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公司》(日)岩井克人著;张永亮,陶小军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未来的公司》

【作 者】(日)岩井克人著;张永亮,陶小军译
【页 数】 286
【出版社】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2018.07
【ISBN号】978-7-5207-0000-9
【价 格】48.00
【分 类】公司-企业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日)岩井克人著;张永亮,陶小军译. 未来的公司.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18.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未来的公司》内容提要:

从公司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探讨公司的模式;从法理角度阐述 “公司”的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的社会意义。目前,特色鲜明的日式公司、美式公司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未来资本力量减弱、人力优势凸显,哪种公司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作者岩井克人预言的万众创业时代,并未在日本开启,而是率先在中国登陆。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人工智能、新零售等一批批浪潮下诞生的大中小公司,必须冲破窠臼,找到创新型的公司模式。

《未来的公司》内容试读

推荐序一未来的企业

这些年自已在日本投资了一些企业,在日本产业界、金融界都有些交流,所以,对于日本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些感触。东方出版社让我给这本书作序的时候,我也就忐忑不安地接受了。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斗胆提一些看法,算是作序吧。写的不好,多海涵。

这本书的核心是想通过比较日美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构想未来的企业可能的样子,是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现了极为高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非常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跟西方的企业的模式、理念、管理文化等各方面都仅仅属于组织形式接近,实质理念并不相同,都是另类的存在,但是依然不影响这些企业成长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公司。针对日本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学习,伴随着日本在全球影响力不断增长而备受推崇。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而美国企业则不断继续高歌猛进、迅猛发展,日本的企业制度管理渐渐失去光彩,美国企业模式在最近十几年成为国际模板。日式经营管理模式除了在中国还有一些热潮外,在全球

1

都在趋向衰败。这本书其实是一些反思,很多有意思的论断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对日本企业的理解我更喜欢结合时代背景来考虑,我从来认为优秀的人、伟大的企业很大程度是时代的产物,脱离时代单纯研究企业的价值并不大。日本现在普遍的企业治理结构都是从原先家族制的财阀模式转变而来,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占领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美国人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倾向更多来自于经济上控制资源的财阀的欲望的无限膨胀,所以强制性地废除了以家族为核心的财阀控制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完全消灭了个人大股东,换成法人股东。日本法律对法人股东约束很少,所以基本上企业都是法人股东。法人是什么?这本书也做了论述,法人不是个人,法人只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它无法确权到具体的个人身上。谁是法人,法人是谁?责任和权利的界定模糊,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的收益权很难被重视,而且日本的企业法人为主要股东的情况,使得各个企业之间相互持股成为普遍性现象。企业相互持股,出现的结果,就是大家为各自企业的利益形成相互默契的态度,谁也不干涉自己持股企业的经营层的决策行为,最终成就了日本现在的企业价值理念一更多是以经营者和从业者利益为核心的企业治理结构,明显有别于美国的股东主权论的企业治理结构,日本大多公司的股东其实是无法行使股东权力的。经营者脱离了股权所有者的监督与控制。

与此相对的美国,则是一个典型的股东主权论的国家。在

2

美国,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控制经营者,如果企业经营效率不高,董事会无法发挥监督者的作用,可通过法律解决这个问题,换成股东喜欢的经营者。美国的所有法律体系都围绕这个核心来设定,美国的这种商业体系,更倾向于用市场自己去解决问题,法律予以保障。所以,从名义上来看,日本和美国同样是股东主权论的国家,但是现实和法律相距甚远,双方是明显走了不同的道路。孰优孰劣?从结果来看,日本的模式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超越了美国的,这也是业内如此之多的人推崇日本模式的关键所在。但是随着日本陷入迷茫,日本的企业也集体陷入了迷茫,作者写本书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写进日本企业的危机变得更大了,最近几年,日本大型企业几乎都曝出了造假新闻,而且是耸人听闻的造假,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多年,神钢、日产、三菱、东丽都卷入其中。这些其实一直存在,但是因为日本的治理结构是封闭式的,几乎不对外披露,员工流动性又差,而经营者又无人可以干涉,导致的结果就是经营者群体心知肚明的大胆造假长达二十多年。所谓日式企业的危机早就埋下伏笔,一直存在。但是令人困惑的在于,为什么这种模式的企业能引领日本的大规模发展,讨论这个,就显得特别有意思了。

