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肇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作 者】方肇勤主编
【页 数】 577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6
【ISBN号】978-7-5478-4872-2
【分 类】中医医学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方肇勤主编. 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反映我国古典主流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专著。主要呈现了作者团队对《内经》基本概念和理论,如气、营卫、胃气、真气、宗气、精、神、血、津液、阴阳、五行等开展系统研究的成果;以及对《内经》和历代代表性方书医籍中有关五脏及其证治的系统研究成果,书目包括《素问》(战国)《灵枢》(战国)《难经》(汉代)、《诸病源候论》(隋代)、《外台秘要》(唐代)、《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宋代)、《普济方》(明代)、《医宗金鉴》(清代)等,涉及脾、肺、肾、肝、心等五脏理论及相关病因、发病、病机、治则治法、用药,内容全面而丰富。本著刻画了古典主流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内容、特点、发展和演变,既可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参考材料,又可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高级研读和进阶的专著。

《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气血津液阴阳理论

气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频繁出现在两千多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医药文献中。

早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含《素问》和《灵枢经》)中,气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等理论业已成型,贯穿于人体生理、病因、发病、病机、病理、诊断、治则、治法、治疗等所有医学内容中,对历代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在《内经》中,气、营卫、胃气、真气、宗气是气的常见概念,而精、神、血、津液、阴阳、五行等,也是气,即精气、神气、血气、津液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是这些概念的最主要用法。因此,本章一并予以介绍,也建议读者相互参照对比阅读。

《内经》以后,汉唐以降,中药学、中药复方及理论逐渐兴盛,伴随着大量的医疗实践,在不断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与防治,以及探索和发展中药学、中药复方辨证论治及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对《内经》气的理论和概念予以择用、修正、限定,遂使其内涵与外延逐渐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同时,历代又仍有不少学者原汁原味地引用《内经》气的理论和概念,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新旧理论并存、含义游移和交融的复杂现象。

因此,了解《内经》气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准确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读懂历代中医药著作

十分是必要的。

本章所采用的主要材料和方法是:

(1)《内经》的《素问《灵枢经》(以下简称《灵枢》)电子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惠赠,依据原著1,予以校正。

(2)查找并摘录该书中所有出现的“气”,如“气”“胃气”等论述,依据各自所处语境,予以逐一判读、分类。

(3)重点对《内经》的气、营卫、胃气、真气、宗气,以及精、神、血、津液、阴阳、五行等开展研究,并予以呈现。

(4)原文出处标记。为避免行文冗余,及便于读者检索原文,凡《内经》引文之后采用上标方括号

内标注:《素问》缩写为S、《灵枢》缩写为L,后是两书篇数的编号,如“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

时。”[](《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18)(《灵枢·营卫生会第

十八》)

(5)一些概念研究中所采用的特殊方法,则在“方法”中另行介绍。

(6)所引用其他参考文献,采用行业通行方法,数字上标于引用文献书名或文字后,具体信息一并汇总于本章之末。

001

。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内经》气的含义与用法

摘要:《内经》中出现的“气”字,计《素问》1879处,《灵枢》1146处,共3043处(其中《素问》篇名出现11次,《灵枢》篇名出现7次,共计18次)。《内经》中绝大部分的“气”字是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具体又可分为云气或水汽,以及构成世界万物及造就各类现象的细微物质;同理,气也构成了人体和引发生命现象。在《内经》中,用“气”来概括人体所有不同细微物质,如“气、血、津、液、阴、阳”之气,并往往寓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含义。也由此,《内经》中还把“气”用来指代原因、病情、节气、季节、气候、气魄、喘息和气势等;而指代呼吸、太息,以及构成描写呼吸异常的复合词,如上气、少气、短气、气少和气喘等用法也十分常见。

