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张庆祥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作 者】张庆祥主编
【丛书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页 数】 163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5723-0223-7
【分 类】中医医学基础
【参考文献】 张庆祥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4.

图书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培养中医思维,为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试读

绪论

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医学的慨念和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方法,研究人体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以“形一神一环境”为医学模式,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而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与人又结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因此,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同时还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中医学在形成过程中,受古代哲学的影响,还融会了古代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农学、兵学等多学科知识,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论理工具,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活动和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其大致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1.形成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急剧变革,百家争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显著变化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1)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人们在维持生存活动中发现食用某些动植物能够治疗疾病,并把这些动植物可当作药物的经验流传下来,之后便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的医疗实践活动。殷商甲骨文中即有耳鸣、下利、疾首、疾耳、疾目等疾病的记载。《五十二病方》提到病名百余种,记载药物247种;《黄帝内经》以解剖方法研究人体,以了解“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灵枢·经水》)等等,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积累了大量的医药学知识。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道家、儒家、法

中医基础理论

家、阴阳家等众多的学术流派。各流派学术思想的碰撞交融,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如道家“道法自然”、儒家“执两取中”等思想,对于中医养生、治则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相关学科发展的交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天文、历法、数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及治炼、酿酒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医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如天文学的宇宙观为天地人相关的整体医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农业生产和植物学的认识,促进了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物候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促进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如精气学说的万物本原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的辩证法与系统论思想,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形成,四时五脏阴阳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和方法学依据。

2.形成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四部中医经典著作的成书问世。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其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等内容,并对天人关系、形神关系,以及阴阳、五行等哲学问题进行了阐释,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2)《难经》作者解释了81个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又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其中以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人体的脏腑结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提出“诊脉独取寸口”及“左肾右命门”理论,进一步阐发了经络学说,补《内经》之不足。

(3)《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著,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伤寒论》共397法,113方;《金匮要略》共25篇,记载病证40余种,262方。《伤寒论》以外感病为主,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纲领,是中医学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并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三分法。由于张仲景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故后世尊称其为“医圣”。

(4)《神农本草经》为汉魏时期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收录药物365种,根据毒性大小及功效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种,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主益气;中品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或有毒,主治病补虚;下品125种,主治病,以应地,多毒。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且系统地论述了药物主治与功效、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医疗技术也不断提高。

1.魏晋隋唐时期(220一960年)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充实完善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名医名著。

晋代王叔和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该书全面地论述了脉诊理论与方法、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等,系统论述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24种脉象的形态及主病。

绪论○

晋代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较系统地论述了经络、腧穴、针灸治疗的方法和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共载穴位349个。

隋代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1729条,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等。

唐代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记载七千多首有效方剂,其中《千金要方》30卷,载方5300首,《千金翼方》30卷,载方剂2571首。《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并提出了“大医精诚”的医学道德标准和思想境界,开创了医学伦理学的先河。

2.宋金元时期(960一1360年)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各有建树。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了“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决》,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倡导脏腑辨证与脏腑用药,创制六味地黄丸等名方。

金元时期,由于战乱及文化背景不同,医学争鸣更为突出,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世称之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亦称“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用药多寒凉,故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祛邪,后人称其为“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李果(字明之,号东垣),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用药注重补养脾胃,故后人称其为“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方药,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简表

简介

学术观点

用药特点

学派

代表作

姓名

籍贯

刘完素(守真),号通河北

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

《素问玄机

寒凉泻火

寒凉派

玄处士(1120一1200)河间志过极,皆为热甚

原病式》

祛邪已

张从正(子和),号戴人(1156一河南主邪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

病:汗吐攻邪派

1228)

考城安

《儒门事亲》

下三法

李采(明之),号东垣(1180一河北主虚论:内伤脾胃,百病由补盏脾胃补土派

《脾胃论》

1251)

正定生

朱震亨(彦修),号丹溪翁浙江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

滋阴降火滋阴派《格致余论》

(1281-1358)

义乌足

中医基础理论

3.明清时期(1368一1911年)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政府出资对医学理论和经验进行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类书,同时也在命门学说、温病学说等方面有所创新与发明。

明代命门学说兴起,赵献可提出了“两肾之间为命门说”,张介宾提出了“两肾皆为命门说”。明代李中梓在总结对脏腑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

明末清初温疫横行,促使了温病学说逐渐形成。明代吴又可(字有性)著《温疫论》,提出了“戾气”致病说。清代医家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创新温病理论的湿热病因理论;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为温热病证的辨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药。

清代医家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修正了古人在脏腑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创制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多首活血化瘀方剂。

