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蒋怀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

【作 者】蒋怀滨
【页 数】 268
【出版社】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9.11
【ISBN号】978-7-5184-2693-5
【价 格】58.00
【分 类】移动电话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蒋怀滨.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9.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实证的方法,探究了青少年手机依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和形成机制,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手机依赖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认知、情绪与睡眠的角度研究了手机依赖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从个体成长经历与所在环境方面探讨了相应风险因素对个体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从个体主体因素出发,探究了社交障碍以及人格因素与手机依赖形成、发展的关系,并通过比较不同手机依赖者对移动网络使用的认知特点,进一步剖析了手机依赖者的利弊权衡、抵制情境诱惑和改变策略的特点,并在把握手机依赖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对策。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导

第一节手机依赖的概念、评估及危害

一、手机依赖的概念

当前,手机依赖在心理学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界定,研究者们根据

自身的研究成果,对手机依赖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比如:国外学者格利菲斯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非生化成瘾)。帕克认为,手机依赖是对手机的习惯性使用而导致的依赖或成瘾,强调手机过度使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2]。比安奇和菲利普斯将手机过度使用命名为问题性手机使用,其表现为难以控制自己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并有较强的外倾性和

低自尊的人格特点[3)。恩佐等人在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4)。还有学者认为手机过度使用是一种问题行为,表现为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而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苏纳则提供了五个维度来界定手机依赖:①过度使用表现为高经济成本和大量的电话、短信息[6;②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相关问题,包括与父母之间的问题:③妨碍其他学校或个人的活动:④逐渐增加使用时长才能获得相同的满意度,同时有对更换新型手机的需求:⑤使用手机受阻碍时会

1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

发生情绪变化。韩国学者着眼于行为后果方面,将其定义为智能手机的问题性使用,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不良地使用智能手机,从而对其个人和社会层面造成不良影响,如冲动性地使用手机而漠视周围环境,一旦脱离手机心理就会产生焦虑感。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手机信号或者手机没电的情况下,变得焦虑不安,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则表明他可能存在问题性手机使用。西班牙学者把手机依赖定义为因使用手机而产生的任何问题,包括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三个维度[8)。飞利浦和施密德等人认为一些短期的手机依赖症状不能纳入成瘾范畴,他认为运用社会认知理论解释手机过度使用是比较恰当的,并认为手机过度使用是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国内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相对较晚,研究者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有一定分歧。比如韩登亮对手机依赖的界定表述得较为完整,认为它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手机的滥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师建国则认为手机依赖是个体因为手机使用行为的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徐来、吴玄娜等人将手机依赖视为一种成瘾行为川。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郑毅从精神卫生诊断角度提出了从行为上判定手机成瘾的标准:无节制地滥用手机;由于手机使用的原因影响了人际关系;如果手机无法使用,则会出现生理、心理的不适反应。梁娜、杨烁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情绪依赖症,表现为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心理渴求[。屠斌斌、章俊龙等人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而持续的需求感和成瘾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王晶指出,手机依赖是指个体由于某些原因,过度沉溺于对手机的使用,从而造成心理、身体、社会功能损害的一种心理问题,但这种手机依赖现象仅仅停留在行为问题,并未上升到成瘾的程度4。黄林娟发现手机依赖与其他物质成瘾类似,是“冲动控制失序”的表现之一5]。李止庸认为,手机依赖是“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并对身心健康及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16。韩永佳认为,手机依赖是“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渴求感

2

第一章导论

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韦耀阳认为,手机依赖是由于某些动机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8]。郭欢认为,手机依赖是“个体由于无法控制自己而过度依赖使用手机,导致生理或心理不适应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一种行为成瘾现象”[9。张晓旭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在人机互动过程中,由于手机使用失控而表现出的某种痴迷状态[20)。可以将手机依赖概括为:使用手机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陈彦君描述了手机依赖的常见症状,认为手机依赖是由于过度使用手机,影响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生活的一种不良行为2。通常表现为手机不离身、经常翻看、一旦手机使用不畅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甚至惊恐。他认为手机依赖一旦发展到难以自控的程度,就被视为一种成瘾行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多见于青少年人群。姜永志、白晓丽认为,手机依赖除了从时间维度做的界定外,还可以从过度手机使用带来的影响进行界定,主要是指手机的过度使用对人的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的负面作用[2。

参照以上学者的研究,大多研究手机依赖的学者都认为手机依赖有以下方

面的特点,对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包含三方面特征。首先,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其次,个体过度使用手机无法自控;最后,手机依赖会导致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基于以上总结的三个特点,可以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行为失控,使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由此可以对手机依赖进行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二、手机依赖的评估

根据手机依赖不同指标,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编制了相应的

测量工具对手机依赖程度进行评估。

1.国外手机依赖测量工具

比安奇和菲利普斯根据成瘾的相关文献,尤其是行为和技术成瘾的相关内

容,并考虑了与手机使用相关的社会问题,编制了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le

3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机制及千预对策研究

Phone Problem Usage Scale,MPPUS)3)。该量表包括耐受性、逃避其他问题、戒断性、渴求性和产生消极的后果5个维度,共27题,采用Likert10点量表