“气”是《内经》的常见概念,也是几千年来中医学理论中使用十分频繁的基本概念。如仔细观察,几千年来在中医文献中出现的“气”及其含义多可追溯到《内经》。然而《内经》文意古奥,许多概念,包括“气”在内,在后世的引用和应用中往往有所取舍、修正,这就给准确理解《内经》和历代中医文献带来困难。因此,对《内经》气的含义和用法开展系统研究,正本清源,是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继承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为此,我们曾开展过相关研究[幻。

一、方法

详见本章的引言。

二、结果

研究发现,《内经》中出现的“气”字,计《素问》1879处,《灵枢》1146处,共3043处(其中《素问》篇名出现11次,《灵枢》篇名出现7次,共计18次)。兹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气指运动的细微物质

在《内经》中,绝大部分的“气”字是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约占所出现“气”字的96.5%。

1,“气”原为氤氩上升的云气、水汽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考证:“气,云气也。”即“气”指漂浮于空中构成云雾、水汽,由水蒸气凝聚而成的小水滴所汇聚而成。这一概念在《内经》中多处采用。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人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两处“溺(尿)与气”的气,即是水蒸气凝聚而成的小水滴、水气;而“气湿不行”,即“汽涩不行”。

《内经》在论述人体之气时援用了这种概念。如《灵枢·脉度》:“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1刀这种溉、濡脏腑、腠理之人体之气与润泽万物的雾气相似。在《内经》中,营气、卫气、胃气、精气等概念多包含有这样的含义,这与后世常指具有推动、固摄、防御等功能之气,并主要采用人参、黄芪等补益的有所不同。

2.“气”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我国古典的自然哲学家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皆产生于气的运动变化。早战国时,一些哲学家便把在自然现象中形气转化的“气”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援用为解释世界本质的概念。如《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推而广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世界上只有气,一切事物均由气构成和引发的。这与同一时期古希腊“原子”的概念和理论十分近似。

002

第一章气血津液阴阳理论

《内经》引用并发展了这种观点。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引人到生命科学领域,《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再引申至人的生命和生理功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十二经脉,三百

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从人体组织器官构成乃至生命和精神活动、视听言行无不赖于气的运动变化。

总之,《内经》所论的气反映了明显的物质性:气为客观存在的细小微粒,其形态小至肉眼不能视及,至多察觉其混沌的云雾状态(如水气)。经它们的运动,产生了千姿百态、变化万端的事物现象。

因此,还引申出,观察事物现象可以感知和判断气及其状态,“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町,即是此意。

3.《内经》中“气”泛指所有不同的细微物质须注意的是,在《内经》中,“气”用来泛指所有不同细微物质,而不是固定专指某类。如:

《素问·针解》:“气实乃热也。”[幻《素问·调经论》:“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这两处所描述的是具有温煦作用的人体之气,后世习惯称之为“阳气”或“阳”。过盛则采用大黄、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寒泻;不足则采用附子、肉桂、淫羊藿、干姜等温补。

《灵枢·小针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此乃推动之气,没有寒热、润燥的属性。患者濒危时采用独参汤救急;若在人体局部阻塞,则施以行气、理气、破气。

《灵枢·营卫生会》岐伯解释食人汗出的机制:“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標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在这所言卫气内可濡润脏腑、腠理,外可形成汗液,系津液之气。不足则治以养阴生津,给予沙参、麦冬、生地之类;异常积聚则采用化湿、利湿、化痰、逐饮等,给予苍术、茯苓、车前子、半夏、甘遂之类。

《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1血也是气。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这里血气与血互用,血气即血。不足应补血,阿胶、熟地、当归、四物之类:瘀阻则应活血破血,采用当归、川芎、桃红之类

总之,《内经》中论述的人体之气既包括具有推动、固摄、防御、温煦等作用的阳气、气,又包括具滋润、濡养作用的阴气—津液之气与血气。

可见,《内经》将气的形态限定于细小微粒,而其质则未加限定。分布于152篇中“气”的含义多有异同,其义游移于不同概念之间、泛指或特指。因此,在阅读《内经》时应根据上下文辨析每一“气”字的具体含义。也因为如此,以及鉴于人体气的复杂性、特殊性,《内经》还普遍采用了对气的不同限定性描述,或专有名词,如营气、卫气、上气、下气、神气、胃气、阴气、阳气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相同定语的气,有时还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s在这,“阴气”指邪气,阴寒之气;“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在这,“阴气”指人体的正气。再如“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此处“正气”即真气、正常人体之气;而“正气者,正风也”]的“正气”却指的是气候术语的风气。

