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检验技术》毛朝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核医学检验技术》

【作 者】毛朝明主编
【丛书名】医学检验技术系列教程
【页 数】 170
【出版社】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 2020.01
【ISBN号】978-7-5684-1219-3
【分 类】核医学-医学检验-教材
【参考文献】 毛朝明主编. 核医学检验技术.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20.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核医学检验技术》内容提要:

本书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用书,在概述了核医学检验技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分为检验技术基础理论篇和检验技术分析与应用篇。基础理论篇包含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以及标记免疫技术的方法原理;分析应用篇以临床各个系统的疾病为基础,重点介绍各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医学评价,结合真实的临床案例分析各检测项目的使用原则、注意事项。本书针对本科教育,许多临床案例以二维码链接实现数字资源与教材的融合,极大扩展教学空间。

《核医学检验技术》内容试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核医学及核医学检验技术

一、核医学及其检验技术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

核医学

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核

临床核医学

实验核医学

医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具有涉及领域

诊断核医学

治疗核医学

多(包括物理学、电子学、化学、生物学、

体内检查

体外分析

计算机技术、免疫学技术及医学本身等)、

核医学检验)

应用范围广(几乎涉及医学的各个学科和

显像

非显像

检查法

检查法

专业)、方法学内涵丰富、技术先进等特

图1-1核医学分类

点,是现代分子医学的重要标志性学科之

一。其学科内容分类见图11。

核医学检验技术是核医学在临床诊断应用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临床检验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核医学和检验医学的有机结合,主要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末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诞生。

二、核医学检验范畴

①利用核素、酶、荧光或化学发光物质标记的示踪剂,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对机体血、尿、组织液等样品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超微量分析的技术,又称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②利用核素标记的示踪剂,通过参与机体、组织或细胞生物化学反应而进行检测的超微量分析技术。

三、核医学检验的主要特点

①超微量分析(g/L以下水平);

②利用核素、荧光、酶、发光物示踪技术的高灵敏性;

③利用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

2

核医学检验技术

四、核医学检验的临床价值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人类对内分泌激素的定量分析及疾病的认识提前了至少40年,并以其为基础推动了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大发展。目前,临床应用范围如下:

①为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等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②广泛应用于内分泌、生化、药理、肿瘤、免疫、生殖及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

第二节核医学检验技术概述

一、核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条件

①临床分子医学的发展及需求:

②免疫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③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技术的进步。

二、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技术是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免疫物质如抗原、抗体相继被发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免疫学技术大致经历了经典的免疫学技术和现代标记免疫学技术两大发展阶段。前者是以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反应为基础的免疫检验技术,一般以定性为主,无须特殊的设备,操作简单方便;后者借助其他学科的发展进行技术融合而产生,一般以定量为主,需特殊设备实现检测(表1-1)。20世纪末、21世纪初实现了操作系统的全自动化,并逐步向流水线、智能化发展。长期以来,国内标记免疫分析市场主要被罗氏雅培、贝克曼三大国际品牌公司所垄断(图1-2)。国内综合制造能力的提升和市场的大需求,积极推动了国产标记免疫分析产业的大发展。2010年我国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在深圳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诞生(图1-3),形成了完整的仪器和配套试剂研发、生产产业链,产品涵盖甲状腺功能、性激素、肿瘤标志物、心肌标志物、传染病、优生优育、糖代谢、骨代谢、肝纤维化、炎症监测等110多个检测项目,在项目数量和某些仪器性能参数(如检测速度达600测试/h)方面超越了国际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国际品牌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类产品的价格。可喜的是,现如今部分产品已远销欧美市场,标志着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在该领域的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

纵观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所有的检测技术均以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反应为基本原理,随着标记物、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固相分离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原理不断创新、技术日益成熟,已成为认识、了解、检测机体生物活性物质的一种难以替代的手段,对临床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医学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第一章绪论3

