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科技翻译教程》文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英汉科技翻译教程》

【作 者】文军主编
【丛书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核心教材
【页 数】 330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20
【ISBN号】978-7-5446-6427-1
【分 类】科学技术-英语-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文军主编. 英汉科技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英汉科技翻译教程》内容提要:

本书为我社针对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发的新时代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下的翻译教材,注重基础,范例新颖,前沿性突出。本书重点讲解了科技翻译的基本知识、文体特点、方法体系、翻译辅助资源的使用及翻译研究的新进展……

《英汉科技翻译教程》内容试读

第一章

翻译与科技英语翻译概述

第1节翻译概述

1.翻译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翻译理解为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理解也符合词典中对“translate”的定义。比如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2014:2710)对“translate”的定义是“to change written or spoken words into another language”,即把笔语或口语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3 English Dictionary(《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界定是“If something that someone has said or written is translated from one languageinto another,,it is said or written again in the second language”,此界定同样把翻译理解为语言之间的转换。两部词典对“翻译”的定义符合人们对翻译现象的常识性认识,虽然没有错误,但却没有揭示出翻译现象更多的本质特征。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翻译研究者的定义。美国翻译研究学者Nida和Taber>对翻译的定义可能最为人熟知,“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source-language messages,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Nida Taber,1982,

p.12),即“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这个定义中有几个核心词汇,首先是“对等语”(equivalent),强调的是原语和译语信息的对等关系;其次是“最贴近而又自然”,可以理解为翻译的标准;最后是“意义”和“风格”,即原语和译语信息的对等体现在意义和风格两个方面。英国学者Catford(1965,p.20)把翻译"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language(TL)”,即“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替换为另外一种语言(译语)对等的文本材料”,此定义把翻译视为对等文本材料的替换。Juliane House(20l6,p.72)的定义是“Translation isthe replacement of a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by a semantically and pragmatically equivalent text in thetarget language'”,即翻译是用目的语中在语义上和语用上对等的文本替代原语中的文本,House把对等分为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两个方面。在以上几个定义中“对等”是一个核心词,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意义/风格或者语义/语用层面的对等。这些定义为我们揭示了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具体关系,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学者的定义为我们揭示出了翻译现象更多的本质特征。张培基(1980,p.绪论)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此定义增加了对翻译标准和翻译性质的界定,翻译标准是“准确、完整”,翻译性质是“语言活动”。张今(1987,p.9)从社会交际的视角来看待翻译,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和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王克非(1997,

P.12)认为,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此

定义更加强调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属性。吕俊(1997,p即.39-40)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此定义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待翻译,认为翻译就是信息的传播。许钧(2004,p.35)把翻译看作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他认为翻译的手段是符号转换,任务是意义的再生,性质是跨文化交际活动。除了辞典中所揭示的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活动的本质特征之外,以上学者还揭示出了翻译作为社会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文化交流活动、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等的本质特征,给我们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了翻译这个概念的特征。

当然对翻译的定义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一一列举,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但绝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活动,它还是社会交际活动、跨文化交流活动等。综合以上各家观点,我们可以尝试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中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交流活动,目的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原语文化传播和译语文化发展。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均把翻译定义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所谓的“一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或者“第一种语言”和“第二种语言”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两个定义并未说明。这一点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16:358)中得到了补充,翻译被定义为“(1)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2)做翻译工作的人”。这个定义把翻译分为两大类。首先,翻译除了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语言转换之外,还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甚至是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其次,翻译还可以指口语或笔语译员。这个定义既界定了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本质属性,又对翻译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划分。

其实,最为出名的对翻译的分类当属俄裔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Roman Jakobson的划分,在其著名的“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一文中,Jakobson(2000,

p.l14)从符号学的角度把翻译分为三类:(1)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内翻译)或rewording(重述),即同一种语言内部的翻译,即《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谓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的翻译;(2)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即严格意义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如英汉互译、汉日互译等;(3)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符际翻译),指的是“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即把语言符号翻译成非语言符号,比如把一本书改编成电影、音乐、绘画等(需要指出的是,学界经常有人把符际翻译理解为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翻译,这是不符合Jakobson的本意的)。对于外语专业或者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第二类,即语际翻译。

