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药材学》屠鹏飞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编中国药材学》

【作 者】屠鹏飞主编
【丛书名】中国中药资源大典.中药材系列
【页 数】 324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7
【ISBN号】978-7-5214-1928-3
【价 格】48.00
【分 类】中药材-介绍-中国
【参考文献】 屠鹏飞主编. 新编中国药材学. 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新编中国药材学》内容提要:

本书收载各药材80余种。各药一般记述其名称(药材名、汉语拼音、拉丁名、英文名、别名)、来源、历史、植(动)物形态、产地、生产(栽培、饲养、采收、加工、贮藏、商品流通)、炮制、性状、商品规格、显微鉴定、化学成分、理化鉴定、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量、方剂与成药等。还附有植(动)物形态、药材外形、组织和粉末图。内容丰富,文图翔实,科学性、实用性强,适用面广,可供中药生产、应用、经营、检验、教学、科研部门和广大医药工作者参考。

《新编中国药材学》内容试读

三颗针

1.三颗针

Sankezhen

BERBERIDIS RADIX

【别名】小檗、铜针刺、刺黄柏。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拟獠猪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小黄连刺Berberis wilsonae Hemsl..、细叶小檗Berberispoiretii Schneid.或匙叶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

【本草考证】本品始载于《分类草药性》,其基原与现今所用三颗针基本一致。由于小檗属多种植物具有三分叉的针刺,因此民间常将多种小檗属植物统称为“三颗针”。

【原植物】

1.拟濠猪刺常绿灌木,高1~2m,有时可达3m。老枝圆柱形,有时具棱槽,暗灰色,具稀疏疣点,幼枝灰黄色,圆柱形;茎刺粗状,三分叉,腹面扁平,长1一2.5cm。叶革质,坚硬,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5~10cm,宽1~2.5cm,先端急尖,具1硬刺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中脉凹陷,背面黄绿色,中脉明显隆起,不被白粉,两面侧脉和网脉不显,叶缘平展,每边具5~18刺齿;叶柄长仅1~2mm。花7~20朵簇生;花梗长5~1lmm;花黄色;小苞片2,卵状三角形,长约2.2mm,宽约1.5mm,先端急尖,带红色;萼片3轮,外萼片卵形,长约3mm,宽约2.4mm,中尊片近圆形,长约5mm,宽约4mm,内尊片倒卵状长圆形,长约7mm,宽约5mm;花瓣倒卵形,长约5mm,宽3.8~4mm,先端缺裂,基部呈短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3mm,药隔略延伸,先端圆形:胚珠2一3枚。浆果倒卵状长圆形,长7一8mm,直径约5mm,熟时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被白粉。种子2~3枚。花期3~4月,果期69月。(图1-1)

生于海拔600~1800m的山沟河边、灌丛中、山坡、林中或林缘。分布于湖北、四川、陕西、甘肃。

图1-1拟獠猪刺(马云桐摄)

2.小黄连刺落叶或半常绿小灌木。主根粗壮,根皮棕褐色,断面鲜黄色。枝丛出,多分枝,幼枝红褐色,微有柔毛,有槽,刺3分叉,细瘦,长1~2cm。叶亦较小。倒披针形至窄倒卵形,长0.8~2cm,宽0.2~0.6cm,全缘

-1-

新编中国药材学(第三卷)】

春季开金黄色花,3至多朵成密生花簇。浆果圆球形,粉红色,有宿存短花柱

生于山坡及灌木丛中。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

3.细叶小檗落叶灌木,高1~2m。老枝灰黄色,幼枝紫褐色,生黑色疣点,具条棱:茎刺缺如或单一,有时三分叉,长4~9m。叶纸质,倒披针形至狭倒披针形,偶披针状匙形,长1.5~4cm,宽5一10mm,先端渐尖或急尖,具小尖头,基部渐狭,上面深绿色,中脉凹陷,背面淡绿色或灰绿色,中脉隆起,侧脉和网脉明显,两面无毛,叶缘平展,全缘,偶中上部边缘具数枚细小刺齿:近无柄。穗状总状花序具8~15朵花,长3~6cm,包括总梗长1~2cm,常下垂;花梗长3~6mm,无毛;花黄色;苞片条形,长2~3mm:小苞片2,披针形,长1.8~2mm:尊片2轮,外尊片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2mm,宽1.3~1.5mm,内尊片长圆状椭圆形,长约3mm,宽约2mm;花瓣倒卵形或椭圆形,长约3mm,宽约1.5mm,先端锐裂,基部微部缩,略呈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2mm,药隔先端不延伸,平截:胚珠通常单生,有时2枚。浆果长圆形,红色,长约mm,直径4~5mm,顶端无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于海拔600~2300m的山地灌丛、砾质地、草原化荒漠、山沟河岸或林下。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图1-2)

