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季晖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理学》

【作 者】季晖主编
【丛书名】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
【页 数】 335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19.02
【ISBN号】978-7-5641-7332-6
【价 格】45.00
【分 类】药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 季晖主编. 药理学.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9.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药理学》内容提要: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共分8篇(即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其他代谢的药物、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药理、抗寄生虫病药、抗恶性肿瘤药和影响免疫功能药等)47章叙述。书后并有附录及中英文药名索引等。

《药理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年绪

【内容提要】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

一门科学,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与新药的研制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药理学分为临床前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药物(dug)是指能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或其制剂,药物能够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科学,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与新药的研制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根据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药理学分为临床前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临床前药理学又称动物药理学或比较药理学,其研究对象为动物。由于安全、法律和道德的原因,实验只能先在动物体上进行,根据动物的实验资料再外推到人。即一般情况下新药的研究必须先动物后人体。由于种属差异,药物的最终评价依赖于临床药理学,包括健康志愿者试验

的I期临床、药效和毒理作用观察的Ⅱ期临床及扩大试验的Ⅲ期临床。药物临床评价最基

本的要求是安全和有效,即使是已上市的新药、老药或同类别药物也需要进行再评价。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前者又简称为药效学,主要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后者简称为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体,属于生命科学范畴,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学科,如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学、生药学、药物分析等有明显的区别。药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及病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其研究任务是要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开发新药和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过程提供实验依据。

二、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收载了365种药物,其中大部分药物至今仍然应用,例如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海藻治瘿、常山截疟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在药物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的

1

药理学(第2版)

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1578一1657年)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意大利生理学家F.Fontana(1720一1805年)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该结论被后来德国化学家F.W.Serturner(1783一1841年)首先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所证实。

18世纪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不仅促进了工业生产,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植物药中不断提纯其活性成分,得到纯度较高的药物,如奎宁、士的宁、可卡因、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等。而后,化学合成药物开始起步,如德国微生物学家P.Ehrlich从近千种有机砷化合物中筛选出治疗梅毒的新砷凡钠明(商品名914),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药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应从德国的R.Buchheim(18201879年)算起,他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其学生O.Schmiedeberg(1838一1921年)继续发展了实验药理学,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被称为器官药理学。

受体的思想虽首先由英国生理学家J.N.Langley(1852一1925年)提出,但由Ehrlich提出受体的概念。而后受体理论不断完善,成为推动药理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成了分子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期间,更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及各种新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分子药理学腾飞而起,成为现代药理学的主流

三、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不外乎下述几种

1.实验药理学方法:包括整体动物实验和离体实验。前者采用正常动物或病理模型动物,在整体水平上观察药物的作用,后者则在离体器官、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上对药物进行研究。一般来说,离体实验较快速经济,适用于初筛;整体动物实验结果更准确,初筛有活性的药物必须在整体动物体上进一步验证。

2.临床药理学方法:以健康志愿者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用药的选择和给药方案的调整起重要作用。药理研究是新药开发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

四、新药开发与研究

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严格、复杂而又有序的过程,各药虽不尽相同,药理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0stmarketing surveillance)三个阶段。

临床前研究主要包括药学、药理毒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两部分内容,前者包括药物制备工艺路线、理化性质、稳定性及质量控制标准等,后者包括以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主要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临床前研究是新药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的必需阶段,但由于人和动物对药物的反应性存在着明显的种属

—2

第一章绪言

差异,目前检测手段亦存在局限性,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或无法在动物实验中准确观察,加之临床有效的药物虽都具有相应的药理效应,但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却不一定都是临床有效的药物。因此,最终仍必须依靠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药理研究才能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准确的评价。

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为四期。I期临床试验是在2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身上进

行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是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阶段。Ⅱ期临床试验是以新药预期应用的患病人群样本为对象,初步评价治疗作用的阶段。试验原则为随机双盲对照,观察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临床试验是新药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观察例数一般不应少于300例。新药通过临床试验后,方能被

批准生产、上市。V期临床试验为应用研究阶段,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

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是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复习思考题

1.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什么?

2.近代药理学有哪些新进展?

3.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4,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季晖龚晓健》

西买的进安光议因

—3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内容提要】广本章主要介绍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量效关系,药物的量反应和质反应,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及受体。着重介绍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分类和特点,药物的效能和效应强度的区别,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等有关安全性的重要参数,受体的类型和特征,激动药和桔抗药的特点和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科学。药效学重点讨论药物的生化、生理效应及其机理,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还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通过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则是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如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前者是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作用,后者为其产生的药理效应。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而产生的,药物作用是动因,效应是结果,通常效应和作用相互通用。

药理效应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兴奋和抑制。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例如咖啡因对大脑皮质的兴奋作用;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如阿司匹林退热、地西泮的镇静催眠作用。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

药理效应的选择性(selectivity)和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药物进人机体后对某些组织和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和器官作用很弱或几无作用。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主要来自于化学结构的特异性,但药物的选择性一般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如小剂量地西泮有抗焦虑作用,增大剂量有镇静催眠作用。药物选择性有重要意义,是药物分类基础,选择性高的药物可针对性治疗某种疾病,药理活性较强,副作用少;选择性低的药物对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不强,药理活性较弱,副作用较多,但应用范围较广,如广谱抗生素。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药物一方面可以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病理过程,有利于疾病的治愈,称为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甚至器官组织的结构改变等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一4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根据药物作用所达到的治疗效果可分为:

l.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或称为治本。例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或称为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治疗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时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治疗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分为:

l.副作用(side effect)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副作用是由于药物的药理效应选择性低、作用较广而引起,一般较轻微,且多数是可以恢复的功能变化。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作用。有时副作用和治疗效应之间是可相互转变的。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引起腺体分泌减少而致口干是其副作用,而当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时,其减少呼吸道分泌的作用则可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就成为治疗效应。药物的副作用是本身固有的,在常用治疗剂量下发生,一般不太严重,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可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称为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也可因长期蓄积后逐渐产生,称为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胎(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有时后遗效应非常短暂,例如服用长效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仍有“宿醉”现象。有时后遗效应也可能较持久,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其对垂体前叶的负反馈作用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一旦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为反跳反应(rebound reaction),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压药,停药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对于这类药物在使用时如需停药,应该逐步递减剂量,以免发生停药反应。

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全抗原后,经过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从而引起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临床表现各药不同,也因人而异。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也与剂量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血系统抑制,肝

-5

药理学(第2版)

肾功能损害、休克等。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也可能是药物中的杂质。临床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该类药物。

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要预先敏化过程。现在认为这是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例如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对琥珀胆碱水解破坏减少,病人可能引起肌松作用延长,甚至出现严重室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引起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患者,服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磺胺药、伯氨喹啉时,可能引起溶血反应。

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

药物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称为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简称量效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在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浓度效应关系(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

将药物效应作为纵坐标、药物浓度作为横坐标作图得直方双曲线(rectangular hyperbo-1a)。如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则呈典型的对称S形曲线,即量效曲线(图2-1)。药理效应有的呈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量反应(graded response),例如血压的升降、心率的快慢、尿量的增减等,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为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或quantal response),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须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E(%)

100

E(%)

100

50

50

0.T

++++++++++++++++++++++++++++HC

KD

10

30

图2-1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

从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上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点:

(I)将剂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效应开始出现,此时的剂量称为阈剂量(thresholddose)或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如果反应指标是死亡则此时的剂量称为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

(2)半数有效量是指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分别用半数有效浓度(ECs)及半数有效剂量(EDo)表示。如果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可改用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o)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半数致死剂量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