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介护士(师)培训教材》许景峰,戴世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养介护士(师)培训教材》

【作 者】许景峰,戴世英主编
【丛书名】医养介护士(师)培训教材
【页 数】 293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6.11
【ISBN号】7-5067-8786-4
【分 类】护士-技术培训-教材
【参考文献】 许景峰,戴世英主编. 医养介护士(师)培训教材.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6.11.

图书目录:

《医养介护士(师)培训教材》内容提要:

本书以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培养医养介护士(师)为目的,从老年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弥补了医养结合服务专业的空白更能为居家养老老人及亲属提供全面、科学、实用、规范的照护指导。

《医养介护士(师)培训教材》内容试读

第一篇

医养介护士(师)相关要求

第一章总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空巢化的重重矛盾,导致养老服务需求的迅速释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老年病”的常发性、易发性和突发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治疗和看护已经成为困扰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而我国的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院不能养老,养老院又不方便就医,“老年病”患者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甚至还导致许多“老年病”患者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人口”。老人“压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住不进医院。而中青年一代,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生活中,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困难。所以,如何建立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既能得到生活上的照顾,也能得到必要的医疗检查,一旦生病就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专业医护人员的照护。形成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重大的社会研究课题。

所渭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而“养”包括生活照护、精神心理和文化活动服务。

医养结合模式,是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

医养介护士(师)是为适应我国养老事业新发展、新形势和新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职业,其职能介于医疗护士和护工之间。

第一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大意义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在老龄化背景下提出的。区别于传统养老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照料的模式。是将养老与医疗相结合、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相结合,充实了养老服务内容、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现代养老模式。在组织构架上,是将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引入养老机构,强调在为老年人提供基

2

<·第一章总论

本生活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达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要提高健康养老水平,达到健康养老的目的,除医疗护理能力和养老服务保障不可或缺外,政策与引导更为重要。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促使健康养老产业迅速升温。如2014年成为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医药卫生企业等全面进军养老产业的一年,健康养老产业成为快速成长的综合性朝阳产业,从而也促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一、老龄化趋势严峻,医养结合需求迫切

根据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到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

2.2182亿人,占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74亿人,占10.47%。相比2014年,老龄人口总数增加了1000万,也就相当于3秒就增加了一个老年人。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数字增幅很快,而我国的养老产业和社会承接能力却没有准备好。根据联合国最新人口数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快速老龄化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征。快速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使我国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面临巨大压力。中国健康养老产业2015年度报告中指出,从结构上看,高龄老人增多,80岁以上老年人约2400万空巢老年人总数超1个亿。并且老年人健康状况堪忧,70%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900万,这些都促使医疗和照护方面的需求增加。

另外,人口结构化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交织,总和生育率约1.5,低于中等和高收入国家。少子老龄化现象表现为出现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老人等问题,家庭成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长期护理减少,家庭养老照料功能日益减弱,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需求问题非常突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有力地填补家庭养老不能提供医疗护理的缺陷,并将有效减少子女日常照料老人的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人到社会工作中。

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机构养老服务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老年养护机构,并提出要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等养老设施建设。在现有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中鼓励发展医养结合机构,满足人住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提高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是应对快速老龄化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篇医养介护士(师)相关要求·>>

二、老年人群的特点,突显医养结合的必要性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依赖性更强,突显了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老年人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呈高发态势,以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疾病、慢性肠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椎间盘疾病、白内障、前列腺增生、恶性肿瘤等为主,且老年人多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导致老年人更加需要医养护理。

慢性病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消耗大量社会资源。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慢性病治疗总费用高达60732.77亿元,比2010年的10765.07亿元,将增长

4.64倍,年平均增长18.89%。老年人患慢性病不仅是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也是导致自身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老年人患病种类越多,所患疾病程度越重,生活质量就越差。而目前,现有的许多养老机构并不具备针对入住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于是导致许多老年人小病大治,长期在医院“压床”,最终使大型医院资源越来越紧张,而社区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的空床率却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养老机构专业医护人员短缺,医疗水平相对较差,老年人及子女担心疾病治疗低水平和不及时,而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导致养老资源利用不均衡。而医养结合模式将增加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及康复工作,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在缓解老年人家庭压力的同时,也可使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医养结合提供综合保障

医养结合已成为近期政策重点方向之一。2014年4月8日,民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五大重点工作方向为:①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②推动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③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④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⑤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2016年4月1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公布《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共计36项,未来医养结合将逐步落地。2016年5月17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发布《关于遴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每个省(市、区)可申报两个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将在创新医养结合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中先行先试,提供经验。具体包括六大方向:①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加大金融支持:②统筹考虑医养结合发展需要,做好规划布局;

