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状态学 2版》李灿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状态学 2版》

【作 者】李灿东主编
【页 数】 316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1.05
【ISBN号】978-7-5132-6916-2
【价 格】98.00
【分 类】中医医学基础
【参考文献】 李灿东主编. 中医状态学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状态学 2版》内容提要:

《中医状态学 2版》内容试读

绪论

中医状态学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生命全过程或特定阶段,整体或局部生命活动的态势、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问。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疾病谱已由单纯性疾病向复杂性疾病演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未来的医学重心必然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这种医学目的的转变对中、西医学的诊疗方式和评价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复杂的人体生命活动需要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现代医学模式经历了由生物医学到生物-心理-社会-道德医学的过程,越来越重视对功能性疾病的研究,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对传统西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变革。而中医在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或称脏腑阴阳气血的运行状态)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个活生生的人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其相对稳定的物质实体或形态结构,二是其

连续变化的生命活动或功能状态。由于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的不同,中西医的研究视角不同,西医更关注实体结构,而中医更关注功能状态。医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因此,中、西医都可以通过对状态的分析来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状态是沟通中医和西医的连接点,这就将形成一种新的健康观和疾病观一也就是说看待健康或者疾病可以从人的整体状态人手。

一、状态与健康状态

状态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也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以状态作为人体认知的逻辑起点,探索状态下的人体结构与功能,是构建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思维」

(一)什么是状态

“状”有“样子”“情况”“叙述”等意思。《说文解字》“状,犬形也”,即指狗的外形,引申为形状,之后演化成“状况”,即情形、情况;“形状”即样子、状貌;“写情状物”“状其事”即叙述、描写。如《玉篇》谓之“形也”,《韵会》称其“形容之也,陈也”等。“态”为形声字,从心,太声。《说文解字》:“态,意态也。”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段玉裁注:“意态者,有是意,

中医状态学(第2版)

因有是状,故曰意態。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也就是说先有客观的“状”,才有主观的“(意)态”。

从医学来看,“状”是求医者(可以是患者也可以是需要保健的健康人)客观存在的形式、情况,“态”就是医者通过观察判断后得出的状的信息。但在《黄帝内经》中“状”“态”多混用,指机体“状态”。如《素问·咳论》云:“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心咳之状…肝咳之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态)也。”《灵枢·通天》云:“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视人五态,乃治之。”因此,从健康认知的角度看,状是机体局部或整体部位、形状和结构的概括,态是特定阶段生命活动的态势、特征和变化规律。

“状态”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和许多重要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只是在系统研究相关学科中才具有基础的地位和普遍的应用。在系统科学中,状态(state)是指系统的那些可以观察和识别的状况、态势、特征等。物理学认为状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由

一组物理量来表征,例如质点的机械运动状态由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来确定。此外,状态亦泛指各种物态,例如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有学者用系统论的概念给状态下了一个新的定义:“状态是对系统在其系统质不变时存在形式的差异的描述,这种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并由状态参量具体描述。”这里的系统质的概念,是联结各个系统概念的枢纽。借助这个概念,使得状态定义包含了实质性定义中系统不变而其存在方式可以有差别的思想,并且把状态参量放到描述这种差别的地位,避免以它为基础来确定状态的操作性定义方法。有了这个定义,就可以进一步把状态空间理解为系统在其质不变时所有可能状态的集合。也就是状态空间的存在是与环境无关的,环境只是使其中的一个状态从可能变为现实。

钱学森教授首先将系统论理论引人生命科学,他认为: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人体这个巨系统怎样来形容它的特征?有一个标志,就是人的整体功能状态。在系统学中明确了功能状态是亚稳态,因此,健康态也是“亚稳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或转换,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就进入疾病功能态,疾病功能态有多种,中医所辨的各种“证”,就是一些不同的疾病功能态。对人体这个巨系统,非常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功能状态,包括

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人体功能态。用人的整体功能态来描述人体这个巨系统的各种功能特征,这已不是一个科学设想,而是一个已有科学证明的事实,也就是人体科学的核心的思想是: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的特征是人体的功能状态,包括一些特殊的人体功能状态。

而将系统论引入医学研究尤其是中医学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医“证”的概念是建立在整体功能状态系统上,在最高层次上反映机体内在功能反应状态,它包容超越了整体层次下各关系层次的功能变化,是内外环境变量致机体正邪相争时其功能信息在外在整体边界系统上的显示,是机体积极的主体性功能的健康愈病反应。通过对外在信息的观察分析,判断体内以五脏为中心的各关系层次的健康愈病机制。因此,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思

