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质量新说》安好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药材质量新说》

【作 者】安好义编著
【页 数】 494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364-9333-9
【价 格】598.00
【分 类】中药材-产品质量-研究
【参考文献】 安好义编著. 中药材质量新说.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药材质量新说》内容提要: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总结中药实际生产中的技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针对各类药材的特性,对其适时采收、科学晾晒、炮制,合理贮藏、有效使用等方面提出个人一些浅显的见解;整理汇编了中药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现代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其他利用价值、实用经典验方等内容。书中不拘泥于传统,立足于现实,对传统中药生产模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其合理之处进行诠释,不科学之处进行改革。以期为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使用、研究等中药行业的人员以及医生、药师和消费者提供参考意见,为推动人类健康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本书共收载常用中药材334种,并附药12种,配置药材精美原色彩图560余幅。每药均设来源、性状、采收加工、贮藏、主要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编者9个栏目进行详细阐述。

《中药材质量新说》内容试读

回▣回回e

Ⅲ绪论

XULUN

包回回回E

中国的中药护佑了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中药的发源源远流长,从现在分析生病的猩猩、大象、老虎等动物吃某种植物就能治好的情况,可能中药从类人猿开始已经有了使用,远远早于岐黄理论。岐伯和黄帝、孙思邈、李时珍等总结了先人的经验,有了对中药最早的记载和发扬光大。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古人类时期草药就已经开始应用,中药的起源应该是从距今数万年开始的,代代传承、代代发扬光大,才有了如今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

中国药材上万种,从古至今,因为各种原因发现的都有,难以一一说清楚具体由来。比如在中国历史上饥荒或战争较多的时期,有很多药材是在人们饥不择食的时候吃了某些植物,偶然发现能治好某种疾病,从而总结出来的。在一次大饥荒中,人们都采野菜如小蓟、灰灰菜、麦麦多、柳叶等充饥,当时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由于年老体衰,只能就近采挖苦似黄连的燕子苗、蒲公英、败酱草等水煮后充饥。在野草、树皮都被吃光后,同龄人因饥饿和疾病十死其九,而这位老人却活了下

来,可能与她吃的那些草药有关。中华民族从起源到逐渐发展壮大,同一历史时期使用中药的中华先民的寿命及接受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区域的民族,因此中药确切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蔬菜和水果等都是经祖先一代代人把野生品种一步步驯化、改良,最后成为优良家种品种的。同理,个人认为很多家种药材已经明显优于野生药材。种植户依靠药材丰收、质好赚钱,田间管理、采收、晾晒、保管大多规模化,质控意识高,全面管理到位。而野生药材都是农民按照市场需求于闲暇时间采收,既不分时节,也不区分老嫩、不管品质。且野生药材由于环境限制,未达最佳生长状态或已过最佳状态。因此采收的野生药材品质较差,同时在销售过程中粗放管理、保存时间过长,也导致野生药材的品质下降。

回回回回g

随着家种品种的扩大,很多传统药材产区也发生了变迁。河南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栽种枸杞的,但目前连同大枣都被西北地区的产品代替了,这是人的能力的提升,也是社会的进步。道地产区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迁,原新疆不产大枣,但现在产量已占全国干枣的80%90%,取代河南、山东、安徽产区

随着改革开放及科学的深人研究,已证明牛羊吃的青储饲料优于干饲料,春夏秋放牧,牛、羊、马所吃青草的营养远远优于冬天吃的干草,即可以推断青蒿、薄荷等草类药材,鲜品较干品入药效果好,宜鲜品入药。与此同时,检测手段也有了极大的进步,证明了很多中药材的外观都能代

001

表其实际的药效。如叶、草、花类药材,原色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可能是变色药材的15倍。现在很多药材还仅仅停留在实物形象上,大宗药材比如金银花,多数种植散户都是在金银花全开花后采摘,不按时间摘,也未采用适合的、规范的科学办法晾晒、保管,导致只有其形但疗效不好或基本无疗效。

下面就针对各类药材的特性,对其适时采收、科学晾晒、炮制,合理贮藏、有效使用等方面提

回回回回

回▣几回▣几回

出个人一些浅显的见解(只是个人经验)。

、根及根茎类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占中药材的大部分,类型也很多,怎样采收、晾晒、保管,需要长时间的总结、改进和完善,更需要政策引导,种植户、收购商及医药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切片晾晒

中药饮片在历史上有很多切片办法,但经现在实践,认为有度最好。饮片以不接触水、不二次晒烘为最好,因为任何药材只要经过加水、蒸制都会减少10%~30%的含量,即10%-20%的重量。切片也不能太薄,以最易煎出、发挥最大疗效为目的,药材一般切到2~4mm即可。切制饮片的目的是为了药效更大地发挥,为饱眼福而特制的超薄饮片个人认为不妥,往往满足了眼观,减少了疗效。