我做了几个简单的分析,未必全面,可以和大家探讨。最核心的观点,我个人一直觉得治理结构是否先进很大程度上应该看,是否以时代和国情为前提,没有好和不好,只有适合和不适

3

合。日本在战后大面积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很难说是因为有了更好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否则就很难解释之后为什么会有失去的

十年这个危机,企业管理模式不但没有变化反而被强化,但是日本经济却迷失了。这说明企业治理结构并不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原因,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跟企业治理结构的关系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也可以从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推导出来。中国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体系混合并存,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乡镇企业,都取得了极大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在发展,经济主体都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现在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除了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外,其他几种类型的企业都不少。不是好的企业制度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会更好地助推企业发展。而企业是否能走得长远,反倒取决于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完善,这个可能是最好的解释。

再反过来看日本的企业治理结构,会发现日本的企业其实是市场化程度很低的,很多人在说中国非市场化,而从日本企业发展角度来看,它们反而更是非市场化特征明显。日本的企业股东因为相互持股的存在,法人对股东收益的在乎程度并不高,所以日本企业的典型特征是收益率极低。这本书里提到日本企业的

I0R率经常性低于5%,而美国的企业如果低于5%,经营管理层

立马会被换掉。美国的股东非常现实,不能给我赚钱,就给我换人,资本逼迫企业赚钱。而日本不是,日本不知道股东是谁,而

4

且赚到钱,也不知道把钱分给谁,经营层往往不追求利润、规模。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很多时候会帮助政府去完成一些政府目标。日本政府干预的色彩长期浓厚,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而企业去实施和执行政府的任务。在政府和企业的这种关系下,日本企业经营的好坏,往往跟政府的长期战略有着很强的关系。一旦战略出现偏差,政府决策失误,很容易让日本企业陷入危机。这本书前几个章节用大量的篇幅来证明,日本失去的十年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另外,在论证日本几十年高速增长的这个逻辑过程中,我有个感觉,日本企业其实是最适合这个时代周期的产物,日本的企业经营模式在工业时代绝对是个非常好的组织结构,大大地助推了日本经济发展。这里的逻辑跟前述内容并不矛盾。任何一个经济体制,理论上在战后的日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日本的企业共同所有理论却可能是最好的那个,它强化了日本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让日本企业强化了这个组织体系理论。这个就是时代和个体共振的结果,悲催的点在于,时代一旦过去,共振消失,企业就失去了机会。这两年在日本做投资的一个体会,属于日本的大时代过去了。

我提出过三段论的说法,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时代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农业时代,以经验为主。所以,我

5

们学习总是对的,因为时代不发展,经验都是有用的,老人说什么,我们听什么就行了。工业时代,你会发现老人说的话已经没用了,因为时代在缓慢发展。这个时候同代人的经验是有用的。进了工厂,人家做得好,就要向人家学习。到了互联网时代,发展迅猛,向同代人学习也没用了,行业经验积累得充分专业,却突然发现这个行业倒闭了。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如果不能快速更新和迭代技能,很容易被抛弃。而且市场越来越往需求的发起端靠近。这个时代,再也不会给你很长的时间,慢慢学习、积累经验。必须先起步、再发展,不断迭代。

日本的问题就在于,它是工业时代思维的王者。日本人总是用非常完善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恨不得一眼看到底,把十年后的事物都想到了。他们力求精益求精,大量的时间用在设计和研发阶段。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个事物做到极致。但是它忽视了时代,快速往前走,压根不需要那么好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很快、很容易被快速飞奔的时代所抛弃。所以,日本就变得很悲催。

我们前些年投过一些机器人。日本的机器人研发应该是最牛

的,于是就选择了日本。搞得我特别痛苦,日本工程师研发得非常非常认真,耗时三年。终于等到要上市时,结果却发现中国的华强北早就上市了,已经出了三代这样类似的机器人应用模块,赚了不少的钱。需求是在实践中发现、跟进和迭代的,还以为在实验室里就能够了解,那是闭门造车。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相对单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