3

想是在证的基础上对主体性健康愈病反应的整体调节,是发现、依靠机体主体性健康愈病能力,以达到恢复整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目的。

(二)什么是健康状态

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延续稳定的生命状态。在历代中医医家著作中虽然有对“状态”的描述,但是却没有应用“状态”这个名词来命名生命状态。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的融合,状态理论被引入中医学。状态理论是从人体这一复杂的物质乃至精神系统随时间变化所处状况的角度,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应用状态理论可以更为完整地把握生命个体

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在一定时间内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适应外界环境能力的综合状态,体现的是健康的状况和态势。中医对于健康状态的认识,是一个基于“阴阳”的整体综合评价。“阴平阳秘”中的“平衡”更接近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不断变动、相涵相合的,阴阳相对的量也是不断变动的:就在这不断变动之中,呈现出“阴阳”的共生共涵、互依相合,因而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据此,所提出的健康新定义是指人的不同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与其所处环境的身心和谐状态,以及其表现的对自然及社会环境良好的自适应调节能力。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中医健康状态进行了探讨,对于健康状态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学者提出健康状态是指正常人所处的普遍一致(相对)的健康水平,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健康状态”,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健康。又如:张河等认为形神健全和谐是人体健康的标准。王泓午等提出中医健康状态定义:健康是一种状态,包含“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健康与所处环境和谐统一;“形神合一”是指生理健康和精神心理健康统一。“形神合一”中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所谓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胡广芹等依据《黄帝内经》提出“通”“荣”“平”健康理论,将中医健康状态的内涵概括为机体处于“通”“荣”“平”的状态,并总结出中医具体的健康指标为有神、有色、有形、有态、有声、无味、有胃气、气通、水谷通、血通、阴阳平,以及对外界适应性好等。中医人体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多维的、可识别的,中医学对健康状态的认识源于“整体观”和“动态平衡观”。苏慧森等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消长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范小华等指出“阴平阳秘”体现了人体的总体健康状况,既包括人体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统一、形与神俱,又有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等内容。赵利等认为,根据中医整体观,“阴平阳秘”可表现在“形神统一”“人与自然统一”和“人与社会统一”三方面。陈金泉等提出的中医健康定义是指阴阳平衡、气血脏腑和调、形神统一,人与自然、社会统一的平衡状态。吴大嵘等提出基于整体观的中医学健康概念:健康是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常的前提下,保持机体内部功能活动的稳态、协调和有序,且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生命活动状态。其并将中医的健康观总结为3种:“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亢害承制”的整体稳态健

中医状态学(第2版)

康观和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相适应的“天人合一”健康观。姜良铎对中医健康定义:根据中医学理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以上学说从各方面为中医的健康下了定义,但依然停留在相对于病的认识上,不能完整地诠释生命的整个过程,没有从生命过程(健康)的动态变化以及时间、空间的延续性特点上进行阐述。

第二阶段,李灿东等研究者指出状态是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并对中医健康状态进行定义: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的功能状态。健康状态是对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生命特征的概括,人在生命过程中的健康状态虽然是变化的,但它可以通过客观的外在表征反映内在的状态。他将中医的健康状态分为正常生理下的“无证”未病状态,生理病理下的“前证”欲病状态以及病理下的“已证”的已病状态(还包括痊愈之后的“无证”病后状态)。其中,未病状态也可以称为正常健康状态,而欲病态和已病态属于不正常的健康状态。健康的三个状态涵盖了全部的生命活动,而且体现了一个动态、延续变化特点,一个人可以处在具有某些体质特点的未病状态(或叫生理状态,如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阴阳和平之人概念),也可以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由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发展,在没有出现病之前表现为欲病态(病理轻阶段如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等,或出现某种病理变化如阳虚、阴虚),最后出现病的表现即为已病态(病理重阶段如水肿病、黄疸病、阳虚证、阴虚证等)。贯穿这三个状态的重要概念就是“证”,这里的“证”就是病理状态

健康三状态学说以证为基础,以中医的病为研究对象,为状态辨识法奠定基础,也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疾病提供切人点,是当前研究生命健康状态的重要理论工具。

