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学史略》徐江雁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河南医学史略》

【作 者】徐江雁著
【页 数】 171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5725-0116-6
【分 类】中国医药学-医学史-河南
【参考文献】 徐江雁著. 河南医学史略.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河南医学史略》内容提要:

本书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河南省中医药文化著作出版资助项目”之一。本书运用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文字学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自然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河南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再现了古代河南中医学术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河南中医药发展情况的梳理,整理和挖掘历代名医资料,以期为总结河南中医药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定位与深远影响,丰富中医学术内涵、促进现代中医理论创新、重塑和提升河南中医药文化形象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

《河南医学史略》内容试读

绪论

河南医学史略

河南,处“天地之中”,是中华文明早期的文化中心,他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中原文化”是指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以河南为发祥地,同时辐射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中原地区自传说中的三皇时期起,直到唐宋时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引领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南宋以后,海运开通,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身处内陆的中原地区渐渐衰落,但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却仍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中原古代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中心,不仅产生了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璀璨夺目的商周青铜文化,而且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中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根源性一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原创性一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包容性一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基础性一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开放性一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中医药文化这朵中国文化长河中炫目的浪花,依托于源远流长、内涵丰

富的中华文化而形成、发展,而中原医药文化的发生、发展正是其根基和主体所在。

作为中华医药文化的主体和根基,中原医学也以其根源性、基础性成为中华医药文化的主体,后世医学的发展皆可溯源于此,皆可效法于此,可谓是导夫先路的文明曙光。

本书的编写,旨在通过对历史的考察,记述河南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果,构建河南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框架,全书共六章,分为“中原地区的原始人类与疾病”“夏商周的医学认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医药知识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医药知识的完善”“宋代时期河南医学的繁荣”“明清时期河南医学

1.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04.

&哭

绪论

的发展”。

原始社会、夏、商代早中期的医学资料,由于文字记载缺失,所以适度引入考古学分期,其医学发展除论述基本社会卫生环境的发展以外,则以古人类学为主,借此考见当时的人类体质、发病与社会环境状况。

医学史的编撰,重在史料的搜集、整理、排比,历代正史撰述虽不乏医政医事、医家等史料,但由于编撰体例的限制,记载往往多有简略,故本书资料选择不局限于正史正典,历代笔记杂录、考古发现等中的相关内容也择要选取,以补充资料的不足。

本书的撰写由徐江雁教授制定编写大纲并审阅全稿,第一章、第二章由尹笑丹撰写,第三章、第四章由李贞莹撰写,第五章、第六章由刘文礼撰写,王

茜娜负责前期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书中若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3

第一章

中原地区的原始人类与疾病

河南医学史略

石器时代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体现,河南境内石器时代遗址丰富,取得了众多考古成果,部分人类遗骨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原始人类的体质健康情况及

疾病史提供了样例。考古资料显示,早期人类疾病多为口腔疾病和骨关节疾病。

一、旧石器时代

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已知有60余处,多分布在豫西、豫西南丘陵及低山地区。主要有南召猿人遗址、小南海遗址、织机洞洞穴遗址、许昌市灵井遗址、栾川县蝙蝠洞遗址与孙家洞遗址等。

(一)南召猿人遗址

南召猿人是河南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1978年9月,在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西北约3.5公里的杏花山脚下,采集到一批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一枚牙齿经鉴定为早期人类的臼齿。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1980年6月,

在南召猿人发现地以西3公里处的小空山更新世中期原始洞穴里,又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在该地层中发现100多件打制石器和1米多深的残余灰烬层,经考古学地质层对比,小空山遗址与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属于同

一地质时期,极可能是南召人的迁居地之一。洞内发现了打制石器与灰烬层,

说明南召猿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工具制造和火的使用。小空山遗址是继我国周口

店遗址之后发现的第二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用火遗迹。

南召人白齿为右下第二前白齿,保存较完好。这枚牙齿的咬合面有两个齿尖,唇侧的一个大于舌侧,有近中、远中方向的纵沟分隔。齿冠高8毫米,宽9.7毫米,长7.8毫米,齿根(尖端稍断失)长6.2毫米,宽8.3毫米,高

14.6毫米,与北京猿人的同类牙齿较为接近,结合齿尖磨损情况推测,可能属于直立人类型的青年个体'。

1.邱中郎,许春华,等.南召发现的人类和哺乳类化石[J].考古,1982(1):2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