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作 者】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
【丛书名】素质教育理论丛书
【页 数】 147
【出版社】 北京:时事出版社 , 1996.10
【ISBN号】7-80009-365-4
【价 格】90(全套)
【分 类】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理论-丛书
【参考文献】 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6.10.

图书目录: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内容提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内容试读

第一章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第一节应试教育

一、应试教育的产生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它虽然对封建考试制度进行了改进,但其体制依然是一种沿袭,本质上是一种学科课程设置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这在管理方面特征之一,是我们已司空见惯的“压力转嫁”现象:校长把自己承受的社会、家长为孩子升学施加的压力以及保持或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压力,分解到教师身上,甚至给毕业班教师下达升学指标,给肆业班老师下达在统考中“保几争几”任务;而教师理所当然地把压力转嫁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压力的最后承受者。它在教学方面的“法宝”,是一种被动地与现行考试制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

·1…

学校,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于是,不少学校心安理得地沿着这条斜坡走下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虽然有的学校不赞成这套做法,但也有骑虎难下之感。

应试教育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存在基础,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试着加以论述。

(一)小生产与教育的片面性是应试教育产生的现实基础历史的局限性并不需要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既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服务又为气的个性发展服务的双重功能难以全部发挥,只要能为当时社会解决眼前主要矛盾服务就行了。所以,短期、实用的特定历史时期是回避不了的。

历史上教育的追求不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只满足于一定阶级和社会的短期需要的状况比比皆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君子”剥削“小人”的观念和本领,“小人”则应养成顺从剥削的观念,学会“劳力”。资本主义在科技进步和民主自由的装饰下,应该说人的素质大有提高,但仍然逃避不了剥削阶级私有制的局恨性,多数人的素质也仅仅提高到能为少数人创造巨额财富的程度。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需要并有可能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为这种可能性作了理论阐述,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但是实践这种学说,却是非常长远而又艰巨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成熟,往往使我们主客观相悖,理论与实践相矛盾,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简单化的短期行为,以上诸种因素,导致了教育的片面性。

片面教育是数千年的小农经济产物。要根除它的传统影响以及它给民族文化心理造成的局限性,是非常困难的。我国的长期革命与建设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进行的,为它服务受它制约的教育活动也带有小生产意识,重眼前、讲

·2•

互相割裂、狭窄、片面,产生人的认识传统、思维方式的演固性与单一性”;另一方面,这种小生产活动所形成的重眼前实惠的心态,又吸引教育活动适应它的片面需要,从而助长了教育活动片面性、简单化的倾向,这就向全社会敲响警钟:我们的民族需要素质补课,进行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校与科举的传统

中国传统杜会向一·元化发展、…元单向结构、集权的经济、集权的政治、独尊圣化的观念、一人独裁官僚政治、社会目标凝固化,很自然地使传统社会关于评价社会成就的价值标准单~一化,因而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与增长率结构畸形发展。

千百年来形成的“学校一考试一做官”的模式,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就整体来看,并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因是,我国的考试文化历史悠久,发展完善,深入人心,获得了广泛的社会理解和支持,加之在选择人才方面,它确实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致于社会各界认为考试选择人才是天经地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当今社会中,只要有选择,就会有考试,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有应试,就会有应试教育的成分存在,这可以说是一条基本规律。

解放后,我国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择人才的,尽管对高考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当前单一的高考选择方式和以片面智育考查为重点的高考命题,又扩大和加剧了“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学校教师面对“广、深、刁、怪”的出题路子,迫不得已进行题海战、“大运动量”训练。综合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老老实实按照大纲和教材去教学、复习,

◆4。

否则学生很难考上大学,教师也就别想教出名堂。因此,高考制度的“片面导向”作用,致使“学校一考试-做官”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得到了强化。这种模式的形成与逐步强化是有一种发展的过程的。

首先,以做官为尺度,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致使读书做官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中国传统社会的表层结构是一个相对凝固的层级结构。它由君、臣、吏、绅、士、民逐级构成。在这样的社会层级结构下,当官与官职大小成为衡量人的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准。早在战国晚期,一些游士就开始进入政府,作为客卿,布衣之士可贵为卿相,于是读书做官的思想初步形成。孔子曾言:“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这是读书做官思想的最早表述。后从隋代近至清代,共一千多年间实行科举制度,通过层层选择的科举制度,挑选各级官吏,即所谓“学而优则仕”。因而想要做官就得读书,读书成为通向官场的一条途径。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有效的法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就是如此。

因此,历代读书人大都醉心举业,热衷功名,岌岌然于仕途,把中举当官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裁定自己社会价值的唯一尺度。

其次,“官”化的人才标准和读书做官的教育价值观使得社会教育与社会知识畸形发展。

大一统专制的巨大制约力量使社会教育畸形发展,为做官而读书,必然要读儒家圣贤书,儒家学说典籍充斥教育界,经千百年的诠释和发展,既有理论又有历史记载,独尊一家,而其他各种学说很难有可能形成对抗的力量,科学技术更是

·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