图1-2细叶小檗(周繇摄)

4.匙叶小檗落叶灌木,高0.5一1.5m。老枝暗灰色,

细弱,具条棱,无毛,散生黑色疣点,幼枝常带紫红色;茎刺粗壮,单生,淡黄色,长1~3Cm。叶纸质,倒披针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5cm,宽0.3~lcm,先端圆饨,基部渐狭,上面亮暗绿色,中脉扁平,侧脉微显,背面淡绿色,中脉和侧脉微隆起,两面网脉显著,无毛,不被白粉,也无乳突,叶缘平展,全缘,偶具1一3刺齿;叶柄长2~6mm,无毛。穗状总状花序具15~35朵花,长2~4cm,包括总梗长5~10mm,无毛;花梗长1.5~4mm,无毛;苞片披针形,短于花梗,长约1.3mm;花黄色;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mm,常红色;萼片2轮,外萼片卵形,长1.5~2.1mm,宽约1mm,先端急尖,内尊片倒卵形,长2.5~3mm,宽1.5~2mm;花瓣倒卵状椭圆形,长1.8~2mm,宽约1.2mm,先端近急尖,全缘,基部部缩略呈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1.5mm,药隔先端不延伸,平截;胚珠1~2枚,近无柄。浆果长圆形,谈红色,长45mm,顶端不具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2200~3850m的河滩地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

【主产地】拟獠猪刺和小黄连刺主产于陕西、甘肃、江西、湖北等地;细叶小檗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匙叶小檗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栽培要点】

1.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山坡、田埂、庭院四周均可栽种

2.栽培技术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多在春季清明前后,条播,覆土1.5~4.5cm,稍行镇压,随后浇水。当苗高30~45cm时即可移栽。扦插宜在春季3月间,将地上枝条砍下,长约30cm,然后按行距90cm、株距15cm插于土中,较易成活。

-2-

三颗针

【采收与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一)性状特征

呈类圆柱形,稍扭曲,有少数分枝,长10~15cm,直径1~3cm。根头粗大,向下渐细。外皮灰棕色,有细皱纹,易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不平坦,鲜黄色,切片近圆形或长圆形,稍显放射状纹理,髓部棕黄色。气微,味苦。(图1-3)

(二)显微鉴别

图1-3三颗针药材图

粉末特征粉末黄棕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直径12~30um,淡黄色至黄色,长梭形,末端钝圆、渐尖或平截,边缘有时呈微波状弯曲,孔沟明显。石细胞黄棕色不规则形或类长圆形,直径20~55μm,纹孔及孔沟明显。草酸钙方晶类方形或长方形,直径8~25μm,散在或存在于韧皮射线细胞中。木栓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或多角形。可见淡黄色或棕色团块。(图1-4)(三)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

25μm

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

图14三颗针粉末图

液。另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韧皮纤维2.木栓细胞3.草酸钙方晶4.棕色团块5.石细胞

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

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2:0.5:1)的上层溶液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质量评价】以色黄、苦味浓者为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盐酸小檗碱(CH,NO,·

HC1)不得少于0.60%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化合物

1.原小檗碱型(季铵型)主要有小檗碱(berberine)、巴马汀(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小檗红碱(berberubine)、氧化小檗碱(oxyborberine)和古伦胺碱(columbamne)等。

2.双苄基异喹啉型(叔胺型)主要有粉防己碱(tetrandrine)、异粉防己碱(isotetrandrine)、黄皮树碱(obamegine)和尖刺碱(oxyacanthine)等。

3.阿朴酚型主要有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等。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聤耳流脓,痈肿疮毒。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三颗针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酵母菌、金黄色葡萄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新编中国药材学(第三卷)】

