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基础课》(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刘霞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瑜伽基础课》

【作 者】(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刘霞译
【页 数】 260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8.06
【ISBN号】978-7-201-13636-3
【分 类】瑜伽-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印)室利·阿罗频多著;刘霞译. 瑜伽基础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瑜伽基础课》内容提要:

《瑜伽基础课》为印度瑜伽之父-室利·阿罗频多的代表作,书中不仅介绍了瑜伽的基本知识,能够让人较快地了解印度瑜伽修行的梗概,更能切身体会到这位瑜伽大师的学思历程,体会作者一生练习与教学的心得。《瑜伽基础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瑜伽的原理以及修行方法,无论你是瑜伽的门外汉,还是已有瑜伽基础,想再深一层地探索这门整体学问,这本书都能起到指导作用。《瑜伽基础课》是室利·阿罗频多一生练习与教授瑜伽经验的总结,代表了瑜伽修行中较高层次的内核和思想,是瑜伽运动中的精华总结。

《瑜伽基础课》内容试读

☑d/

瑜伽“三平”:平静、平等、平和

心不静,则难以载万物。修习瑜伽,心不静也无法进行。心静如水,遇事便能波澜不惊。心思静定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以一种清醒的寂静状态来迎接繁杂的事物,可以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还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要想修习瑜伽,保持心思平静是第一步,没有这种平静,瑜伽便失去了基础。心思平静是一种准备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做任何事情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古往今来,功勋卓著的人往往都是谋定而后动的。所以,瑜伽的第一“平”是要平静心思。

人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更不能歧视别人,歧视别人的信仰。瑜伽要求人们平等地看待万物,既不过分崇拜他人,也不随便否定自己。因此,瑜伽的第二“平”是平等心思。

瑜伽的第三“平”是平和心境。心境平和,智慧便会随之而来。若我们在生活中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便可以达到遣散烦躁、抚慰心情的目的。平和其实是一种平衡,即一种使自己的头脑与周围的一切保持和谐的平衡。对平和的人来说,诚实的言语,真实的思考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坚持真实的做派,避免虚伪的东西,这些也都是平和瑜伽应该奉行的。

Par 1

瑜伽“三平”:平静、平等、平和

1.心思静定是瑜伽的第一步

瑜伽所需要的第一件事就是心思静定。瑜伽的第一个目标不是消除个人知觉性,而是开启我们的知觉性,从而使其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知觉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静定心思是最初所需要做的事情。

瑜伽修行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将我们的心思变得坚定、平和与寂静。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心灵就会被各种无用的经验所充斥,但是它们都不会是长久的。真正长久的是真知觉性,而只有在静定的心思中,我们才能建立起这种真知觉性。

我们要使心思保持静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让我们思考或从事其他心理活动。其真正的寓意是让我们将这一切都置于表面,而将我们那个真正的本体放在这些心理活动的下面,并与之分离。真本体要时刻观察着那些思想,却不能受到它们的牵引,只需保持着观察的状态,并且能够随时裁判它们。我们要让我们的真本体拒绝一切应该拒绝的东西,接受并保留一切属于真知觉性和真经验的东西。

心思保持被动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接触“真理”和“神圣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保持被动。如果你对低等本性的提示和势力也保持被动,你便不会再进步了。或者,你就会将自己暴露在敌对势力面前,而这样一来,这些势力便会引你远

003

D瑜伽基础课

asic Yoga Course

离瑜伽正道。

低等心思、情命以及生理本性的力量会妨碍我们的修持。在这些力量的背后,便有心思、情命以及生理本性等各个领域的敌对权能。只有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保持一致,同时集中于对“神圣者”的仰慕里,我们才能战胜这些敌对的权能。

寂静通常是一个比较好的说辞。但我所说的心思的静定并不是心灵的完全寂静,而是说一种心思没有躁动、烦恼,只有坚定、轻松和愉悦,可以用来应对那种将要转化本性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能除去烦恼思想、错误情绪、纷乱理念、悲伤运动等种种不良习惯的侵袭。这些不良习惯都能扰乱和蒙蔽我们的本性,使我们没有力量进行工作。如果我们的心思是平和、安静的,那么我们便会拥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在见到内心之中应当改变的事物时,就不会感到颠倒和抑郁了。相反,我们内心事物的转变将会更加顺利,也更易于成就。