③探索长期护理险制度和多元化保险筹资模式:④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和护理费

4

<<●第一章总论

用纳入医保,推进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结算:⑤制定医养结合人才政策,与医护人员同等待遇;⑥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高龄老年人往往伴随着病残化、失能化。庞大的失能老年人群体,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然而,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没有形成覆盖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支持网络,大多数养老机构自身不具备医疗条件,其收人的老年人基本为能够完全或基本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内容较多的是针对自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经济供养,而对病残化、失能化所造成的长期护理需求,则很难满足。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具备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机构以“养”为主,也区别于医疗机构的以“医”为主,在养老机构中增加医疗护理服务,改变养老机构老年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现状。医养结合机构使有急迫医疗需求的老年人不出机构就可以获得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具有方便性和可及性,并且能够通过长期照料维持健康,保障生活质量,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

四、养老机构的适时改变

养老机构要适应政策要求,逐渐改变无效供给、低端供给的现象。2015年之前,从政府到养老企业都面临着养老需求急速旺盛而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达48%的尴尬境地,养老服务结构化失衡,冰火两重天。个别“排队等床”,供不应求多数“有床无人”,游走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困难重重。很多基础服务没有被满足,很多提供的高端服务又无人问津。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给健康养老带来了很大影响,减少无效、低端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并在市场上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首先,在这种改革驱动下,小微养老机构增多。2015年养老服务机构数量104899个,床位数量641.9万张。机构数比2014翻了300%,床位数增长70多万张,仅增加约10%。机构数大幅增加,床位数增幅不大,说明小微机构数量增加,侧重于几十张床位的日间照料以及150~300张床位的小型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床位数278.7万张,占所有床位数量的1/3。我国老年人的日间照料主要从2012年开始出现并发展,当年床位数达到了19.8万张,到2015年,3年内翻了约10倍。

近两年随着医养结合迅速发展,到2016年2月,全国已经有4609家医院与养老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2015年10月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全国老龄委签署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合作协议》。明确了中医在医养结合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特别提出了在中医药方面,如何与健康养老产业,特别是在养生保健方面进行结合,并将养老服务列入中医药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2015年在

5

第一篇医养介护士(师)相关要求●>>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老龄产业蓝皮书》中将老龄产业梳理了八大类,细分市场85项服务内容,涵盖老年服务业、老年商务服务业、老年文化服务业、老年医疗服务业、老年康复护理业、老年健康促进服务业、临终关怀服务业、殡葬服务业等。其中,老年医疗服务业、老年康复护理业、老年健康促进服务业、临终关怀服务业等服务中,均需要医养介护士(师)的参与,由此可见,医养介护士(师)将在老年医养服务行业中起主导作用。

老龄产业构成见图1-1。

老年商务

○老年生活服务业:餐饮服务、美容服务、浴、

服务业

洗染服务、家庭雇工服务、修理与维护服务、

老年生活

老年文化

器具器材租赁服务、婚姻服务

服务业

服务业

○老年商务服务业:老年咨询服务、老年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房地产服务

殡葬服务业

老龄产业

老年医疗

○老年文化服务业:老年影视服务、老年教育服务、

服务业

老年休闲娱乐服务

○老年医疗服务业:门诊医疗服务、医院服务

临终关怀

老年康复

○老年康复护理业:老年养护服务、康复护理服务

服务业

护理业

老年健康促

○临终关怀服务业:舒缓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

进服务业

○殡葬服务业:殡葬礼仪服务、墓地安葬服务○老年健康促进服务业: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保健服务

图1-1老龄产业构成图

五、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前景

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模式,为医养介护士(师)提供了广阔的从业空间。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其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仅仅满足养老群体的刚性需求,而是延伸到大健康产业,横向业务拓展,纵向产业延伸。外延可以扩大到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医药器械、健康消费品四个产业平台。更加关注于覆盖“一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从“养已老”到“养未老”,养老服务产品也不再仅限于为老年人提供可以方便疾病照护的住处,而是从“身、心、灵”各方面,全面改善养老人群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

如今的养老服务产品,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在从医疗、饮食、日常健康监测等方面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同时,也在通过如旅居养老、老年大学、老年文娱活动等产品形式,持续关注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实现全时空的生命健康管理。新进入健康养老产业的从业者中,医药及健康消费品企业占很大比例,如天士力、众生药业、鱼跃医疗、通化东宝、汤臣倍健等。这类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从产品拓展到服务,具备最基础的用户,能满足刚性需求。第二类是医疗服务企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