2.对心血管的作用三颗针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此外三颗针提取物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用药警戒或禁忌】三颗针在加工过程中,所含小檗碱在加热条件下容易转化成小檗红碱,而小檗红碱毒性远大于小檗碱,需要注意。

【附注】除上述品种来源外,还有多种小檗属植物在不同地区作三颗针药用。同属植物中根色黄、味苦者,亦作三颗针入药:如直序小檗Berbers dasytachya Maxim.、刺黑珠Berbers sargentiana Schneid..、长叶小檗Berbers virge-torum Schneid.、大黄连刺Berbers pruinosa Franch.、毛叶小檗Berbers brachypoda Maxim.、刺红珠Berbers dictyophylla

Franch.(贵州)及其变种Berbers dictyophylla Franch.var.eprunosa Schneid..(西藏)、鸡脚刺Berbers chengii Chen(湖南、广东、云南)、昆明鸡脚黄连Berbers kunmmgensis C.Y.Wu(云南)、黑果小檗Berbers heteropoda Schrenk.(新疆)、尖叶小檗Berbers subacuminata Schneid..(四川)、刺檗Berbers thunbergii DC.(东北、湖南、广东)、锥花小檗Berbersaggregate Schneid.(甘肃入、歪头小檗Berbers diaphana Maxim.(甘肃)、甘肃小檗Berbers Kansuensis Schneid..(甘肃)等。

主要参考文献

[]徐蝉,吴满潇,万定荣,等.三颗针抗菌活性成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4(5):556-562

2]李香,汪巍,邓莹,等.三颗针不同炮制、提取方法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31):

1307-1316.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春生杨瑶君陈秀芬)

2.大蒜

Dasuan

ALLII SATIVI BULBUS

【别名】胡蒜、独蒜、葫、独头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

【本草考证】本品原名葫,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气类相似也。”《本草纲目》记载“按孙偭、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地,故一名葫”。《图经本草》曰:“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所莳也。每头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然其花中有实,亦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本草记载与现今大蒜基本一致。

【原植物】越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球状至扁球状,通常由多数肉质、瓣状的小鳞茎紧密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数层白色至带紫色的膜质外皮。叶基生;叶片实心,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扁平,先端长渐尖,比花葶短,宽可达2.5cm,基部鞘状。花葶实心,圆柱状,高达60cm,中部以下被叶鞘:总苞具长7~20cm的长喙;伞形花序密具珠芽,间有数花:小花梗纤细;小苞片大,卵形,膜质,具短尖;花常为淡红色:花被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4mm,内轮的较短;花丝比花被片短,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齿端成长丝状长超过花被片,外轮的锥形;子房球状;花柱不伸出花被外。花期7月。(图21)

【主产地】原产亚洲西部或欧洲,我国南北普遍栽培。主产于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道地产区为山东济宁金乡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四。

-4-

大蒜

【栽培要点】

1.生物学特性适应性较强,耐寒,喜光。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2.栽培技术用鳞茎(蒜瓣)繁殖。采收前,选择成熟早的植株作种。采收后,从作种的蒜头中,选择粗短而直的蒜瓣作播种用。北方可行秋播或春播,南方行秋播。播前,可将蒜瓣的蒜皮剥去或把蒜瓣在水中浸泡1~2天,使蒜瓣吸水有利发芽。按行株距20cm×10cm把蒜瓣插人土中,微露尖端,不宜过深。然后覆细土2~3cm。每1hm播种量1500~2250kg

3.病虫害病害:叶枯病、紫斑病、疫病、细菌性软腐病、病毒病、锈病等。虫害:葱地种蝇、蓟马、蚜虫、潜叶蝇、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采收与加工】夏秋叶枯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通风晾晒至外皮干燥。

【商品规格】大蒜质量级别分为三级,分述如下:

1.特级本级大蒜应有最高质量,其必须具有品种和(或)商品类型的特征。

本级大蒜必须:完整、形状规则、较干净

图2-1大蒜(张水利摄)

