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1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15年》

【作 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页 数】 192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18.12
【ISBN号】978-7-5679-0762-1
【价 格】46.00
【分 类】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健制度-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15年.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8.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15年》内容提要:

新农合制度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卫生、大健康为理念开展分级诊疗、精准扶贫等制度整合措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经济社会现状的农村医疗保障的独特道路,对未来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政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特色成效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未来走向进行全面梳理,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细腻的历史全貌。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展示了新农合制度的建设成效、建设特色、信息化手段以及未来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15年》内容试读

第一章

新农合制度:通往中国特色全民医保发展之路

第一章新农合制度:通往中国特色全民医保发展之路

(出空)

600

00

02

字000文14961

2101-096l复2361-356

LS61

8导8

0

餐要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15年

第一节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的一首《观刈麦》生动地刻画了古代麦收时节农民辛勤耕作的农忙景象,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群体

一直占据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在封建社会、抗战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的健康素质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期经济发展。伴随着国力增强和经济体制变革,我国先后建立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由“自发”到“自治”,由“集体”到“国家”的变迁,在历史前进的浪潮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合作医疗的“前世今生”

(一)集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作医疗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国家采取了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方式,来实现原始积累,从而推动工业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配套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建立起一套城乡区别对待的社会制度'。与城市里城镇职工拥有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不同,农民在建国初期主要采取家庭式的自我保障2。由于农村生产力极其落后,收入水平低下,缺医少药、疾病流行、诊治困难等问题相当普遍

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进,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政府采取了自上而下逐步推进的方式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一方面分别在县、乡开设县医院、卫生院、卫生所等医疗服务机构,另一方面组织和培训农村赤脚医生参与

1刘守英,曹亚鹏.中国农民的城市权利[EB/OL].htp:/www.aisixiang.com/data/108772.html[2018-01-l5

2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

4

第一章新农合制度:通往中国特色全民医保发展之路

疾病防治,扩大农村卫生服务人员队伍'。这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可获得。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降低患病的经济风险,和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农民自发将互助合作的理念和合作社组织从生产领域运用到了医疗卫生领域,产生了农村合作医疗的雏形。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依托早前建立的联合诊所成立了联合保健站,社员自愿缴纳“保健费”,缴费的社员可享受减免“挂号费、出诊费和注射费”的政策,同时保健站通过提取部分生产合作社公益金和医疗业务收入维持日常运营,形成了“集体补助+社员共济”的医疗服务模式。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依托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迅速建立,并通过政府和集体经济的补偿维持了较低的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经济可及的同时,也给传统合作医疗制度以农民可负担的筹资水平购买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1959年11月,原卫生部在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会后原卫生部党组向中央上报《关于全国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并将《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作为报告附件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认可,并转发了文件,要求各地参照执行。从而“合作医疗”便成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代名词。

传统合作医疗从我国国情出发,面对当时3亿多农民无医疗保障的社会现实,是对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的一种探索。但是,由于其筹资来源和医疗服务体系的不稳定性,以及政策设计的不充分等问题,其制度发展几经大起大落。1960年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的困境使得部分地区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了集体经济的支持,发展受挫出现回落,到1964年村覆盖率下降到30%以下,如图1-1-1所示。

100

90

80

村70

覆盖率S)6040

30

20

10

(年份)

15519571959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

三年好球

1960-1963年

高8解

经济

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体制

1955~1958年

1958-1982年

图1-1-11955~1979年合作医疗制度行政村覆盖率

1陈竺,张茅.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报告[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在匹n】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15年

1968年12月5日,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介绍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经验。这一事件又一次唤醒了各地开展合作医疗的热情,制度迅速铺开,传统合作医疗发展达到高峰,到1979年,传统合作医疗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村庄,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二)转型时期农民医疗保障的困境与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开始了新的探索,农村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靠集体经济支撑的合作医疗制度的经济基础日益薄弱,筹资的持续性和充足性失去了赖以支撑的基础:农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也面临着市场化、营利化的转型,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以低水平筹资为特点的合作医疗制度的支付能力愈发不足,这从客观上阻碍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体制转型伴随的思想解放,让各方对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由于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持,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大面积解体,1978~1989年,短短十年间,合作医疗的行政村覆盖率就下降到4.8%,如图1-1-2所示。更为严重的是,这十年间,三层卫生服务网亦衰落,导致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明显削弱,传染病、地方病死灰复燃,农民健康水平急剧下降。医药费用不断上涨,与农民经济收人水平不相适应,缺乏医疗保障的农民普遍出现看不起病,不敢看病的现象。

70

60

50

村40

盖30

20

10

0

(年份)】

1980

1982

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

2000

人民公社

家篮联产承包制度

1980-1982年

1日32000年

图1-1-21980~2000年合作医疗制度行政村覆盖率

1张自宽,赵亮,李枫.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中国卫生,2006,26(3):4244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