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证》邓文斌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证》

【作 者】邓文斌主编
【页 数】 188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18.05
【ISBN号】978-7-5152-1720-8
【价 格】45.00
【分 类】中药学-临床药学
【参考文献】 邓文斌主编. 药证.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8.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药证》内容提要:

此书系作者数十年研习应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疾病治疗的经验之作。药证就是某个药物的适应症。书中涉及99味临床常用的药物及其治疗适应症,每味药物均从《伤寒论》、《金匮》以及《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等逐次分析,并以药对证,以证引方,力图说明某药某方,针对某一病证的治疗效果及其学术发展源流,企望读者能全面的掌握每个药物、药证的大致诊治范围。

《药证》内容试读

一、桂枝

(一)定性:太阳太阴药物(二)历代本草论述

1.《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别录》: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3.《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4.《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5.《本草再新》: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三)临床运用

1.调和营卫解表:桂枝汤、桂枝人参汤、新加汤。

2.温通心(阳)血脉: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3.温经散寒止痛:当归四逆汤、乌头桂枝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汤加茯苓白术附子汤,或是《千金》乌头汤。

乌头、细辛、蜀椒、甘草、秦艽、附子、芍药、桂枝、生姜、防风、独活、茯苓、当归、大枣。

注解:本方也就是桂枝汤加鸟头、细辛、附子、花椒等药物治疗太阳少阴痹症,具体分析见《广义经方补遗方证》。

4.降逆平冲止惊悸:桂枝加桂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桂枣甘汤。

5.化气、利水湿: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

6.治痰饮: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千金》旋覆花汤。旋覆花、乌头、细辛、前胡、茯苓、甘草、桂枝、生姜、半夏。

7.通血气而补中: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

8.活血行瘀化瘀血: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

1

9.解热:柴胡桂枝汤、桂枝汤。

10.健胃开食: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汤、小建中汤。

11.补肝气虚,目不明,肋风痛,肋痛疲倦等,《千金》补肝汤。甘草一两,桂心一两,山茱萸一两,细辛二两,桃仁二两,柏子仁二两,茯苓二两,防风二两,大枣24枚

12.温中止胸腹疼痛:桂枝生姜枳实汤,《千金要方》的吴茱萸汤。吴茱萸、半夏、小麦各一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大枣20个,生姜八两。

上吹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

注解:本方就是在《伤寒论》吴茱萸汤的基础上加桂枝温中散寒止痛,半夏散结,小麦、甘草甘缓止痛。

13.治寒性咽喉疼痛:半夏汤及散。

14.二物汤:治风寒邪气留滞失音。

辣桂半两,石菖蒲二钱,上锉。每服二钱半,新水煎,细呷(《仁斋直指方论》)。

15.柴葛桂枝汤:嫩桂枝3克,杭白芍4.5克,北柴胡,粉干葛各3克,炙甘草2.4克。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

上药加老生姜3克、大红枣5枚,净水浓煎,热服(《幼幼集成》卷三)。

注解:就是桂枝汤加柴胡有柴胡桂枝汤之义,桂枝汤加葛根有桂枝汤葛根之义,葛根可以帮助桂枝汤解肌,退热。

16.桂枝调血饮:桂枝、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陈皮、香附、丹皮、干姜(炒)、益母草各等分,甘草减半。

妇人产后气血虚损,脾胃怯弱,恶露不行,致心腹疼痛,发热恶寒,自汗口干,头晕眼花。每服4钱,水煎,温服。(《产科发蒙》卷三)》注解:桂枝汤加当归芍药散之义再加行气和血之品。

2

二、麻黄

(一)定性:太阳表实药物(二)历代本草论述

1.《本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2.《别录》:微温,无毒。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气,消赤黑斑毒。

3.《景岳全书》: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足厥阴之风痛目痛。

(三)临床运用

1.中风伤头痛,解肌解表,麻黄汤、葛根汤,或是《千金》麻黄汤。麻黄一两,生姜一两,黄芩一两,甘草半两,石膏半两,芍药半两,杏仁十枚,桂心半两。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

注解:本方在《伤寒论》麻黄汤基础上加石膏,等于加入了麻杏石甘汤,就可以发越阳明郁热,再加黄芩清内热,芍药畅通营血调和营卫。

2.止咳逆上气,咳喘,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

3.破癥坚积聚,寒凝成积,寒去肿消,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

4.退黄,止黄汗。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5.解表祛湿退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6.透伏邪留于太少,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是《千金》小续命汤。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川芎、芍药、杏仁各一两,附