4.物质性的“气”常寓有脉象、性质等义如《灵枢·五色》:“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

外。[L们“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

003

。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直以长,故日弦;反此者病。”[s町这些经文中的气,既指物质的脉气,又寓脉的形态。《素问·五藏别论》: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S山在这,“其气象天”之

气既指五腑之气,又寓“泻而不藏”的活动规律:《素问·腹中论》:“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s《灵枢·营卫生会》:“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1《灵枢·五味论》:“酸人于胃,其气涩以收。”3]这里,气既为组成食品、药物等的细小微粒,又寓它们的性质、特点。

总之,在《内经》中论述的“气”未脱离细小微粒的具体形态,与哲学中物质(客观存在)的概念有所异同。

(二)其他含义

由于“通天下一气耳”,所以《内经》中的“气”字还往往用以指代原因、病情、节气、季节、气候、气魄、喘息和气势等。这些特殊用法可以视为气义的延伸。它们约占字总数的1.5%。

(1)原因(有20处):这种词义以“何气使然”的形式出现。如《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在这,气作原因解,已经不是单一气的所为,而是涉及多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

(2)病变(有2处):如《灵枢·刺节真邪》在论述邪气所致的骨痹、筋栾、痈等16种病变后说:“凡此

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L)“数气”之气指代前文的16种病变。

(3)节气(有9处):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这里的气即节气。一年共24个节气,共与候、岁一样,属历法概念。

(4)季(仅1处):《素问·脉解》:“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

相薄,故恐也。”[S]“秋气”之气作季解更贴切,也便于与“阴气少,阳气入”的气区别,前后概念不在一个

层面。

(5)气候(仅1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四在这,“气乃大温”之气作气候解。同篇另一段经文言“候”而不言气:“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表明这里的“气”、“候”同义

(6)气魄、气概(仅1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有气、轻财、少信、多虑。幻此气作气魄、气概解,用以描写人的气质。

(7)状态、气势(仅1处):《灵枢·逆顺》:“兵法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在这,气作状态、气势。

(8)喘息(仅1处):《素问·玉机真藏论》:“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s1町此“其气动形”之气应作喘息解。

(三)活用作动词、作衬素

1.动词

(1)呼吸(仅2处):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1刃气活用作呼吸。“气胜”指呼吸喘促。

(2)太息(仅1处):《素问·阴阳别论》:“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气活用作太息。此外,气还与其他词构成词组,用以描写呼吸异常。它们是上气(约18处)、少气(约38处)、短气(约6处)、气少(仅1处)和气喘(仅1处)等。活用作动词和这些构成双音词的气约占所出现气字的2%。

2.衬素《内经》中约有10处的气字无义,仅与其他词合成双音节词,使语气流畅、便于上口,作衬素用。如《素问·方盛衰论》:“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在这,“形气”即句首之“形”,“脉气”即句首之“脉”,气无义,为衬素。

004

第一章气血津液阴阳理论

三、讨论

水是在自然条件下可见气态、液态、固态及其相互转换的唯一物质,推测这给古代哲学家以启发,把“气”援用为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天下一气耳。”在《内经》中,不乏水这种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态转化为固态,以及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记载。如前引:“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而水生万物,也是古代哲学的常见命题。

《内经》以降,中医学术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边是历代普遍引用《内经》“气”的概念,原汁原味;一边是以中药复方治法为代表的理论发展,对气、血、阴、阳的含义予以限定,如益气或破气、养阴或利湿温阳或泻火、补血或活血,有对应的处方、中药,一些方书、药典也以此分类。习惯了这样的理论、概念,往往就难以读懂《内经》以及历代医论直接引用《内经》的气的概念。

