢?接受美学认为·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

文学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描述都是虚实相间、留有很多空白的。这些虚的、空白的地方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去填补,否则,文学鉴赏就无法进行。尤其是一些言短意丰的诗歌,必须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读者只有运用合理的想象在脑海中还原画面,才能体会其场景画面的美好。又如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相关诗句通过读者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还原成具体的场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欲狂”的心情。

四、用心体验,领悟言外之意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弦外之音。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字面意义看起来几乎没有差别,为什么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呢?原因是不同的鉴赏者面对文字叙述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林兴宅先生把文艺作品的审美层次分为三层:各种形式因素唤起的意象:意象所指示的历史内容;象征意蕴。可见,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上。例如,《再别康桥》一诗中,诗人不直言白己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和依恋,而只是恣意渲染康河的美景,只说自己“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的这种感情读者必须用心体会才能感悟到

很多读者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风貌、社会意义、文化意蕴等视而不见,岂不知这些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和作

品的真正价值所在。例如,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开始读者都会被里面的故事

情节所吸引,阿Q这一人物形象也会给读者带来笑声和愉悦.但仅仅引人发笑绝不是作

者的本意.因此.读者就要思考,为什么作品会引人发笑?阿Q之类的小人物为什么会

有那此匪夷所思的想法和行为?这样逐步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那就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农村所留下的影响。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只有这样深入体会·才能领悟到作品的题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