3

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

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愈更合三、四剂,取汗。

注解:本方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框架解太阳伏邪,同时有阳明郁热加防己、黄芩,具体分析见补遗方证书。

7.宣发透解郁热,辛凉发散郁热。麻黄配桂枝、细辛、附子则热:麻黄配石膏、三黄则凉,三黄石膏汤。

石膏两半、黄芩、黄连、黄柏、麻黄以上各七钱,淡豆豉二合,栀子

三十个。每服一两,加葱三根,水煎热服,气实者倍服。有阳明火毒的症状同时有恶寒的表现,所以用麻黄解伏邪发火郁,用三黄清阳明内热,温病早期的方子。

8.消赤黑斑毒,寒邪郁闭于面部则生黑斑,葛根汤:赤斑,可由寒邪郁而化热,《千金》漏芦汤。

漏芦、麻黄、升麻、赤芍药、黄芩、甘草、白敛、白芨、枳壳、生大黄。

太阳寒邪不解郁闭而化热证,单纯的清热是不能接触寒邪潜伏,只有用麻黄透发伏邪才能开玄府,具体分析见《广义经方系列丛书·补遗方证》。

9.宣肺利水消肿,开玄府,通毛窍而消肿,效果很好。越婢汤、麻黄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李可老中医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到真武汤、四逆汤中广泛用于水肿。

10.治疗痹症,寒性痹症最多,透发太少伏邪而治疗痹证,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越婢汤。治疗太阳有伏邪,阳明有湿热的痹症,麻黄解表透发伏邪。

11.麻黄治疗风胁痛,治肺气喘急,腹胁疼痛,麻黄散方。

麻黄二两(去根节)、赤茯苓一两、桂心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杏仁四十九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

4

时候温服。(《圣惠方》)

12.目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八味大发散(《眼科奇书》】麻黄、细辛各6g,白芷、羌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各10g。目病多风,风药祛风发越外邪。太阳有寒实伏邪不解而眼睛出现红肿痛流泪,千万不要见红肿而辨证为阳明证,大用清热解毒方剂,反而要用解太阳表邪或是太少表邪的方子,透发宣透太阳寒实郁闭,寒邪透出去眼病就好了。

13.产后诸疾。

14.心悸,半夏麻黄丸、麻黄附子细辛汤。(四)按语

麻黄、桂枝都可以解表,但是麻黄针对太阳表实,桂枝针对太阳表虚。麻黄长于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退黄;桂枝降逆平冲,温通心脉,治疗奔豚,化痰饮,治疗咽喉痛。

三、栝楼根

(一)定性:阳明药物(二)历代本草论述

1.《本经》: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2.《别录》:无毒。主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脉,止小便利。

3.《本草纲目》:栝楼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

4.《本草汇言》: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

5

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5.《景岳全书》:乳痈肿毒、痔瘘、疮疖。排脓,生肌长肉,除跌扑瘀血。

(三)临床运用

1.润燥生津解痉挛,栝楼桂枝汤,或是《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桂枝栝楼干葛汤。

桂枝3钱,芍药3钱,栝楼根2钱,甘草2钱,千葛2钱半。柔痉。注解:桂枝汤加栝楼根、葛根。

2.生津润燥消渴,栝楼牡蛎散、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小青龙去半夏加栝楼。或是治消渴,除肠胃热实:

栝蒌根、生姜各五两,生麦门冬(用汁)、芦根(切)各二升,茅根(切)三升。

上五味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或是《圣惠方》栝楼根羹。

栝楼根半斤,冬瓜半斤。消渴口干,心神烦躁。上切作小片子,以豉汁中煮作羹食之。

3.补虚安中,滋补强壮药物,补虚润燥,如栝楼瞿麦丸、柴胡桂枝干姜汤。

4.生津止咳降痰火,生津,津多能涤荡难咳出的顽痰,豁痰丸。当归10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白前根10克,麦冬15克,枳壳6克,杏仁10克,瓜蒌实12克,桔梗10克,射干10克,茯苓10克,石斛12克,甘草3克,竹沥60~150毫升(唐容川《血证论》)。

5.消肿治疗疮疡,仙方活命饮。

炙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药、乳香」没药、防风、贝母各一钱,陈皮、金银花各三钱,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校注妇人良方》)。

6.治肺痨、肺痿。元代葛可九《十药神书》载“辛字润肺膏”治久咳、肺燥、肺痿。处方组成为:羊肺一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