本书中提倡根及根茎类药材趁鲜切制。含水量高的根、根茎类药材不切段、片不容易晒干,借

▣▣▣包回

鉴蔬菜的晾晒方式,全国各地都有晾晒不同蔬菜的办法,如北方的红白萝卜、冬瓜、红薯等都采取切片方式,四川的抱儿菜、大头菜、莴苣也有切段或切成条晾晒的习惯。趁鲜切段、片,既利于干燥,又保证了有效成分含量,如川芎趁鲜切片,3天即可晒干,烘干只需几小时或一天时间,不切片鲜品在四川10天也晒不干。

2.炮制方法

先人对大多数中药材饮片的炮制都提出了意见,其中大多数方法正确,如元胡,醋制后药效物

质含量明显提高。但也有不足之处,如熟地,记载的“九蒸九制”就可能有问题。生地第一次经水浸泡加热蒸后,疏松柔软,可能含水量有八九成,一次性蒸煮透晒干,内灰黄而外油黑,符合古人的眼观和现在的药典标准。而古人的“九蒸九制”个人觉得有点不合情理,因第一次蒸煮不管多长时间,生地外面都已有油,隔离了再次蒸煮进入药材内部的任何物质。现在各大市场上都是一次性

蒸煮,药材美观、实用、质量好。

3.贮藏保管

(1)很多根、根茎类药材貌似坚实,但实际有效成分流失极快。如川芎个大坚实,用不密闭

ZHONGYAOCAI

包装袋(麻袋或编织袋)存放,刚产新时浸出物为20%,13个月后即为10%,已不符合国家标准:

ZHILIANG

XINSHUO

如元胡虽坚硬紧密,但含量下降速度如川芎,本书中建议干燥后低温密闭保管,经测定有效成分的

含量基本不降。类似上述的药材大多性质相近,只有个别下降较慢,但均有下降,如三七、黄连。

(2)较松软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如甘草、葛根、大黄,刚产新时有效成分的含量都合格,甚至有的高过药典标准一倍,原个粗放半年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基本不合格,葛根甚至已检测不出有效成分的含量。市场上类似的药材不合格率高于70%,只要在市场上一买药,药商都会问包不包有效成分的含量,合格与不合格两种价格。像葛根这种用药极广且量大的药材,了解后再服用总有心虚的感觉。但也有个别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下降较慢,如丹参、黄连、板蓝根,按现有检测标准可能贮藏三四年有效成分的含量还合格。

个人认为,单包装密封冷藏可能使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合格的有效时间更长。

二、草类、叶类、花类药材

002

草类、叶类、花类入药的中药材很多,作者认为保持原色的药材质量好。按以下方式适时采收、科学晾晒,就能获得优质的药材。

1.采收时间

(1))草类药材在开花前,或初花期采割,药效更好,因为开花后大多植物叶萎缩、茎干枯,

回▣几回▣几回

甚至呈干柴样,有效成分的含量会显著下降。如益母草在开花至50%~85%时收割最好,收割过

早,幼苗鲜品5~9kg只能晒成1kg干品。适时收割,只需3~4kg鲜品即可晒成1kg干品,且有效

▣回▣回▣

成分含量高。

(2)花类药材在花开尽后含量都会大幅降低,如菊花、夏枯草、野菊花。研究发现,花类药材含量最高时一般都是含苞待放时,花开尽将谢时的药材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可能比含苞待放时降低50%甚至更多(部分品种的差异会更大)。用一个简单的小试验就可以佐证:同样的药材,含苞待放花蕾与开尽待谢花朵泡水做比对,前者味重、色浓,后者味轻或无味、色轻(发霉及变色的可能也色重,但与应有色有区别)。

2.晾晒方法

不同的晾晒方法会导致药材疗效大变。传统记载的阴干或晾干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导致药材质量显著下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阴干与晾干方法都是在一定适合的条件下应用,不能生搬硬套。晾晒办法很有讲究,如果晾晒的药材已无绿色,从直观上就能肯定已无药效。还有用同样简单的泡水小实验,有绿色的干药材味重、色浓,无绿色的干药材味轻或无味、色淡。这些经验都是在上百次买只有其形但无有效成分含量的药材,和购买科学采割、晾晒的药材经过试验比对总结出来

回回回n回▣

的,代价几百万元。药材茎或藤的髓部含有大量水分,如益母草四棱茎,不切成段,晾晒时表皮干后,髓部还向外渗水,因此,药材达到完全干燥耗时长。依个人经验及试验数据,全草类药材要保

持药材原色(多为绿色),保证药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个人推荐使用如下干燥方法:

(1)药材采收后用铡草机及时测成2cm左右的段,摊薄晒,春末至秋末在晒棚下即可晒干,含量也高。如马齿苋,不切段半月都不易晒干,切段烘晒就很容易干。切段过短,药材容易分成几瓣,晒、烘有效成分易流失。

(2)草类药材切段,在20~30℃温度下即可晒干。20℃以下、湿度超过60%的环境下晾晒,药材如有受潮、堆沤有变质现象,应及时烘干。如夏枯草,在晾晒中受潮即变暗紫色,药效显著降低。

(3)凡阴干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晒干有效成分比烘干高的,使用25~35℃烘干较好,晾干很难达到保存有效成分的实际效果。