我们还可以根据翻译活动的方式把翻译分为笔译(translation)和口译(interpreting)两大类。笔译的字面意思是笔头翻译,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译员所使用的工具远不止笔一种,

还包括各种IT硬件和软件,如电脑、打印机、办公软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等。笔译适用于文学

作品、人文、社科、科技、政府公文、证件资料等的翻译,一般译者的时间较为充裕,可以使用各

类辅助工具和资料,译文的准确性较高。口译根据译员工作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也叫即席翻译,即讲话人先发言,可长可短,然后译员再把这段话译为目的语,如此交替进行,连续传译适用于各类会议、商务谈判、旅游参观等场合;第二是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即译员利用专门的同传设备,几乎与讲话人同时工作,边听边译。同传节约时间,需要专门的同传设备,对译员的要求极高,一般适用于大型的国际会议等场合。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译员对原文的处理方式来分类,总体上包括全译和变译两大类。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指的就是全译,即把原文的全部内容忠实、准确地翻译成译文,而变译则包括了译者对原文的增、减、编、述等各种处理手段。黄忠廉(2002,pp.124-155)把变译分为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等11类。摘译是根据译者或读者的需要选取原文部分内容进行翻译,编译中除了含有翻译之外还有对原文的编辑,是二者合一,译述是译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文主要或部分内容的方式。变译的具体内容我们在第11章“科技文体的变译方法”一章中会详细讲解。

2.翻译的标准

坏的翻译不需要标准,因此所谓翻译的标准即对好的翻译所定的标准。中外学者对翻译的标准均有论述。东晋僧人释道安提出了“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王秉钦,2004:9)的翻译思想,即按照原文原意逐字逐句地翻译,不得有任何增删。严复(1986:1317)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三字标准,他开宗明义:“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这条三字标准高度凝练,一直为后世所推崇。林纾提出了“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不亡失”(王秉钦,2004:86)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侧重的是“信”的标准。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bid.:120)的直译说,明确主张使用直译法。郭沫若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以超过创作”(bid.:148),承认了翻译工作中的创造性因素。傅雷提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神似说,认为“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ibid.:231)钱鐘书提出了翻译标准的“化境”说,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bid:243244)许渊冲为诗歌翻译提出了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标准。翻译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辜正坤甚至提出了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认为翻译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1984)一文中把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脉络概括为“按本、求信、神似、化境”

四词八字,按本和求信的核心是忠实,阐明了译者的责任和翻译的任务,神似和化境实在是玄而又玄,是论者对自己翻译经验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翻译活动的艺术特质,体现了论者的中国古典文论话语模式。

西方译论中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也很多。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领袖和翻译家马丁·路德强调使用人民的语言来翻译《圣经》,最终推动了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德国语言和文学的发展(谭载喜,1991,pp.80-81)。1790年英国翻译家Alexander Fraser Tytler(Nida,1964,p.19)在《论翻译的原则》(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I)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即(1)译文应当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当和原作一致;(3)译作应当和原作一样通顺。三个原则可以归结为“忠实”这一条核心标准,原则一强调的是意义的忠实,

二和三强调的都是风格的忠实,这三条标准和严复的“信达雅”颇为相似。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对等”一直是语言学理论翻译研究的主流标准。Jakobson在《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在差异中寻求对等是语言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语言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因为“如果没有翻译把一种符号翻译成相同系统内的其他符号(指语内翻译,笔者加)或者其他系统内的符号(指语际翻译,笔者加),那么语言科学是不可能解释语言材料的”(2004:139)。Nida和

Taber的标准是在意义上和风格上“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Catford的标准是“对等的文本材料”,Newmarkl的“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和“seman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的核心也是“对等”,前者类似于Nida的“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后者类似于“formal equivalence(形式对等)”。

