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沈伟栋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 者】沈伟栋主编
【页 数】 466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2015.06
【ISBN号】978-7-5427-6472-0
【价 格】55.00
【分 类】素质教育-教学研究-小学
【参考文献】 沈伟栋主编. 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5.06.

图书目录:

《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是《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项目。全书共有十四章: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概述、目标、内容、途径、形式、策略、方法、环境营造、队伍培训、课程建设、组织管理、成效评估,并选录了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案例。

《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第一节小学人文素质教育与

我国现代社会发展

一、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文艺复兴后,西方国家进人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满足物欲的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极度膨胀,同时,对“科学理性主义”过分推崇。二战以后,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它在造就人类的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但由于对于科学技术的盲目推崇,人们在享受社会物质财富辉煌的同时,人类精神家园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空虚,并因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涌人,它的兴起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对社会的传统观念与行为范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和碰撞。然而,与市场经济这股热浪相伴的一系列消极因素也不期而至,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等消极观念的指引下,被物欲冲昏头脑的人们追名逐利的动机开始膨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潮甚器尘上,人们陷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泥潭,社会则面临信仰危机、价值失落、道德沦丧等一系列问题困境。随着“科技万能”备受质疑,教育的“工具意识”也饱受争议,人文素质的缺失引发人们的担忧,于是,呼吁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这种形势下,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确定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在《学会生存一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理论提出的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等问题对个人的挑战,而当前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都远远超出了个人范围,甚至超过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它是整个人类面临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

001⊙

》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教育应当负有培养未来一代又一代新人具有面对这些挑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的使命,教育不但要关心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要关心人类社会与世界的命运。21世纪的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多地关注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教育渐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热点。

另外,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重新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论述:“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并从而减少贫困、愚昧、(不平等的)排斥、压迫和战争的一种主要手段”,“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教育和各种培训已成为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明确指出教育的社会意义。报告把德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其中指出,在“本报告准备之时,正是人类面临着由战争、犯罪、贫困所造成的种种不幸,而在过去的老路和另择新路之间彷徨的时候,让我们向人们提供另一条路,这条路将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报告还强调,学校只有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解决人类面临全球性社会问题。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报告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1)学知(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2)学做(1 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4)学会发展(learning to develop),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实现教育的四大支柱,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点,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尤其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在我国,首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和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1999年6月,即跨世纪之际,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从战略的高度肯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其次,进入21世纪,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

Q002

第一章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改响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再次,2010年7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党和国家高屋建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由此看来,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部署,以及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决议,无疑为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创设了空间。

二、小学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下的必然性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它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普及性、基

003⊙

》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础性和强制性。从个人来讲,它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每个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渐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小学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的效益并不意味着提供最低成本的教育,而更应是最有效益地利用所有资源(人力、财力和组织资源)以达到所要求的入学水平和必要的学习成就水平。”在小学教育阶段,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无论在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上,都具有充分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由小学教育本身的“基础性”特点所决定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国家在战略的高度明确了教育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先指出:“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在科教战略把教育作为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及其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基础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中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国家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决心。可见,在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中,基础教育顾名思义是基础中的“基础”。

与此同时,教育部领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

Q004

第一章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基础。”这就从课程的角度充分明确了基础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

基础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长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从而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其层次上来说也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准备与累积,然后才能有更高层次上的提升与发展。

(二)人文素质数育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教高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思维的智愚、言行的文野和事业的成败。”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论在个体的发展还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一方面,就教育过程而言,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一个由近及远、从低到高,不断上升和持续发展的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就教育场所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涵盖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场所的教育体系。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从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虽然各有侧重,但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层次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整体上是

一个相互衔接、承前继后的过程。可见,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教育活动,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始终是个体人文素质养成不可逾越的阶段

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新课改的要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施首先是新课改的要求。2001

005⊙

》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直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指向,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明确地指定了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而且,培养目标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完全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与人文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无疑是一致的。

李岚清同志针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曾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被明显地摆在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要位置。新课改要求基础教育要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真正实现由“考试的工具”向“完整的人”的转变,这本身就体现出新课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因此,新课改的提出也为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二节小学人文素质教育与

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

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和《今日说法》栏目相继报道了望城县雨敞坪镇三名学生身上发生的事:2005年7月2日12时许,涂泽湘和同

Q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