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学中医》张永兴,何临香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明明白白学中医》

【作 者】张永兴,何临香编著
【页 数】 247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5214-1774-6
【价 格】38.00
【分 类】中国医药学- -中医治疗法-中医诊断学
【参考文献】 张永兴,何临香编著. 明明白白学中医.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明明白白学中医》内容提要:

本书对中医、中药、中成药和针灸的基本知识,作了系统而普及性的介绍;对适宜应用中药及针灸治疗的90多种(类)优势病种,进行了客观而通俗的阐述;对每个优势病种的治疗经验和优势,作了简明而点睛的揭示;对中医药针灸的特色及优势,进行了全面而精辟的探索;对中西医药理论及治病的差异,作了必要而简要的说明。本书通过巧妙的章节编排,将中医基本知识和临床适宜治疗的疾病有机地融为一体。书中的中医药及针灸知识广博而适中,普及而兼有提升,内容精练而实用,观点独特而新颖,语言易懂而趣味。本书对学习中医者有辅助作用,对中医工作者有启迪作用,对就医病患者有指南作用,特别适合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初中级中医工作者以及中医就医者阅读。

《明明白白学中医》内容试读

中医是怎样给人看病的?这是看中医的患者经常遇到或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医给人看病,是一个复杂的医学系统,涉及中医的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在上篇里,本书将就中医是怎样认识疾病的、中医是怎样诊断疾病的、中

中医是怎样给人

医治病基本原则是什么、中医是怎样用中药治病的、中医是怎样用中成药治病的、中医是怎样用针灸治病的,以及中医是怎样预防疾病的等七个方面予以全面介绍,相信大家阅读之后,一定会对中医有所领悟,初步明白中医。

看病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医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是科学的,但又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不能对号入座,也不可枉然判断谁是谁非,因为两者医学理论体系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章

中医是怎样认识疾病的

认识疾病,就是用中医的理论阐述人体患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出现了什么样的病理状态和变化。

疾病是生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或退化的现象。人体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医是在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中认识疾病的,并且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形成了一套独特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阐明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一、“六淫七情”致病

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病因。病因是一种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的特定因素,其常能导致机体功能障碍、代谢失调以及形态损害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病因包括六淫、七情、正气不足、痰饮、瘀血、饮食、劳倦、外伤等。其中六淫和七情是中医致病的主要因素,而正气不足在中医致病因素中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六淫”,也称“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因的统称。是指来源于自然界的异常气候变化,即非时之气,或称邪气,是引起疾病最为常见的外感致病因素。外感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的不同病邪。

“七情”,是喜、怒、思、悲、恐、惊七种内伤病因的统称。是指由于机体遭受外界强烈刺激而出现精神体态的异常变化,是引起疾病最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素,故也称“内伤七情”。《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临床有“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

2

第一章中医是怎样认识疾病的

伤肾”的不同致病情况。

正气不足,是指人体的功能衰退,抗病能力降低而能引发疾病的一种内在致病因素。正气不足既是一种病理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常能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由于其属于内源性病因,在疾病的形成中往往具有某种主导或决定性作用,其引发的疾病有时是不可逆转的。

从上述致病因素可以看出,中医对疾病病因的认识,不是单纯依靠仪器化验检查的数据,而是主要从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不相适应,以及机体本身正气失调两个方面来认识的,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或体征进行询查,然后对证候表现加以综合分析来认识和论断的,即所谓的审症求因,或辨证求因。另外,不难看到,中医特别注重人体正气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

二、阴阳失衡发病

所谓病理变化,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局部或全身异常变化的机制及所处的状态。

中医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体内阴阳失衡、身体整体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和机体正气不足等五种,其中阴阳失衡是最根本的病理变化。

1.体内阴阳失衡

体内阴阳失衡,是指人体内的阴阳之间出现偏盛偏衰而失去动态平衡的一

种病理状态和变化。

阴阳学说是中医认识人体的一种方法论,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不管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还是疾病的发生和变化,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说明。

阴阳是认识疾病与否的两个纲领。阴阳之失衡,是机体疾病发生及变化的基本原理,也是疾病最为根本的病理状态。尽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复杂,病变状态多样,归根结底就是阴阳偏盛偏衰,都可以用阴阳失衡加以概括。

基于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处于阴阳动态协调与平衡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表现为无病。如果由于某种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动态出

3

明明白白学中医:看中医如何诊病

现对立而失去平衡或不相协调,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就会发生疾病。比如,阴虚阳亢出现的眩晕,即表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阴、肝阳失去平衡。

中医阴阳失衡之病理变化,往往给人一种抽象的概念,但是它揭示了患者疾病病理变化的本质,并对疾病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俗话说得好,不辨阴阳,开口动手便错。