例如,在《内经》中,如前文所引“气实乃热也”[)的气所指为“阳气”“阳”;“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的气所指为“气”,不必具寒温、润燥的特性;“卫气走之…漏泄”8汗出的气所指为“津液之气”“津液”,具有“阴”的属性;而“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的气所指为“血”。如果见到血虚患者,不再会诊断为气虚,自然也不会采用益气治法,而是采用补血方药。

再如后世舌苔理论言“胃气蒸腾形成舌苔”的“胃气”就包含了津液的概念,直接引用了《内经》宽泛气的概念,犹如湿气令岩石上形成青苔。因此,伤津脱液会出现舌苔剥落,甚至镜面舌等现象。一旦确认为阴虚、伤津导致舌苔剥落,该养阴生津呢,还是益气呢?

因此,一旦全面了解和掌握《内经》气的含义和用法,这些就不难理解了。

(方肇勤)

第二节《内经》营卫的含义与用法

摘要:《内经》中营(荣)出现180次、卫141次,是一组比较重要的概念及理论。营卫之气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相对而言,其中清者、精者为营,浊者、悍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周行于全身脏腑内外;营气化而为血,以荣脏腑内外;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营卫运行与分布受肺朝百脉、自然界等多因素的影响。观察人的外貌、肥瘦、骨肉,以及参考气候和月的盈亏,可以对营卫盛衰做出判断。在发病方面,营卫运行异常是常见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其异常涉及多种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和外科疾病。营卫异常的治疗原则是采用刺法疏通和平复异常分布的营卫之气。此外《内经》营(荣)、卫还有一些特殊用法。

营卫是《内经》中一组比较重要的概念,涉及生理、病理、发病、常见病的病机、诊断、防治等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其文义古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仍有一些学者在对《内经》营卫理论开展探索与整理,或从古代汉语词义予以解释[幻,或联系临床实际予以阐述[5,],或对《内经》有关论述予以整理分类,并尝试与一些相关概念予以对比鉴别)等等,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如何完整收集《内经》所有营卫论述,予以系统整理与分析,仍是一项有待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

一、方法

(1)查找并摘录该书中所有涉及“营”“卫”的论述,依据各自所处的语境,予以逐一判读、分类。

(2)在《素问》中,多以“荣”替代“营”,因此一并检索《素问》《灵枢》“荣”的出现频率和含义。

005

刀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3)其余方法详见本章的引言。

二、结果

《素问》“营”出现14次,“荣”出现75次,合计89次;“卫”出现55次;其中“营卫”出现0次,“荣卫”出现20次,篇名中未见。《灵枢》“营”出现71次,“荣”出现20次,合计91次:“卫”出现86次:其中“营卫”出现25次,“荣卫”出现0次,有6个篇名含有营卫:《五十营》《营气》《营卫生会》《卫气》《卫气失常》《卫气行》。表明《灵枢》中更善于使用营和卫的概念。(一)营卫的定义与功能、运行

1.营卫的定义和生成营卫,即营卫之气,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其中,清者、精气为营,浊者、悍气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周行于全身脏腑内外。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

“五谷入于胃…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標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四“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標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

于肓膜,散于胸腹。”S]“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槽粕,转味

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18这指的是卫气出于上焦。

“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18]

2.营卫的功能营气化而为血,以荣脏腑内外四末;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四“(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命日营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1]“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1)“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

密矣。”[L47们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3.营卫的运行与分布营卫的运行、分布主要靠肺的推动,以及自主的运动:其分布还受到星辰日月、季节气候、昼夜寒暖、饮食和经脉等影响。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

(1)肺朝百脉,推动营卫之气运行:“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s

(2)营卫在经脉内外相随而行:“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52]“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2

(3)总体上,“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2]“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

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营气亦然。

(4)营卫之气运行与分布受自然界影响:“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藏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