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屠呦呦等口述|(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作 者】屠呦呦等口述
【丛书名】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页 数】 485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15.10
【ISBN号】978-7-5539-2923-1
【价 格】85.00
【分 类】屠呦呦-访问记
【参考文献】 屠呦呦等口述.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5.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内容提要: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于1967年5月23日到5月30日在北京联合有关部委、军队总部直属和有关省、市、区、军区领导及所属单位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正式开展了五二三项目。五二三项目中出了一个药物界的原子弹-青蒿素,这是一个让世界都震惊和感到神奇的抗疟药物。目前青蒿素的衍生物复方蒿甲醚为WHO指定的首选抗疟药,尤其是针对恶性虐和脑型疟。除了这个伟大的成果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重大的成果包括一些治疗疟疾的化学合成药物、蚊虫防治、疟疾免疫等。通过本书对30位参与了此项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的访谈,能使读者对五二三项目及这段科学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为目前我国新药创新以及其他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2010年度移转选题。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内容试读

我们亲历成地,耳闻目睹,前线指战员不仅行军作成非常限告还深受伤病缺医少药的困扰。在战地常见病中,疟疾占首位,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从那天晚上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战争状态,枪不离身。我们朝行暮宿,每天至少行走五六个小时,有时甚至十多个小时。我们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他们有近路不走,专走那种奇怪的难走的路。后来才知道我们不能走大路,因为大路有秋机轰炸,走小路相对安全些,只是有时候秋机看见了会扫射一下。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The Oral History of Sclence in 20th Century China Series

第/章

状争与疾病

第一个卫生防化团/瞿逢伊口述

采访时间:2010年8月3日

采访地点:上海市中原路瞿逢伊家中①

受访人简介

瞿逢伊(1927一),上海市人,第二军医大学教授。1950年1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应聘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寄生虫学科任助教。1965一1966年参加卫生防化工作团赴越南工作,1968年参加“523”项目,参加“523”任务期间研制出疟疾防治新药复方防疟片3号等。

①本书各章节访谈人均为黎润红,后文不再一一列出。

002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intervews on Project and the Artemisinin

黎:瞿教授您好,请问您第一次去越南是什么时候?

瞿:我于1965年参加我国卫生防化工作团,该团是由中国人民解放

军总后勤部、总参谋部联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起组织的」

当时根据中方与越南总理范文同之间的约定,由中国组织部队医务人

员赴越南战地工作一年。赴越卫生防化团的准备工作、过程等情况都比较

复杂,团长刘景尧,原第三军医大学的训练部长。他是华东渡江战役一级战斗英雄,军事博物馆有他的照片。我们一起于1965年8月11日到河内,之后熟悉情况大概有一个月。一边听介绍战地情况的报告,一边练习夜间负重行军、打枪、用匕首之类的,有不少体力不行的人就回国了。当时刘景尧因为有胃病,便换了二军医大的王常文接替,他是我们学校卫勤

教研室的教员。

黎:当时还有哪些人一起去?

瞿:我们当时一共去了13个人,其中第二军医大学3人,有一个是传染科的医生周明行,第四军医大学2人。赴越南后,卫生防化工作团除中方团员13人外,越方选派对口专业人员13人(实到11人)陪同工作。我们于1965年10月14日晚从越南和平省出发,最初3天坐卡车在森林便道缓慢行进,达到边境又休息了2天。10月29日清晨进入山区小道(即胡志明小道),武装负重步行,经老挝(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阿速坡省),11月23日进入越南昆嵩省西原战场①司令部,1966年4月1日

中越双方人员全部沿原路北返,5月8日清晨抵达河内。

我们亲历战地,耳闻目睹,前线指战员不仅行军作战非常艰苦,还深受伤病缺医少药的困扰。在战地常见病中,疟疾占首位,不仅发病率高,

①西原战场位于越南南方昆嵩、嘉莱、多乐三省境内的西原高原地区。北靠长山山脉,东临中部沿海平原,西与柬埔寨东北高原和老挝的波罗芬高原相连,南与越南南方九龙平原毗邻。

003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The Or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20th Century China Series

死亡率也高。据报告,广南、岘港等平原地区部队每天疟疾发病率为

2.8%,在昆嵩等山区为12.28%,发病人员均需休息。医院中疟疾占病员

总数的81%。疟疾病例中恶性疟发作甚多,其死亡率达60%~70%。在前

线行军作战过程中,疟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防治疟疾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接受“523”任务是因为我在越南有实际体验。回来的路上我也曾感染疟疾,有几次是担架抬着行军的,回到河内我的体重降了10公斤

(千克)。

我们是第一批到越南南方去的。我们到南方去都是秘密的,越方派了一些警卫战士保护我们,路上由交通员带领我们走。一个交通员带我

们走一段,然后交给另一位交通员,每一位交通员只对自己负责的一段路程熟悉。到了一个地方想坐下来吃饭,可能马上就有飞机来轰炸。我们差不多有半年在森林里面睡吊床,越南的警卫战士不能随我们进交通站休息,他们是很辛苦的。我们回来之后就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有卫生勤务方面的,有防化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是防治疟疾问题。在这次任务中,我带回很多标本,后来都放在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标本室。当时我的业务报告都在军科院做过,做完之后都交给他们了,调查报告我们都没有对外发表。但是我自己有些笔记等材料由总后卫生部保密室寄给我留存。

我们回来之后把标本、文字材料都留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把东西交了

之后立即回到上海,当时昆虫的标本以及文字总结就是我做的。我们是1965年8月到达河内的,1966年大概也是8月份回来的,整整一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材料解密之后,有些人需要研究其中的一些标本,还因不知

道那些标本的来源写信来问我,后来有些虻类材料被研究发表。

004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Interviews on 523 Project and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千里送药/田辛、宁殿玺口述

采访时间:2009年5月22日,2012年8月11日采访地点:北京市丰台区东大街田辛家中

受访人简介

田辛(右,1936一),贵州省

三穗县人,1963

年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523”任务期间曾担任微

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简称五所)疟疾研究室主任。

宁殿玺(左,1942一),吉林省辽源市人,毕业于吉林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1965年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一直

从事抗疟新药研究,其间参加过多项药物的药理、临床研究和毒理工作。复方蒿甲醚的第二发明人和主要研究者,曾任疟疾研究室主任,五所科技处处长。

黎:两位老师好!这次想了解田教授在越南战争期间到越南调查卫生

005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The Oral Hstory of Sclence in 20th Century China Series

1966年越南之行途中(田辛提供)。前排左起:杨山、周义清、庞道毛:后排右1田辛,另两人均为卫生科人员

状况以及后来你们一起带抗疟药前往越南的具体情况。首先请问田教授您在越战期间一共去过几次越南?

田:去过越南南方两次,越南北方一次。

第一次去的是越南北方,那是1966年5月份到8月份。主要任务是去调查我们驻越南北方部队的传染病和常见病的发病情况和防治经验。当时我们组织了3个队前往越南北方,分东线、中线和西线。我们队去东线,有周义清(组长)、叶宗茂(副组长)、杨山、庞道毛和我共五个人。去中线、西线的有朱成普、邹镜、蒋性凡、李蓓思等。

黎:请问这几条路线分别是从什么方向进入越南的?你们到了那里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田:西线是从云南边境过去的,然后到安沛。中线是从友谊关到同登,然后到凉山再往河内那边过去的。我们东线从友谊关到同登、凉山,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