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江凌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

【作 者】江凌著
【页 数】 263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2018.11
【ISBN号】978-7-5068-7108-2
【分 类】移动电话机-传播媒介-影响-青少年-研究-中国-亚文化
【参考文献】 江凌著.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8.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内容提要: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一书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经行了详细的解读,采用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式,结合审读访谈、文本分析、个案研究等,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进行了解析。本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少年手机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和手机平台下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内容试读

绪言

理解青少年手机亚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全球化,青少年手机亚文化正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力量,而且有日益强大的趋势。但在主流文化面前,青少年手机亚文化正经历着威胁与考验。主流文化正以权威主导角色对其进行改造收编,正在将青少年格式化为主流社会需要的式样。面对主流文化这样的召唤,青少年不愿落入俗套,不想被社会格式化,不想进入成人社会的既定轨道,在焦虑困惑的情绪中,强烈的身份认同危机感迫使他们去寻求一些抵制或摆脱成人社会的途径:如用“微信社交”“游戏沉沦”“脸萌创意”“一秒钟变猫人的无厘头”等文化现象构筑属于他们的青少年亚文化景观。

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随着移动4G智

能手机的转型升级,手机作为互联网延伸终端应用的势头越发迅猛。伴随着电脑、网络、手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微信等即时通信方式和人际交往互动方式的便利,使得青少年话语权表达,在时间上日趋随意,在欲望上日趋强烈,在意识上越发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身份认同意识的膨胀。即去他人崇拜为自我崇拜,去主流文化束缚为我行我素的特点。其中“炫”“晒”就是该文化追求时尚和追求个性的显著利器。他们在手机平台上,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通过互动传播生发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态。

在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对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进行了总体的分析,认为青少年手机亚文化是青少年以手机终端为载体,在手机平台上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以语言沟通、社交、游戏搜索、音视频欣赏等作为行为;以微博、微信、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手

机APP应用等文化产品进行交流互动;以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通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

过手机本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创而形成的一种亚文化系统和一种特殊的文化样态。这种文化样态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大众狂欢的、“新风格化”的新文化形式。

亚文化(subculture,也译作次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具有“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三个特征。西方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糅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通俗文化研究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主要有大众文化的批判立场以及平民主义(民粹主义)的立场。前者继承的是自阿多诺、利维斯、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等以来的批判理论传统,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彻底批判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中的被动、盲从和趣味低下,凸显其对社会结构和教育的危害和压力。后者受到英国文化主义理论、文化霸权理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等诸多理论话语的启示和滋养,突出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中作为消费者在意义生成方面的主动权和多元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文化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所有年轻人的活动、探索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延续与中止,发现这些活动对青少年所具有的含义”。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习借鉴中国青少年亚文化研究与西方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和方法,对中国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研究具有传承和指导意义。在智能手机用户的亚文化交流活动中,文化的浸润使人由“生物的个体”成为文明世界中的“人”。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搭建了高速信息通道,使得互动传播、话语自主这两大驱动元素融合发力,构建了青少年手机亚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生产方式。

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新生力量。青少年阶段,是生命历程上一个特殊时间分段,这个时间段在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人称它为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有人认为它是生命的“转折期”,由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加速发展期,所以又称作人生发展的“加速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角色定位、身份认同和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是责任也是担当。青少年手机亚文化作为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作为异军突起的文化新景观,折射出了当今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种种变革与趋势。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研究切中了新媒体时代研究社会文化的命脉,从某种意义上透

2

绪言

视出了整个时代的问题。本书力求厘清我国当今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发展脉络,总结并正确认识当今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发展模式和意义。对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青少年亚文化出现的种种问题上进行了系统的评析。

在研究设计上,笔者试图从传播学、社会学等不同的文化侧面,采取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借鉴最新最前沿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当下传媒新实践、青少年手机亚文化新现象,审视由手机所引发的青少年亚文化潮流、症候和发展趋向。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芝加哥学派越轨社会学(Te

Sociology of Deviance)的路径,通过“民族志”(Ethnography,也译为“人种志”或“文化研究”)和“参与考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方法来研究亚文化。文章通过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分析(Textual