(三)现代医学对状态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于状态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应用状态解释人体的是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其提出“气质体液说”,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机体的状况取决于四种体液的平衡配合,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产生不同的体质。四种体液平衡则身体健康,失调,则多病。古罗马盖伦认为疾病的原因在于体液的败坏(主要是血液的败坏),体液之所以发生改变,是由于神灵的作用,而健康是神灵没有败坏体液时的人体状态。可见古代西医对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划分是动态而宏观的

进入19世纪中叶,细胞病理学发展,认为疾病的本质在于特定细胞的损伤。疾病是由于致病刺激物直接作用于细胞的结果,因而任何疾病都具有严格的定位,一切疾病都是局部的。这一时期强调从局部形态变化来进行健康和疾病的分界,将疾病与健康确立在人体局部的形态结构上。

19世纪后半期,医学进入细菌学时代。巴斯德证实了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揭示了感染性疾病的单一性病因。他的发现被赋予普遍的意义,形成单一病因观念,并成为当时健康与疾病概念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遗传物质的发现和深

5

入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6年提出,人体健康除应在解剖生理上无病态表现以

外,还必须在精神、心理上是健康的,并能够圆满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从而开创了

人类社会健康与疾病的新认识,至此,现代医学明确提出了状态的概念。WH○健康新的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即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虚弱。其中英文state就是状态的意思,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gel.GL)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这些概念和医学模式的提出,几十年来人们的健康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疾病的概念还基本上停留在近代医学特殊病因和局部结构变化的定义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人,状态的研究深入现代医学科学领域,建立了整体模型并对人体功能状态进行描述,明确提出状态医学,并把其作为连接中医和西医的桥梁。

基于中西医理论的状态医学,打开了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进入现代医学体系的大门,使得现代西医能从体质医学和状态医学的角度与中医连接,使得现代医学有可能通过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整理,最终使得状态医学以中医学的整体医学理论体系作为主体,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中西医学的融合。

二、中医状态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状态学是以状态作为健康认知的起点,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的功能状态。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与当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完全吻合。但它立足于生命个体的状态研究,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不同个体的健康状态都存在着差异性,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需要站在整体观念的高度,才能正确地把握状态的内涵。中医状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中医状态学的理论基础

1.中医学理论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等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和说理工具,也是中医状态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描述的“阴阳五态人”“五行人”“阴阳二十五人”等都是古代医家对生命个体健康状态的认识。脏腑是人体的核心,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中医经络学说是对藏象学说的补充,而气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本源。由于个体人是中医状态学的研究对象,因此,除

6

中医状态学(第2版)

了藏象、经络、气血等学说之外,整个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都是中医状态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2.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其主张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系统,和中医理论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现代的医学家和生物学家开始在整体观念上探究生命状态。因此,当包括人类基因工程在内的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出现了瓶颈,回过头来发现人体生命状态不能单纯地用分割的方法、用非常微小的东西来研究,而是应该更多地站在这个巨系统之上进行研究。而中医在认识论上,立足于整体状态及其规律的把握,避免了对生命活动和现象进行“纯解剖”的认识,与系统科学不谋而合。钱学森教授指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科学的理论是中医状态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系统生物学理论系统生物学主要研究实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生化代谢途径的动态分析、各种信号传导途径的相互作用、基因调控网络以及疾病机制等。其研究任务一是对系统状态和结构进行描述,即致力于对系统的分析与模式识别,包括对系统的元素与系统所处环境的定义,以及对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二是对系统的演化进行动态分析,包括对系统的稳态特征、分岔行为、相图等的分析,它对系统演化机制的分析更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需要分析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如何形成系统整体的表现、功能,而且对系统整体的每一行为都要找出其与微观层次的联系。因此,在整体的条件下,系统生物学为中医状态学微观参数采集和从微观的角度把握整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4.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医学,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以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现代医学脱胎于古代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历了由生物-医学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环境-道德的过程。而近几十年状态医学的提出和兴起,标志着现代医学开始真正重视对功能性疾病的研究,以及对传统西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变革,为中医状态学有关生理病理状态,特别是所涉及的组织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学基础。

(二)中医状态学的基本理论

1.状态的概念状态是人生命过程中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变化的刺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而形成的生命态。换言之,状态是特定阶段人体生命活动的特征和变化的态势。状态是客观的,对于状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是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空间与时间的统一。

2.状态的分类按照健康水平的不同,人体状态分为三种: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其中未病状态属于正常状态,欲病、已病状态属于异常状态。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体状态分为四类: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和病后态。

健康(未病)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状态,是人体内部各生理系统之间的功能活动处于稳定协调的最佳状态,即中医学提出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出现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