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李淑玲,王哲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

【作 者】李淑玲,王哲主编
【页 数】 520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10
【ISBN号】978-7-5331-9951-7
【分 类】不孕症-中西医结合-诊疗;男生不育-中西医结合-诊疗
【参考文献】 李淑玲,王哲主编. 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内容提要:

本书从中西医结合两个角度系统阐述了生殖理论,引起女性不孕的病因和常见疾病及治疗方药,引起男性不育的病因和常见疾病及治疗方药,保健优生等内容。本书从中西医结合两个角度系统阐述了生殖理论,引起女性不孕的病因和常见疾病及治疗方药,引起男性不育的病因和常见疾病及治疗方药,保健优生等内容。

《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内容试读

总论篇

ZONGLUNPIAN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概述

第一节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一、定义

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是运用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相互借鉴和补充来认识两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病理特点,研究与两性生殖健康有关的特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两性生殖保健的一门新兴临床医学学科。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是当今临床妇产科学、男科学、泌尿科学及性病学等难以涵盖的新学科,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二、研究范畴

中西医临床不孕不育诊疗学主要研究两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卵巢、睾丸的功能,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两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和特有疾病,以及生殖器官的炎症、肿瘤、损伤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和处理方法。不孕症、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两性保健等均属于本学科研究的范围。

本书包括女性不孕、男性不育、保健优生和常用中成药等六部分。女性不孕篇主要研究妇女与孕育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运用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相互借鉴和补充来认识女性不孕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辨证论治:二是认识引起女性不孕的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处理。男性不育篇主要研究男性生殖系统与生育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运用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相互借鉴和补充来认识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辨证论治:二是

.3

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

认识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处理。辅助生殖篇主要运用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和补充来认识在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内受精、克隆、胚胎干细胞培养等)中中医药的优势与发展前景。外,保健优生是生殖健康的要素,也是生殖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中成药篇是对不孕不育常见中成药的汇总。

三、中医不孕不育与西医不孕不育的比较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易经·系辞》中就已有这样的记载:“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是对生命起源的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广泛影响,中医学各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目前尚没有“中医生殖医学”这一概念,但中医在两性生殖健康领域的研究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很早就注重人类的繁衍与后代的健康,并以其整体观认识和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对生殖生理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分别论述了女子与男子从幼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生殖功能的发育、成熟、衰退以至衰竭的生理过程,对女子的月经周期、初潮与绝经均有描述,并阐述了肾、天癸、冲任在其中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的生殖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和背景、不同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形成的两门独立的医学临床学科,各有其学科特点和独到之处,但由于研究的对象都是两性生殖健康,研究的内容都是两性特殊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因此,两门学科之间又必然有许多共同点并存在密切联系。对这两门学科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正是构建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学术体系的关键。

中医学在生殖医学方面的研究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方法,以及中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理论、治法与方剂配伍理论等,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系统研究两性的生理、病理特点,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

西医生殖医学是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免疫学、药理学,以及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角度研究两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组织与胚胎结构,两性生殖生理、两性生殖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

总/论/篇

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两性保健、计划生育等。

中医学对妇科和男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整体调理、灵活施治、不良反应小、效果肯定的优势。西医学除了采用化学药物治疗之外,手术(包括借用仪器和器械辅助的物理疗法等)等技能性操作具有优势。中、西医学结合能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显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肯定和认可。

四、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西医临床不孕不育诊疗学的研究内容是两性生殖健康,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不孕不育诊疗学内容涉及生殖生物学、生殖病理学、生殖免疫学、生殖药理学、生殖毒理学、生殖流行病学、生殖健康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学科。中西医临床不孕不育诊疗学是运用中医和西医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临床诊治生殖医学相关领域的一门学科。它势必涉及临床妇产科学、男科学、泌尿科学及性病学等学科,随着生殖医学的迅猛发展,现在又出现试管内受精、克隆、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中西医临床不孕不育诊疗学的领域不断扩大。但生殖免疫学和生殖内分泌学仍是生殖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生殖免疫学主要研究妊娠免疫调节、与生殖相关的免疫性疾病及免疫节育等;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生殖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性激素及其受体、生殖障碍的内分泌问题及其诊治、药物避孕等。近30年来,随着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学者对生殖内分泌学与生殖免疫学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使两个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二节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的发展概要及优势

一、中医不孕不育诊疗学的发展概要

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中医不孕不育诊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它于近年逐渐建立和充实起来,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临床学科。其发展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阐述。

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典籍中已经有了关于种

5

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

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以及关于生殖的论述。最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的21种疾病中,就有“疾育”(妇产科病)的记载。同时,在甲骨文的卜辞中还有“乙丑卜,贞帚(妇)窬育子之疾。贞,子毋其毓不死”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妇女孕产的认识。《易经·系辞》指出:“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是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易经·交辞》中有“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育”等记载,对孕育与不孕颇为重视。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成书的《山海经》载药120余种,其中有“种子”及“避孕”的药物。《山海经·中山经》云:“青要之山…其中有鸟焉,名白辦,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山海经·西山经》又云:“蟠众之山…有草焉,其叶如穗,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日骨蓉,食之使人无子。”其他还包括鹿蜀(兽类)佩之宜子孙、黄棘(木类)之实服之不字(字,孕也)。《列女传》云:“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可见,古人在当时已注意到母亲的精神情绪对胎儿发育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胎教”的认识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目前一些妇产科专家和神经科专家都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体现在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方面。《左传·僖公》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繁殖之意。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的繁殖。我国古人在公元前664年就提出这样的认识,比英国人达尔文1858年论及这一规律要早2500多年,这对今天的优生学研究也是有意义的。在胚胎学方面,《文子》九守篇有“一月而膏,二月而血脉,

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的记载。

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妇女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还初步论述了部分女性疾病的病理,如月事不来、不孕、肠覃、石瘕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明确阐述了女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性成熟与衰老的规律,指出“肾气”“天癸”“冲任”在生殖功能的成熟与衰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有重大指导意义。《内经》还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