无缺陷。若不影响产品的常规外观、质量、包

装中质量的保持和展示,则允许有轻微表面斑点。蒜瓣紧实。

2.「级本级大蒜应有好质量、有其品种和(或)商品类型的特征。本级大蒜必须:完整、形状较规则。若不影响产品的常规外观、质量、包装中质量的保持和展示,则允许有轻微缺陷,如表皮轻微撕裂。蒜瓣紧实

3.Ⅱ级本级大蒜质量不完全满足较高级别的要求,但须符合上述条目的最低要求。只要保持有关质量、包装中质量维持与展示的基本特征,则允许有以下缺陷:①外皮撕裂,或部分失去;②愈合伤口:③轻微压伤:④形状不规则:⑤至多有三个蒜瓣的脱落

特级大蒜直径最小为45mm,I级和Ⅱ级大蒜直径最小为30mm

【药材鉴别】

(一)性状特征

类球形,直径3~6cm。表面被白色、淡紫色或紫红色的膜质鳞皮。顶端略尖,中间有残留花葶,基部有多数须根痕。剥去外皮,可见独头或6~16个瓣状小鳞茎,着生于残留花茎基周围。鳞茎瓣略呈卵圆形,外皮膜质,先端略尖,一面弓状隆起,剥去皮膜,白

000D0●0

色,肉质。气特异,味辛辣,具刺激性。(图2-2)】

图2-2大蒜药材图

-5-

新编中国药材学(第三卷)

(二)显微鉴别

鳞叶表面观:新鲜鳞叶表皮细胞多长方形,长40~110m,宽23~49m,有1枚细胞核,核内可见1一2枚核仁;气孔稀少,直径约至33um,副卫细胞4~6,类多角形。叶肉组织多为类圆形的薄壁细胞,直径40~110um:油细胞类圆形,淡黄色,直径50~一66m,多分布于维管束周围。

(三)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6g,捣碎,35℃保温1小时,加无水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蒜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

种溶液各5山,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以碘蒸气熏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质量评价】大蒜优良品种较多,按蒜瓣大小可分为大蒜瓣和小蒜两种;按种皮颜色不同又可分为紫皮蒜(也叫

红皮蒜)和白皮蒜。大蒜以特级、I级和Ⅱ级者为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大蒜素(CHS,)不得少于0.15%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氨基酸、肽、蛋白质、酶、糖、苷、维生素、脂肪、无机盐及含硫化合物等多种成分可

1.大蒜油大蒜油中的活性成分为含硫化合物,主要有二烯丙基一硫化物、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大蒜素)、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大蒜新素)、阿霍烯(大蒜烯)等。其中大蒜素是

一种广谱抗菌物质,具有活化细胞、促进能量产生、增加抗菌及抗病毒能力、加快新陈代谢、缓解疲劳等多种药理功能,是大蒜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2氨基酸类半胱氨酸、组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等。以半胱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高。

3.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P和维生素A等

4.碳水化合物类还原糖(主要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多聚糖等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癆,顿咳,泄泻,痢疾。

【药理作用】

1.抗菌消炎防腐作用大蒜的挥发油、汁、浸出液及大蒜素对多种球菌、杆菌(如百日咳等)、霉菌、真菌(如隐球菌脑膜炎等)、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2.抗肿瘤作用大蒜中提取的大蒜素类化合物不仅可以抑制动物模型中皮肤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肺癌,还可以直接抑制体外培养的结肠癌、脑胶质瘤、肺癌、乳腺和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6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大蒜提取物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水平、抑制血小板聚合、降低血压、防止血栓的形成、清除氧自由基等,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s。其中大蒜素是发挥作用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4.抗氧化作用大蒜中氨基酸和含硫化合物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大蒜多糖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0

5.其他作用大蒜挥发油成分对秃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大蒜中的半胱氨酸衍生物对药物中毒、妊娠中毒、金

属中毒以及各种过敏性疾患有显著疗效。大蒜中的SOD及还原性硫化物,具有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能够

保持青春、延年益寿

【附注】开发利用我国大蒜资源,生产更多更好的高营养、高疗效、食用方便的大蒜、保健食品及各种剂型的大蒜药品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可充分发挥大蒜素的生物学功能。另外,对蒜渣的废物利用应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消除蒜渣引起的空气污染;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蒜渣的量远远大于大蒜油的产量,分别应用到医药、食品、调味品、保健品、饲料、肥料等方面,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