2.身体整体失调

身体整体失调,是指患者机体的整体系统发生异常并失于协调而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和变化。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观念统领中医全局,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中医认识疾病,不能脱离整体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也是认识疾病的基本思路。医生脱离整体观念,将无法认识疾病。

基于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个脏器各司其职,并协调配合,保证了机体的正常运转。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出现局部病变,就会导致人体整体发生变异而失去协调运转,同样的,身体整体失调,也必然会反映在身体的某一部位而发病。比如,肝经有热,就会影响到眼睛出现红肿热痛。医生正是根据整体观念,即通过这些内外有联系的变化,体内传导到体外或局部的生物信息来判断人体疾病的发生以及是哪一个脏腑患病的。简言之,当机体整体处于一种相互不协调的病理状态时,疾病即由此而生。

身体整体失调之病理变化,是基于整体观念对疾病的认识,尽管目前还不能明确地揭示人体内部的具体病变机制,但它在阐明人体疾病整体特征,把握疾病总体状态,以及机体相互关联等方面,无疑是合理正确的,并已经得到临床充分的证明及普遍的应用。

3.脏腑功能紊乱

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常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和变化。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脏腑是一个功能概念。虽然五脏有其组织结构基

4

第一章中医是怎样认识疾病的

础,但五脏并不是以独立的形体结构为单元存在的,而是以功能活动为单元存在的,于是心、肝、脾、肺、肾及其与所属相关器官就构成了中医实质上的人体五大功能系统。

此外,脏腑功能是人体的基础功能,并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人体其他所有的组织器官功能的运转,都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相互协调,从而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人体某一脏腑功能受损,其正常生理运转功能就会发生异常,并会影响其他脏腑及其相应有关器官出现病理变化,与此同时,机体就会在相应脏腑及其相关器官部位发出若干症状或体征信号。当某一症状或体征信号出现时,说明脏腑功能已经发生紊乱,表明人体已经生病。比如,脾虚腹泻,即表明脾脏受损,其运化水湿的功能紊乱失常。由此看来,疾病其实就是人体脏腑功能紊乱在机体某些方面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和一种信号。临床上,医生就是从这些脏腑紊乱及其病理反应出来的信息中发现疾病、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的。

脏腑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往往给人一种和人体解剖相脱离的感觉,其实这正是中医认识疾病不同于西医的地方。中医重点强调的是脏腑系统的功能属性,并通过脏腑的功能变异来认识某一脏腑或脏腑系统是否发生病变,这种认识疾病的思路早已得到中医临床的反复验证和广泛应用。

4.气血运行失常

气血运行失常,是指患者体内气血津液亏损不足或运行受阻不畅的一种病理状态和变化。

气血,包括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障脏腑、经络以及各个器官功能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要想不生病,气血津液不能亏。要想少生病,气血津液运行要通畅。

中医学理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气血津液在人体内环流不息,并不断地给人体五脏六腑以及器官组织输送营养物质,提供动能,润养肌肤,以保障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同时,脏腑的正常运转又有助于气血津液的生成和正常运行,这时候人体平安无事。一旦由于某种因素,使气血津液损耗或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脏腑器官得不到营养物质的滋养,脏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体就会出现

5

明明白白学中医:看中医如何诊病

异常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气滞出现的满闷张痛,即表明气机运行失常。由此看来,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既是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成为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变化。

气血运行失常之病理变化,表明当气血运行失常一旦处于主导地位时,或构成疾病的主要矛盾时,就会成为疾病的一种重要病理变化。这种认识具有鲜明的辩证唯物论观点,表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于其物质性。气血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也表现出其具有追本求源的内涵。

5.机体正气不足

机体正气不足,是指人体功能衰弱,对病邪的抵抗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康复能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学理论认为,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各种精微物质的总称,禀赋于先天,又有赖于后天的滋养补充。正气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防疾病发生,抗御外来病邪,或祛邪外出;二是自身控制调节,维持机体生理平衡或病后自我修复。

中医特别重视和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脏腑功能活动、气血津液运行以及防御病邪侵犯或祛邪外出,皆有赖于正气。正气充实,就能保证脏腑功能协调运作,保障气血津液正常运行,并能做到防御病邪人侵,从而人体就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会很快康复。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人的正气在疾病的产生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气不足常是发病的基础和依据。当正气在疾病的形成过程中一旦无力抵御病邪的侵袭时,就会引发疾病并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人就会生病。比如,气虚感冒,即由于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感病邪而引起的。

中医机体正气不足的病理变化,表明体内正不胜邪时即可发生病变,同时

特别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这种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基于内因的观点,正逐渐被西医学认可,乃至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疾病的病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内乱外患”的结果。疾病的产生和变化,既有整体的动态失调,又有局部的功能紊乱。体内阴阳失衡、身体整体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以及机体正气不足构成了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变化,也是临床所要寻求的病证本质所在。这些病理变化可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