表11标记免疫分析发展历程简表

年代

创建人

大事记

1941

A.Coons

荧光标记免疫分析法

1959

R.Yallow,S.Elek

放射免疫分析法

1963

Hunter,Green Wood

放射免疫测定,氯胺T法碘标记法

1966

Katt.Wide

建立固相抗体分离概念,并用于RIA

1966

S.Avrames,J.Uriel

酶标免疫分析法

1968

Korenman

建立放射受体分析(RRA),测定雄激素

1971

E.Engvall,P.Vanweemen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1972

K.Rubenstein

均相酶免疫试验

1975

C.Milstein,G.Kohler

创建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成功

1977

H.Arakawe等

建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1983

Pannagli

建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1983

Pettersson,Eskola

建立垂体激素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

1983

I.Weeks

吖啶酯标记直接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1984

Whitehead,Thorpe

首次在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中加入荧光素作为发光增强剂

1986

Octell

亲和素-生物素系统(avidin-biotin system)引入IRMA技术中

1989-1991

Paul Schaap

合成稳定的金刚烷-1,2-二氧乙烷(AMPPD)作为酶催化的化

学发光底物,创立了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

1990

J.Leland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1992

T.Sano

免疫-PCR分析技术

1994

E.Ullman

发光氧通道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图1-2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

4

》核医学检验技术

图1-3深圳新产业MAGLUMI⑧X8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第三节

核医学检验技术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一、主要内容

核医学检验技术是多学科相融合的产物,既有一般检验学、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特征,又有相关学科的技术特点,知识点涉及面较广。另外,标记免疫新技术发展层出不穷,但也同样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在临床应用方面没有得到时间的充分验证,因此在学习中要坚持谦虚谨慎、循证医学的原则。本教材根据目前核医学检验临床工作实际,针对培养高层次医学检验人才的目标,紧贴技术发展变化和临床应用,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着重编写,以适应当前临床实际和满足培养人才的教学要求。

①核医学检验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

②核医学检验技术的原理、方法、特征与评价;

③疾病特征性蛋白质、激素、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免疫分子的生物学特点、检测方法、检测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④核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

二、学习方法

要掌握核医学检验技术,必须要充分了解免疫学技术基础理论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核医学检验所涉及的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型标记物、疾病特征性标志物的出现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不断为核医学检验注入新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另外,核医学检验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感性认识并积累经验。检验工作者如果忽视理论的指导,则只会沦为简单的操作工,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了解每一项技术的特异性、灵敏度、应用价值及局限性,积极与临床沟通,形成对检验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医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章

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础和识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核射线及其相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科学。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核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核电子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细胞杂交技术、分子生物学、加速器的微型化和自动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渗透,核医学成为一门与多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

第一节核医学物理基础

一、基本概念

1.核素

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核素(nuclide)。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5L,3H,mTc,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1)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又称不稳定核素,它能够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释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主

要包括α,B,Y射线等。这些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被探测性和高灵敏度性

是核医学技术应用的基础。

(2)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

能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

能级的变化的核素,如3C。

2.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isotope)。同位素在元素

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如231,51及I互称为同位素。

3.同质异能素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能级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isomer),如Tc和9mTc。

二、核衰变

放射性核素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发射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

一种核素的现象称为核衰变(nuclear decay)。

6

”少一核医学检验技术

1.核衰变类型

根据放射性核素所发射射线的不同类型,核衰变主要分为衰变、B衰变和y衰变。

&

(1)α衰变放射性核素发射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的释放。α粒子具有射程短、能量高和电离能力强的特

88a

点,临床主要用于放射治疗(图2-1)。

图2-1a衰变

2X-→2-2Y+He+Q

238U→234Th+4He+Q

a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a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即4He。

(2)B衰变B衰变分为B衰变、B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形式(图2-2)。

B+/0.51MeV

特征X射线

●B

0.51MeV

图2-2B衰变

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①Bˉ衰变: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相对过多,发射Bˉ粒子(负电子)和

反中微子(ù),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2X一→z+1Y+B+ù+Q

P-→S+B+v+1.71MeV

②B衰变: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对过多,发射B粒子(正电子)和

中微子(v),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2X→zY+B*+v+Q

8F→180+e+v+1.655MeV

③电子俘获(EC):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俘获一个电子,使核内

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和中微子,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2X+-e→z-4Y+v

Fe+-9e-→2Mn+u

(3)Y衰变某些放射性核素在发生α衰变和B衰变以后,仍处于不稳定的激发

态,需要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或低能状态。这种过程往往伴随Y光子的发射,称为Y

衰变。

4X→2Y+y

9mTc(得)→9Tc+y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