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素质提升》贺薇,祝玲,李妲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音乐欣赏与素质提升》

【作 者】贺薇,祝玲,李妲著
【页 数】 309
【出版社】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 2020.09
【ISBN号】978-7-5489-4148-4
【价 格】98.00
【分 类】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贺薇,祝玲,李妲著. 音乐欣赏与素质提升.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20.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音乐欣赏与素质提升》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种类、音乐欣赏教学现状的介绍与研究,揭示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音乐欣赏与情商培养、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音乐欣赏与心理健康、音乐欣赏与人文素质、音乐欣赏与文化素养等素质教育的关系,形成系统、全面、立体的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关系体系。本书是一部音乐素质培养培育类读物。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内容实用,编排设计科学,旨在帮助读者找到通过音乐欣赏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途径。预计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音乐欣赏与素质提升》内容试读

第一章·音乐欣赏概述

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理都具有更高的启示。”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无处不在,音乐与人生紧密相连,音乐是陶治人的情操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第一节

“音乐语言”的内部结构

欣赏(Appreciation),指的是用心感受艺术作品,并加以品尝了解之意。但对音乐的欣赏(Appreciation of Music),情况并不简单。音乐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因为“像音乐这种不具实体而直接诉诸感觉的艺术,欣赏时势必变成感情的或沉迷的,很容易被作品表面所呈现的优美音质与卓越技巧所俘,但真正重要的还是要用心去感受赋予音乐普遍性价值的精神之美”。鉴于对音乐艺术的欣赏会牵涉一些复杂的情况,为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的音乐审美活动,有必要首先对其定义和语言的内部结构做一番梳理,以便于我们找到一个合理的立足点去展开系统的学科研究。

001

音乐欣赏与素质提升

一、音乐的起源与本质

(一)音乐的起源

音乐不仅是艺术门类的一脉,而且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然是

一种社会现象,那么他就一定存在着自身的历史渊源。古往今来,诸多音乐史家对音乐的起源做出不同的研究与论说。

1.劳动起源说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我们祖先主要从事集体的体力劳动,如打猎、采野果、砍树木、搬石头等。集体劳动需要一种整齐的声音来指挥大家统一行动,体力劳动也需要一种有号召力的声音来鼓劲。于是,一种有规律、有力量的声音就出现了,如“哎嗬,吭哟”,这就是最早的音乐。而当打猎成功或获得丰收时,人们又需要一种有节奏的声音来表示欢庆,于是最早的舞蹈音乐就产生了。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记载:“音乐起源于劳动。劳动的进行,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发达,为音乐艺术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杨荫浏先生还以《淮南子》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作为这个论点的历史材料。

2.情感交流起源说

人们在高兴、激动、愤怒、悲伤的时候都会很自然地发出声音来。古人说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意思是人的感情促使音乐的产生。人们常可听到一只雄鸟在鸣叫,往往是为了吸引雌鸟的注意。而人作为高级动物,男女之间也会用声音来表达爱慕之情。中国古代的《诗经》里就有“琴瑟友之”的诗句,意思是用奏琴来表达与对方交朋友的愿望。现代流行的情歌、小夜曲等也是直接表达爱慕之情的一种音乐。

3.大自然的声音模仿起源说

大自然的声音是非常丰富的。风声呼呼,雨声沙沙,浪声哗哗,虫鸣叽叽,鸟002

第一章音乐欣赏概述

叫喳喳…杂技团的口技表演,那模仿的各种自然界的声音简直能以假乱真。音乐家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把它加以美化和规律化,像中国的唢呐曲《百鸟朝凤》和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音乐那样,这也是音乐的来源之一。

4.语言起源说

你不妨试着有表情地朗读一段文章或做一次演说,你会发现人的语言天然具有节奏和音调上的变化。人们说话激动时往往会把语言的音调和节奏加以夸张和强调。特别是有韵律的诗的语言,如果你反复朗诵,会发觉里面蕴藏着好听的音调。此外,人们语言中的呼叫、悲吟和感叹,更是和歌唱非常接近。西方歌剧中有一种“宣叙调”,演唱时和说话差不多,音调比较平,节奏和语言非常吻合,很容易让人听懂。其实,在儿童歌曲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例如“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这一句你先朗读一遍,再按那首歌的曲调唱一遍,就会发现音调和语调非常接近。

5.交流信号起源说

也许你会说,人们交流的信号不就是语言吗?其实,人们交流的信号很多,语言只是其中之一。例如手势、眼神、绘画都是信号,而音乐更是一种特殊的交流信号。如果你到国外去而不懂外国的语言,不妨唱起或奏起这个国家的音乐,那里的人们就容易和你沟通。所以,人们常说音乐是超越国界的语言。

6.巫术起源说

古代人对许多自然现象弄不懂,以为是神在起作用,因此他们就通过巫术来和神魔交流。在载歌载舞的巫术活动中,音乐也就产生了,后来就发展成为崇拜图腾的音乐、祭祀祖先的音乐等。

7.艺术起源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音乐也曾在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国人中谈及艺术起源的甚少,若有提及者也只是一笔带过。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主体,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乐记》创作于西汉,是最早的

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特征是从政治需要发展考察音乐,不把音乐当作审美对象,而是把它当作统治的手段,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单背离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背离音乐的本质。