计分法。内在信度系数达到0.93,具有较高的信度。得分越高表明手机的使用存在问题行为的情况越严重。这是第一个关于手机问题使用的量表,随后有不少研究者采用了这个量表作为基本的测量工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帕克参照DSM-IV,将Horvath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与手机的使用场景相结合并进行相应的改编,开发了手机成瘾量表)。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采用5点Likert计分,分别代表1至5,主要来自手机使用的6个方面:戒断性、削减使用、耐受性、无意识使用、寻求其他行为和不间断使用,克隆巴赫系数为0.85

日本学者编制了符合其文化背景的手机依赖量表[2)。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Likert4点计分,0表示“几乎没有”,1表示“有时”,2表示“经常”,3表示“总是”。总分为0~60范围,得分越高,表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大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即为手机依赖程度较高。该问卷被学者较广泛地应用,表现出良好的信度。

比利埃和林登等人编制了手机的问题性使用问卷(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Questionnaire,PMPUQ),该问卷包含了30个项目来测量手机的问题性使用的4个方面,即禁止性使用、危险性使用、财政问题和成瘾症状[24。PMPUO的全部评分用来测量总体的手机问题性使用。所有的题目采用Likert式评分,分数从1到4,分数越高表明对手机有越高的成瘾性,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

拉什基于手机依赖量表和行为成瘾的结构,编制了包含44个项目8个维度的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问卷25)。阿拉伯学者改编了手机成瘾量表,并结合已有智能手机量表编制了包含17个项目5个维度的智能手机成瘾问卷。这些量表目前的信效度还在进一步的验证之中。

韩国研究者编制的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包含日常生活干扰、积极期待、戒断症状、网络关系、过度使用和耐受性6个因子,共33个题目26。采用

Likert6点计分,从“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李丽修订了该量表,并

4

第一章导论

将该量表应用到我国大学生群体中。

韩国学者改编了网络成瘾和手机成瘾量表,并结合数字媒体成瘾特点编制了智能手机成瘾倾向性量表[2。另有比安等人借鉴网络成瘾、手机成瘾量表和电视成瘾量表编制出包含19个项目5个维度的智能手机成瘾量表[28]。

对以上测量工具的比较见表1-1。

表1-1

手机依赖相关测量工具举例

工具名称

编制者及时间

心理测量学指标

该量表通过耐受性、逃避其他问题、戒断性、渴

求性和产生消极的后果这5个维度来编制,共27

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le

题,采用Likert 10点量表计分法。内在信度系数

Phone Problem Usage Scale,

Bianchi Phillips

达到0.93,具有较高的信度。这是第一个关于手

MPPUS)

机问题使用的量表,随后有不少研究者采用了这

个量表作为基本的测量工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将Horvath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结合手机的使用场景进行相应的改编,该量表包括20个题目,

手机成瘾量表

Park

主要来自手机使用的6个方面:戒断性、削减使用、耐受性、无意识使用、寻求其他行为和不间断使用,克隆巴赫系数为0.85

该问卷共有20个项目,Likert4点计分,0表示“几乎没有”,1表示“有时”,2表示“经常”,3表示“总是”。总分为0~60范围,得分越高,表

手机依赖量表

Toda

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大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即

为手机依赖程度较高。该问卷被学者较广泛地应用,表现出良好的信度

该问卷包含了30个项目来测量手机的问题性使用

的4个方面,即禁止性使用、危险性使用、财政

手机的问题性使用问卷

Billieux Linden

问题和成瘾症状。PMPUQ的全部评分用来测量总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等人

体的手机问题性使用。所有的项目采用Likert式评

Use Questionnaire,PMPUQ)

分,分数从1到4,分数越高表明对手机有越高的成瘾性,内部信度为0.89

J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

续表

工具名称

编制者及时间

心理测量学指标

Rush编制的量表共包含44个项目8个维度。之后

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问卷

Al-Barashdi改编了手机成瘾量表和已有智能手机

Rush Al-Barashdi

智能手机成瘾问卷

量表编制了包含17个项目共5个维度的。这些量

表目前的信效度还在进一步的验证之中

该量表包含日常生活干扰、积极期待、戒断症状、网络关系、过度使用和耐受性6个因子,共33个

智能手机成瘾量表

韩国研究者Kwon

题目。李丽修订了该量表,并将该量表应用到我

国大学生群体中

智能手机成瘾倾向性量表

包括15个项目,其4个维度分别为:适应功能障

Smartphone Addiction Prone-

韩国学者Kim等人

碍、虚拟生活倾向、戒断性和耐受性

ness Scale,SAPS)

借鉴网络成瘾、手机成瘾量表和电视成瘾量表编

智能手机成瘾量表

Bian和Leung

制出包含19个项目5个维度

2.国内手机依赖测量工具

香港学者梁永炽编制了手机依赖指数量表9],该量表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4个维度,共17个题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分别代表1至5,经多次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黄海等验证了该量表在大学生群体的作用30。

徐华和吴玄娜等人从行为(心理)耐受性、行为(心理)戒断、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等4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共13题,使用5点量表让被试对条目进行自评,从不符合到符合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和5分,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0。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等制定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共12个题目,分别包括“是、否”两种选择,选“是”计1分,“否”计0分,总得分大于6分者则判定有手机依赖倾向,该量表多应用于手机依赖行为与睡眠障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