一个空洞的心思和一个平定的心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它们的区别应该是这样的,即当我们的心思空洞时,我们是没有思想和概念的,更不会存在任何一种心思的作用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事物只会存在一些原始的认识,而不会形成与之相关的理念。而在心思平定时,我们的心思就会处于一种寂静的状态,没有什么能够扰动它。如果我们产生了某些思想,那一定不是由我们的心思引起的,而是由一些外来之物引起的。这些思想度过我们的心思就像是飞鸟度过无风无云的天空。它们度过这样的天空,不会扰动什么,更不会留下丝毫的痕迹。纵使有一千个印象或最强烈的事项经过我们的心思,它也会安定、寂静如常,就好像我们心思的本质是由永恒不灭的平和制成的一样。即使这种寂静的心思开始发挥作用,无论这个作用多么神秘和强烈,它依然会保持基本的静

瑜伽“三平”:平静、平等、平和

定。拥有这样的心思,我们的本体不会去开辟什么,只会安然接收

一切的形成;同时我们的本体也不会增加什么,只会一直平静、无烦下去,尽管它具有“真理”的喜乐以及真理给予的快乐的能力和光明。

心思归于沉静,因没有思想而变得定止。这不是一件不可想象、不可实现的一件事。当我们的心思归于沉静之后,就会具有目大的平安感。我们会降低自己的身姿,在这种浩大的寂静中漫延并认清自我,同时自我也会超出心思之上,在广大的寂静中漫延。不过,每当我们拥有这种静定的心思并附有平安感之后,我们的情命之心便会跃跃欲试,试图闯进我们的内心深处,占据我们的内心空间。或者一些机械心思也会为了同一目的,而发起一些细微的习惯

思想的转变

修持者所应该做的是谨慎地驱遣这些外来者,使它们保持缄默,至少在静定的时候,使心思与情命体可以保持完全的平和静默。这样的意志就是心思之后的心灵的意志。每当我们的心思平静和定止后,我们便能察觉到自己的心灵。这时,我们的心灵也是静定的,它会远离那些富有个性的活动。

将平静、坚定安置于精神中,我们的心思就会变得寂静下来。这种内在心灵与外表个性的分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

从本性之中发现自己的真个性,需要做这两件事:一是在感知自己的情心(秉性、性情)之后感知自己的性灵体(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的综合体),二是将性灵与自性(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分开。这是因为真个人是在性格的后面,他会被表面自

。瑜伽基础课asic Yoga Course

性的活动所蒙蔽。

像海洋一样平静、像太阳一样光明的真实且恒常的知觉,这刚好是那基本实践的性格。这种性格在验证“无上真理”的时候,最开始便触及了我们的心思和灵魂。人们没有办法要求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或基本,或者说人们没有办法让自己拥有磐石一般的根基,然后让其余的东西建筑在上面。这不仅是一个本质的概念而已,而且是这样的一个本质,即如果让这个本质拒绝或怀疑它的性格,从而减弱了我们的这种经验,那么这将是极大的错误。

这个本质是不需要解释或加以说明的。而且人们甚至不应该尝试将它化为一个意象,因为这个本质在其性质上是没有极限的。只要这个本质持续不断地接受,凡是它从自体或所属自体应该显示的东西,必然会按照它自有的权能显示出来。

无疑,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慈。对于这种恩施,我们唯一的报答就是接受和感激。而且,我们还要使那已经接触知觉性的“权能”在自己的身体里发展它应该发展的东西,在使其保持自己的同时,向别人敞开心怀。本性的完全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和种种不同的阶段。但凡我们现在所经验的东西,都只是一个开端,作为新知觉性的一个基础,其中的转化也是有可能的。从这些经验的自动自发性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由心思、意志或情感构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居于此后的一个“真理”。

我们需要祛除自身的疑惑,而这件事所具有的意义就在通过它可以管制我们的思想。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居于此后的“真理”。但是,就像是管制自已的情欲、热念或是身体动作一样,管制自己的思想同样是必需的,这是为了瑜伽,且不仅是为了瑜伽。如果人不是一个充分发展了的心思体,心思体就会像不正定和不受管制的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