4.近代现代(1840年后)近代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人,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该时期的中医学成果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如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刊于1936年),共辑录365种医书,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等13类,是集古今中医之大成者;二是中西医在学术上逐渐沟通,形成了以唐宗海(字容川)、朱沛文(字少廉)、恽树珏(字铁樵)、张锡纯(字寿甫)等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如唐容川著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中西医汇通的学术专著。

现代时期(1949年后),国家提倡中西医互相学习,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医基础理论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在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现代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东西方医学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的趋势已经形成,多学科理论相互渗透,应用哲学原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方法研究中医学,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和现代化打下了基础。此外,中医药对外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等全面走向世界,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势必会推动和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从而为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对人体自身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等各个环节。

1,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1)在结构上不可分离包括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等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其独特功能,但都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系统,且以五脏为中心,而心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如下表所示。

绪论○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系统

五脏

六腑

形体

官窍

五华

五液

经脉

肝系统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心系统

小肠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脾系统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大肠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膀胱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形神一体观,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乃神之舍,神为形之主,形健则神旺。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2)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人体是以心为主宰,由脏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整体。各脏腑组织通过阴阳相关、五行生克维持着“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平衡协调关系。

(3)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内脏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如肝气郁结可见胸胁胀痛:外表受邪可以内传于里,如外感寒邪内传于肺,可见恶寒无汗、咳嗽咳痰等症;脏腑病变可以相互传变,如肝气横逆,可以乘脾犯胃,导致腹痛、呕吐等脾胃功能失常的病证。

(4)在诊断上察外知内由于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局部的变化常为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所致,故通过观察人体局部的变化,如望舌象、望面色、切脉象等,即可以察知人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病变。

(5)在治疗上调内治外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故舌尖碎痛,可用清心泻小肠之法治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皆为整体观念在中医治疗学上的具体应用。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生在天地间,以自然之空气、水分、食物为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气候、饮食、居住环境等的变化则会影响人体,出现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生理上,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能影响人的体质及生理功能。如夏季气候炎热,则人体多汗而少尿;冬季气候寒冷,则人体多尿而少汗。白天阳气趋于表,人体以活动为主;夜间阳气入于里,以睡眠为主。西北高原,寒冷而干燥,人体腠理多致密;东南沿海,温热而潮湿,人体腠理多疏松。

病理上,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及地区方域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泻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灵枢·一日分四时》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潮湿,故多发湿痹;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则多发寒痹。

在治疗上,应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则与治法,即因时、因地、因人制

◆中医基础理论

宜(三因制宜)。

(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是具有明显社会属性的高等动物,在其生存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故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文化程度、人际关系等,常常影响着人的健康与疾病。

社会进步,丰衣足食,居住舒适,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而环境污染,饥饱失常,情绪紧张,则形成不利于健康的因素。社会安定,生活规律,机体抵抗力强,故得病较少,易于长寿;若社会动乱,饮食起居失常,抵抗力下降,则易得疾病,寿命减少。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诊疗的主要特点,是在辨病论治基础上的,对疾病进行动态化与个性化的治疗。

1.病、证、症的概念病,即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自我调节功能失常引发的一系列功能、结构异常的病理过程,如感冒、麻疹、肺痈等;或指主要表现的症状或体征,如头痛、泄泻、发热、崩漏等。

证,即证候,是中医学的专用术语,是指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证,即證,是表述病人状态,《说文解字》曰:“告也,从言,登声”。候,《说文解字》日“伺望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日“凡觑伺皆日候,因之以时为候”,故候包含空间与时间两方面的含义。《素问·五运行大论》日:“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如肝胆湿热、风寒感冒、肝胃不和、痰热阻肺等。

症,包括症状与体征。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适,如头痛、眩晕、心烦等;体征是指能够被察知的客观表现,如舌象、脉象、面色等。

疾病与证候皆由症状和体征所构成。疾病是一个病理过程或主要症状,可能包括多个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其表现常常不同,治疗亦不相同,此即同病异治的基础;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类型的病理概括,因此同一个证可能出现在不同疾病中,此即异病同治的基础。

2.辨证与论治的相互关系辨证,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证的思维过程。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的过程。辨证论治,是指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进而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与方法。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辨证论治的特点

(1)病证结合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疾病是一个病理过程或病理表现,证候是疾病过程中的某

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整体反应。辨病能把握疾病的整体变化;辨证则能把握疾病阶段的特殊性,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2)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体现了个体化诊治的重要性。

同病异治,是指相同的疾病,因人、因时、因地或因疾病的阶段不同,疾病的证候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感冒,因外感邪气不同,则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之别,治疗风寒感冒需要疏风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