003

音乐欣赏与素质提升

在中国近代关于音乐的起源论一直是以“劳动论”占主导地位,“其结果便只能使中国音乐充斥着仇恨情绪,火药气味,充斥‘神’的颂歌,‘英雄’的赞歌,即不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写‘喜则欲歌欲舞,悲则欲泣欲诉,怒则欲杀欲割’的真情实感”。其离弃人们对技法的探究,对音乐审美的欲求,背弃音乐的本质特征,更加谈不上对音乐本源的思考。青主先生的论点正慢慢地接近我们所要寻找的,因为关于人内心深处的触动和深沉的思索,才是上界语言所需关注的。

(二)音乐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主观反映的结果。”因此,作为艺术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也必然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主观反映。就用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哭泣和叹气的音调来说,这些音调的特点总是下行的。比如,叹气的一声“咳”,就是从高音向低音方向滑下来的,绝不会是相反的。所以,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哭泣、悲伤和叹息的旋律也总是下行的,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当然,艺术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个人看法、态度等加以高度概括,再以“音响”为“原料”加以表现的结果。当我们欣赏法国近代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时,那威严咆哮的狮王、飞快奔跑的羚羊、迟拙缓慢的乌龟、庞大笨重的大象、灵活机警的袋鼠、叽喳喧闹的小鸟、高雅美丽的天鹅…无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所有这些动物形象的描绘和性格的刻画,都是曲作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巧,将自然音响经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可见,音乐创作离不开音乐家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它是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主观反映。

另外,音乐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还表现在人类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也同样基于社会实践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生活实践,就难以对音乐有正确的感知和丰富的表现。有一家报纸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家长请音乐家庭教师给他的孩子上“音乐欣赏”课。音乐教师上的第一节课便是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当听到组曲中的第二段小曲一《母鸡和公鸡》中那

一片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时,老师激动地说:“…你听,这一段是描绘母鸡和公鸡的叫声,多么形象啊!”岂料,孩子的一个问题让这位音乐教师惊讶万分:“老师,鸡会叫吗?它们是怎样叫的呢?”试想,一个连鸡叫声都不知道的人,能为音乐所“心动”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要想期望这样的孩子爱好音乐,那是没有希望的。正如期望一个不懂希腊文的人在听到别人用原文读荷马的诗时能够赞美它的美一样

004

第一章音乐欣赏概述

没有希望。

从上述例子中可见,音乐是一种有特定思想内容的音响形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性的主观反映,这就是音乐的本质。

二、音乐语言的要素

语言,从内容看,无论是美景怡情,还是民俗雅趣,无论是英雄志气,还是离怨愁绪,都令人心醉神迷,语言的这种人文性与音乐的本质极为相似。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我们只要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

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的享受,就会对语言艺术更加热爱。艺术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作曲家创作乐曲,也像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一)旋律

旋律,又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作品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大家不妨试试看,听一首你从未听过的乐曲,你首先听到的是不是旋律?最后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不是旋律?你的回答将会是肯定的,所以说表现音乐内容的最主要手段是旋律。

(二)节奏

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须包括节奏这一要素,节奏是旋律的骨干,是音乐的动力。它以时间持续的方式,体现着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节奏包含着时值重音、速度、拍子等成分。一般来说,宽长的节奏常表现庄重、深远、辽阔、有力或歌颂、赞美等情绪;而短促的节奏则可能同欢快、活泼,紧张等情绪相连。典型意义的节奏往往一再重复,这就是节奏型。音乐体裁不同,节奏型也有所区别。圆舞曲多用三拍子,突出第一个强拍,节奏明确,多带律动性。一般情况下,节奏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强弱规律。轻音乐中,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更为活跃,富于动感。

005

音乐欣赏与素质提升

(三)节拍

强拍和弱拍的均匀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作“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进行的。节拍有强有弱,一定长度相同的时间内按着一定的长短次序,由小节线划分,反复的、有规律的重复,形成了有规律的强弱变化,这就是节拍的作用。一首乐曲的节拍是作曲时就固定的,不会改变。“强”与“弱”看似简单,但是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简单的“强”与“弱”变化出很多种拍子来,从而形成各种情绪,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来。因此“节拍”是非常重要的,它等于是音乐大厦的基石,必须是有规律并且是有秩序的。

(四)速度

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作曲家根据音乐的性质而定的,有的作品抒情些,有的作品是歌唱性的,还有紧张的、行进的、活泼的、跳跃的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曲家都要在每一部作品上首先规定一个快慢的“时间表”,这就是“速度”。准确的速度才能有准确表达的基础,这种在音乐作品中规定的快与慢,就叫“速度”。速度是与音乐作品中作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力度

力度是音响强弱的程度。力度是重要的表现手段,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和音区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物理学中的分贝单位标准来衡量。它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并造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

一般来说,力度越强,音乐越紧张、雄壮;力度越弱,音乐越缓和、委婉。音乐要素的互相配合会造成丰富多样的效果,因此有时候弱的力度不一定柔和委婉,它也可能是令人紧张的。

(六)音区

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它虽然有约定俗成的概念,但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通常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这是相对而言的。

(七)音色

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音色好像绘画中的颜色,是音乐中极为吸引人,能直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