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王凯颖主编;梁瑞琪,邵琰,秦妍妍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音乐欣赏》

【作 者】王凯颖主编;梁瑞琪,邵琰,秦妍妍副主编
【丛书名】聊城职业技术学校 人文素质阅读书系
【页 数】 210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16.03
【ISBN号】978-7-209-09499-3
【价 格】28.00
【分 类】音乐欣赏-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王凯颖主编;梁瑞琪,邵琰,秦妍妍副主编. 音乐欣赏.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6.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音乐欣赏》内容提要:

本教材由十八个项目组成。将基础护理程序贯穿于教材始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以全面、系统、整体的观点认识病人的本书以音乐审美为主线,以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基础,介绍中国和西方各主要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内容。编写过程强调理论的规范性,突出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并且高度重视对我国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和成果的包容性。

《音乐欣赏》内容试读

上篇光辉的乐章

光辉的乐章

第一章重走长征路精神亘古存

一《长征组歌》赏析

3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这是一曲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长征颂歌。

它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

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用生动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工农红军历尽艰险、终获胜利的过程,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

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而且已经成为民族精

神的集中体现,民族意志的集中表达。《长征组歌》40年来演出千余场,历演不衰,成为中

国合唱史上的精品,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第一节《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红军以超乎寻

常的毅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

了二万五千里的征途。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开国上将肖华在西子湖畔,利用养病的时

间,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用感动的泪水伴着深情的笔墨,完成了12首形

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来自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

作曲家选择其10首为组诗谱曲,将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长

征途中各地区的民间曲调、少数民族文化与红军传统歌曲巧妙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使组歌成

为一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

一、词、曲作者简介

(一)词作者

肖华(1916~1985),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人。1928年人团,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1934年不满18岁的肖华跟随部队开始长征。在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直罗镇、东征、

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都参与了指挥。

1964年4月,肖华在杭州西湖水畔的一座小楼里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研读

了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几个月后终于写出了《长征组歌》初稿,又反复征求意见,于1964

年11月中旬基本定稿。

1985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肖华病逝于北

京,享年69岁。

(二)曲作者

晨耕(1923~2001),原名陈宝锷。河北完县人。七岁就在地方民间乐队吹奏竹笛和演奏

打击乐器。1937年参加八路军,后调入文工团,曾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1949年

任开国大典军乐队指挥。后任战友歌舞团的领导和艺术指导,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

《长征组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九曲皆为晨耕所做。

生茂(1928~2007),原名娄盛茂,作曲家。河北晋县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正军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唐河(1922~2013),原名张化愚,作曲家,河北易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副团长等职。共作有

上千首歌曲,撰写了上百篇音乐论文,出版了音乐文集《歌曲创作漫谈》。

遇秋(1929~2013),本名李遇秋,作曲家,北京人。195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4

学习,先后师从桑桐、邓尔敬、钱仁康、丁善德等。1957年毕业后,回原单位一战友歌舞

团从事音乐创作,先为舞蹈作曲和为声乐编配伴奏,后与晨耕、唐诃、生茂等人集体创作了

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并承担全部乐队总谱的写作。

二、时代背景

1934年8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红军超乎寻常的毅力,

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十个省、约

光辉的乐章

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目的地一—陕西省北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

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大型声乐套

曲一《长征组歌》。

三、创作背景

1964年4月,肖华下连队染上肝炎到杭州疗养,他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

下去的战友,经常夜不能寐,决心要把亲身经历的长征用长诗记录下来。他常常夜里从床

上爬起来奋笔疾书,边写边流泪,稿纸上泪痕斑斑,他用他全部的感情和心血选择了长征

中十二个“关节点”,也是长征中典型的战斗,即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

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

写成了12首荡气回肠的《长征组诗》,并用毛泽东同志《长征》诗中第一句“红军不怕远

征难”为题。

1965年2月至4月,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在上级指示下,

选择了前十首,谱成了组歌。

第二节《长征组歌》品读

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分,长征转战15个省,四位作曲家按照战斗发生的地点,采集了当地大量的民间歌曲和红军传统歌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将十个不同的战斗场面环环相扣,把通

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长征的壮阔图景,让人感

到歌唱到哪里好像跟随红军走到了哪里。

长征组诗结构短小、单一。都是三七句四八开(即都是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组成

的。将四四方方的诗句写成丰满的大作品是很难的。作曲家通过重复歌词、添加衬词、变换、

组合等方式对歌词巧妙驾驭,使死词活用,表现出鲜明的同构(歌词结构)异式(旋律曲

式)现象。成为死词活谱的光辉典范。

一、告别

(歌词)》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急切(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

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一)历史背景

本诗介绍了长征的背景。从1930年起,蒋介石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虽然敌

众我寡,但在朱德、毛泽东(简称朱毛)的“毙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战略下,红军取得了四

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初,日军入侵华北,但蒋介石仍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决心消灭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发起了第五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错误思

想在党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撤销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博古、李德等领导指挥第

五次反围剿。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坚持打正规战,要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

在国民党50万敌军的“层层推进,稳扎稳打”的战略下,红军死伤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红军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二)作品赏析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中损失惨重,被迫告别了革

命根据地的父老乡亲,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征程。歌曲《告别》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铜

管乐器演奏出了嘹亮雄壮的军号音调,表现出红军全体将士集合的场面,而这时的音乐又奏

出了缓慢的旋律,意味着红军与乡亲们的依依惜别的鱼水之情,同时也展示出红军被迫转移

的沉痛心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果,词作者在歌词中指出:“王明路线滔天罪”,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王明的军事路线的错误,使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被迫

6

战略大转移,曲作者在音乐处理上利用重音、休止(顿音)和保持音等音乐手法,表现出红

军战士以及老百姓对王明路线的痛恨。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