20世纪末西方学界发生了文化转向,各种文化、文学、哲学理论被引入到翻译研究当中,产生了多元系统理论、描写翻译学、目的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译学理论。描述翻译学的奠基人Toury(20l4,p.20)认为,“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on whatever grounds”,即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多元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翻译文学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该理论总结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主要位置的三种情形,即多元系统尚未定型时期、相关文学在整个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期、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阶段。Lefevere!则把翻译看作是“改写”(rewriting)文本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poetics)。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都主张对翻译进行某种程度的操控,以抵抗翻译中存在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以上理论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我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但是,并非以上所有理论都对翻译实践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比如多元系统理论、改写理论、解构主义理论,这些理论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其理论本身的意义,和翻译实践的距离较大。有些理论即使直接针对翻译实践,有明确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比如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但由于这些原则和标准有其预设的前提,也难以为译者所广泛接受。

所以,我们有必要为初学者提出几条具体、明确、可行的翻译标准。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一般同意把“忠实”和“通顺”作为初学者的两条基本标准,如张培基(1980,pp.7-9)、陈宏薇(2004,p.6)、孙致礼(2013,pp.10-13)等。我们同意以上看法。所谓忠实,顾名思义就是忠实于原作,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准确地在译文中传递出来,不得歪曲、篡改、遗漏,例如:

1)Americans are drinking fewer sugary sodas-in 2012 production was 23%below what it had

been a decade earlier.

越来越少的美国人选择饮用含糖碳酸饮料一与十年前相比,2012年含糖碳酸饮料的产量减少了23%。

此例原文选自“Food Politics in America”(《美国的食品政策》)一文,介绍的是含糖碳酸饮料的危害以及美国政府采取的相应对策,原文说“Americans are drinking fewer sugary sodas”,即“美国人饮用的含糖碳酸饮料越来越少”,但译文却译为“越来越少的美国人选择饮用含糖碳酸饮料”,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判断。原文说美国人消费的含糖碳酸饮料的总量逐渐减少。总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人均消费量和消费人数。原文并未说明是哪个因素的变化才导致消费总量的减少,但译者却认为是消费人数的减少才导致总量的减少,这显然是不符合原意的。故,可以改译为“美国人饮用的含糖碳酸饮料越来越少一与十年前相比,2012年含糖碳酸饮料的产量减少了23%”。

2)Even so,we propose that,with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behavioral changes,it will be possibleto reach the threshold values by 2030.

即便如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到2030年,这些国家完全有可能达到这些阈值。

这是笔者让学生翻译的一篇论文中的一句话,英文原标题为“Sustainable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Revisited”,作者基于“Brundtland Report”(《文莱报告》)提出了衡量各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四个指标和相应阈值,但是作者发现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完全满足这四个指标。本例是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其中“even so”指代的是上文的旧信息,即“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完全满足这四个指标”,后面提供新信息。译文把“we propose that”译为“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实为误译,原文并无“大胆”之义,仅仅阐明作者的观点,故可以改为“我们认为”。

忠实的第二层含义指风格上的忠实,包括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张培基,1980,p.7)。现仅举一例说明:

3)I hereby certify that Yuanhang Investment Co.,Limited is this day incorporated in Hong KongSAR under the Companies Ordinance and that this company is limited.

本人仅此证明远航投资有限公司于本日根据《公司条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成为有限公司。

此例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司注册处出具的一份英汉对照的公司注册证明书,我们可以看出,原文的文体和译文一样都非常正式,故我们可以说译文在文体上忠实于原文。

第二条标准“通顺”比较容易理解,即译文须符合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读起来地道自然。就英译汉来说,译文须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行文规范,读起来应通顺自然、朗朗上口,这条标准看起来容易,但从笔者的翻译教学实践来看,出现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请看下例:

4)The contrasting between English and American patterns have some remarkable implications,particularly if we assume that a man,like other animals,has a built-in need to shut himself offfrom others from time to time.

对比显示,英美两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尤其是当我们假设人有着这样的内在需求,需要时不时地让自己远离他人,就像其他动物一样。

译文为笔者的一名初学翻译的学生所译,从内容的角度上来讲,译文的信息固然没有遗漏,但显然不够通顺,这是初学者经常会犯的错误。原文为一个带有条件状语和插入语的复杂长句,译文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