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瑜伽防御术》田艳清,杨霏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清瑜伽防御术》

【作 者】田艳清,杨霏著
【页 数】 249
【出版社】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18.08
【ISBN号】978-7-5139-2210-4
【价 格】69.00
【分 类】防身术-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田艳清,杨霏著. 清瑜伽防御术.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清瑜伽防御术》内容提要:

本书意在将瑜伽修炼与太极拳种的拳式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简便易炼的防身术,中西合璧,是一种有趣的探索。本书包括6部分:关于瑜伽、传统课程、心法讲解、实践与运用、在家练习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由极具天赋并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瑜伽老师田艳清发掘、主创;由出身武术名门……

《清瑜伽防御术》内容试读

第一章关于瑜加

关于传统瑜伽关于清瑜加防御术

3元

第一节关于传统瑜加

一、瑜伽的历史起源

从婆罗门教到印度教:

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原居中亚细亚一带的雅利安人分成两支进行迁徙,其中一支向西北进入了欧洲,

一支则向东南,而后再分成两支,一支进入伊朗,一支进入印度。进入印度的支系通过长期的征战,最终战胜了当地的原著民族一达罗毗茶,在南亚次大陆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随着国家的成立,战胜方自然而然地成为统治者,而被战胜的一方则沦为奴隶,形成了具有阶级化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古代印度社会进而演变成为四个社会等级的社会,即婆罗门(祭祀贵族人刹帝利(军事及统治贵族)人吠舍(自由民、劳动者)与首陀罗(奴隶)。

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中的贵族统治阶级制定出了许多的“法”(达磨),同时通过宗教神话与宗教生活体制,使这些“法”被充分地赋予了神圣化的权威性。“法”强化了“四种姓”制度的细节,对四种姓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生活方式及宗教地位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婆罗门教即是在此种情境之下得以产生的。

关于传统瑜伽003

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婆罗门祭司贵族们通过对早期吠陀时代的神话宗教和自然宗教的改编,使得婆罗门教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成为国教,婆罗门祭司贵族们亦因此而取得了统治特权,并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及“婆罗门至上”这三大婆罗门教纲领,以确保婆罗们种姓特权的神圣性,并完成了从早期吠陀阶段向后期吠陀阶段的时代转变。

婆罗门教作为印度社会的上层建筑,当然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在保障了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大统治贵族利益的同时,却将广大的首陀罗和其他“贱民”排除于宗教生活之外,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失望与不满,加剧了社会矛盾。除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外,在统治阶级内部,婆罗门至上主义,亦引发了所谓的第二等贵族刹帝利的不满。故而至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印度兴起了各种非婆罗门教的宗教和宗教哲学思潮,它们主要兴起和传播于恒河流域,其代表人物则大多出身于刹帝利阶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佛教、耆那教及生活派。

随着佛教的兴起及不断壮大,婆罗门教固有的绝对地位不禁受到了冲击与动摇,但在不同王权的分别支持下,两者的对抗始终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情势。在这样的长期对

004

清瑜加防御术

抗中,婆罗门教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方面从自身的吠陀思想出发,发展出更具哲学思辨的奥义书思想体系,即吠檀多哲学(吠檀多就是一部分婆罗门学者所发挥并提出的,对于吠陀经典的终极意义的见解)。另一方面则在公元4世纪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的若干教义和民间的多神信仰,逐渐演化为新婆罗门教一印度教。

在吸取及融合了其他宗教教义与大众信仰文化之后,婆罗门教更是运用了最通俗的宣传形式来宣扬新教义,编集了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具有大量的神话内容的《古史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便是《摩诃婆罗多》中的哲学诗篇《博伽梵歌》。

《博伽梵歌》以俱卢之战为契机,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上,由奎师那亲自向阿诸那宣讲解说,主张每个人都要严守自己的阶层地位,发扬无私奉爱的理念,无所欲求、不执结果、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阶层的社会职责,并最终通过对至上神的虔诚信仰和热爱而得到解脱。这些思想,为古典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瑜伽的理论体系,从而促进了瑜伽教派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传统瑜伽005

二、瑜伽思想的确立

古典婆罗门教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后期形成了六大基本系统,这六大系统分别为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弥曼沙派、吠檀多派及瑜伽派。这六大系统均属于正统的吠陀派分支,完全继承了吠陀经典思想与婆罗门教义,只是在吠陀最终极的奥义阐述上有所分歧。而不是像佛教或耆那教那样完全否定吠陀思想,否定婆罗门至上及四种姓原则。

作为六大体系之一的瑜伽,起源于吠陀经典,发展于数论派理论,属于一元论多神体系理论,可谓是印度文化最古老的记录。

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伟大的印度圣者帕坦伽利,在其著作《瑜伽经》中,首次将瑜伽这个词概念化,将瑜伽之修习过程理论化、系统化,使瑜伽成为独立于其他思想的特定之“见”(darsana,即见解、思想)。

《瑜伽经》的全文虽然只有几千言,但从瑜伽的目的、修习、力量和解脱四方面,全面、清晰地阐述了瑜伽的哲学概念、修习方法、修学次第与实践功效。同时提出了持戒、精进、体位、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的八支瑜伽法。为瑜伽的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为瑜伽本

006

清瑜伽防御术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