Analysis)、问卷调查、田野(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文本分析等实证研究,加上微观的个案分析,对青少年手机使用行为与习惯,手机与个性化色彩,使用话语,使用心理,手机对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现象描述的求证。在案例及文本研究方面,选取了最新潮和经典的受青少年青睐的手机文化产品。从青少年亚文化消费主义、泛娱乐化、传媒经济、媒介技术等多重理论维度,以丰富鲜活的青少年手机使用个案、青少年手机亚文化产品与文本为例,力求呈现出

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青少年手机亚文化立体研究态势。

一、研究背景、对象、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一个复

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①文化使人由“生物的个体”成为文明世界中的“人”,传播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代文化,都会作为一个整体传给新的一代,从而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把这一过程叫作

①汪琪:《文化与传播》,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15页。

3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

社会化。显然,社会化是文化接受的过程。传媒文化以其传播载体的现代化而成为当今社会具有高度渗透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形态。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曾经在美国有这样的一个调查,四至六岁的孩子被问及是更喜欢爸爸还是电视时,54%的孩子回答是电视,由此引发了关于“要爸爸还是要电视”的段子。无独有偶,前些日子,在武汉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作为一家之主的爷爷过生日,宴席上90后的孙子孙女们全部低头玩手机,结果是爷爷大怒,拍桌子走人。因此引发了“要爷爷还是要手机”这样一个热议话题。可见手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顺风耳”和“千里眼”,手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现代化科技时代明显的标志就是结束了“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状况,即便是在边远的乡村或山寨也是如此,且更为突出。时空瞬间转换,大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进而便是信息化的快节奏,一切都在飞快地忙碌转动。伴随着行色匆匆的快节奏,席卷全社会的传播媒介一手机,恐怕是最忙碌的了。手机就像是机器人一样日夜不停地为主人工作,除非主人关机需要睡觉或者进入梦乡。但当人们从甜美的睡梦里醒来时,仍要习惯性地开机看看有谁打过电话,来过短信。这时,它就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主人,谁什么时候打过电话,谁什么时候发过短信或留言。看来,手机真是一刻也不休息地忙碌着。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世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伴侣。手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顺风耳”和“千里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因此,“有事,打我手机”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提示性话语,“人机分离”或“糟了,忘了带手机了”成为使用频率最多的歉意性话语。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说:“手机成为人们的新器官。”

理解手机,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

据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

绪言

53.2%。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5.1%,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下降。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①

随着4G商用,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不断完善,这一方面为互联网

企业开创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手机成为互联网延伸终端的趋势越发明显。互联网环境变化导致了用户需求的改变一用户已不会将时间停留在某一项手机应用上,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能够同时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多种业务: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网络购物和团购保持较高增长率;手机端电子商务类应用使用率整体大幅上涨。网民在手机电子商务类、休闲娱乐类、信息获取类、交流沟通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了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年底增加755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提升5个百分点,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攀升。②

万人

95.1%

75000

81.0%85.8%90.1%69531100%

46198】

60000

66.2%69.39%74.5%55678

80%

60.8%

50006

45000

41997

60%

39.5%

35558

30274

30000

40%

24.0%

23344

15000

11760

20%

5040

0

0%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

—手机网民规模“一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

来源:C小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直

2016.12

图1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

5

我国青少年手机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

据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85.3%,远高于2015年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1028万,增长率为3.7%,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为41.7%,较去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一24岁占比最高,为48.1%,较去年降低1.5个百分点。6一11岁青少年占比从去年的

7.5%提升至11.5%,增加了4个百分点。①

手机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上网终端,截至2015年12月,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种上网设备的比例为90%、69%和

39.5%。手机是青少年上网使用最多的设备且热度持续上升,相比2014年,2015年使用手机的比例增加了2.4个百分点,在三种上网设备中使用比例增加最多。截至2015年12月,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59亿,较去年(2014年)同期增长了6.5个百分点,增长率自2013年年底持续下降,青少年手机上网比例为90%,与同期整体网民水平基本一致。

亿人

3.00

90.0%

100%

86.3%

87.6%

80.3%

80.0%

83.5%

2,59

2.21

223

80%

1.96

2.00

1.85

1.70

60%

40%

1.00

20.6%

20%

2.8%

.89%45.9%

+656

0.00

0%

2010年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一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一占青少年整体网民比例一一增长率

来源:C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5.12

图2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及手机上网比例

我国网民以10一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10一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一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3%,在整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6年8月。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