三、果实、种子类药材

薏苡仁、白扁豆、决明子等果实、种子类药材是比较容易收获且容易晾晒的,这些药材看起来与小麦、稻谷没什么区别。众所周知,小麦、玉米、稻米都是饱腹的主粮,陈粮和新粮从口感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同样药材是需要有疗效的,特别是辛香味和其他味重的药材都必须适时收割并且合理保管才能保持药材应有的疗效。此类药材大多质地坚硬,科学收贮入药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

1.晾晒、贮藏

▣回▣▣回

果实、种子类药材虽然外表质地紧密,但如果包装及存储管理不好,有效成分的含量会下降,部分品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会快速下降。像肉豆蔻,经过炮制粗放保管2个月后,味减大半。前面提到的五味子貌似坚果,外肉中壳内仁,但粗放1年后内仁基本已无有效成分含量。芳香类药材的如枳实等,虽然外皮坚实紧致,切成两瓣晾晒也较厚,如果晾晒方法不科学,有效成分含量会下降1/10~1/2,可能待晾晒干后有效成分含量就不合格了。即使是有效成分含量合格的枳实,粗放存储,保管方法不科学,半年后香味变淡,有效成分的含量已不合格。

以日前的有效成分含量检测来看,几乎没有不下降的果实、种子类药材。建议此类药材密闭、干燥、低温保管,两年内使用。

003

2.粉碎入药

pr

果实、种子类药材质地坚实,不易煎出药效。凡有外壳者,必须破碎外壳并将内仁粉碎。种子较大的如草蔻、白扁豆、莲子等也应粉碎成2~3mm以下的小颗粒,这样可以在煎药时更好地煎出药效;表面容易煎透的药材如小茴香,粉碎后煎出的药液量也会明显增多,有关人士应该注意到这

回回回回回

间▣回▣回回

一点。

果实类药材入药,从理论上来说是都有用,但现在作为单独剂型研究的中药品种,大多使用其籽而不用其皮,可见籽的功效大于表皮,如五味子。籽在结成时就有了充分保护自己的本领,表层致密,要想把药效用到极致,就要顺着药材的思路去研究发现它,在祖先发现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四、动物类及其他类药材

动物类药材以前多为野生品种,现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野生动物遭到大量捕杀,数量逐年降低,动物类药材来源逐渐由野生转变为家养,相应的产区也发生了变化。如珍珠,现主要集中在浙江诸暨;麝香主产地现为陕西、四川两地。

同种动物类药材基源有多种,经现代仪器检测,不同基源的药材有可能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如五倍子,肚倍的鞣质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角倍高5%,没食子酸有效成分的含量高近一倍。

回▣n回回n互

如麝香,原麝麝香中指标成分麝香酮含量最高,林麝次之,马麝麝香酮含量最低。药材购买或入药时,应根据不同基源的药材调整用量,以达到用药目的,避免药材浪费。动物类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易受干燥方式的影响,如全蝎,冷冻制全蝎的可溶性蛋白量是传统加工方法的20倍左右,药材的加工方式应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加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

药材

动物类药材富含蛋白质,极易虫蛀、生霉,过去多采用与花椒、吴茱萸等同贮的方式进行保管,这样虽能有效地避免药材虫蛀、生霉,但花椒、吴茱萸含挥发性成分,易与贮存的药材串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动物类药材可以通过冷藏的方式避免虫蛀、发霉、变质现象的发生,

简单易行。

动物类药材多为贵细药材,产量低,需求量大,往往不法商人为追求利益对药材进行掺杂、掺假等行为。本书中用图片对药材正品和易混品进行直观的对比,并提出了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以

便读者在购买药材时能够较直观地对药材进行辨别。部分动物类药材,如阿胶、蜂胶等无法直观鉴别的药材,建议购买原装、品牌产品,这样质量才有保障。

五、结语

ZHONGYAOCA

Z ILIANG

XINSHUO

通过观察、总结实际生产中的技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本书中提出了一套简便且可操作

性强的中药材生产模式。对传统中药生产模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其合理之处进行诠释,不科

学之处进行改革。本书不拘泥于传统,立足于现实,以期为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使用、研究等中药行业的人员以及医生、药师和消费者提供参考意见,为推动人类健康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略尽绵

▣▣回▣回

薄之力。中药知识博大精深,由于涉及内容广、研究成果多,难以面面俱到,书中遗漏或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中医药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谨作参考。

004

p

▣▣几回回几回

第一部分

根及根茎类

药材

包▣回▣回

人参(附:人参叶)3

【来

源】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国内主要产于东北吉林长白山、敦化一带。

【性

状】

人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

回回回回回

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支根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

中药材质量

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红参:主根呈纺锤形、圆柱形或扁方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时具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芦头长1~2cm,上有数个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艼。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1cm

XINSHUO

图1-1人参(烘干)

图1-2人参(硫黄熏,泛白)

药材

s▣s▣G

图1-3红参

【采收加工】

采收人参栽种46年后,8月末至9月中旬植株有半数叶片变黄时采收。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选晴天,挖出全根,摘

006

去地上茎叶,将参根运回。

注:人参挖时要细心,防止因创伤而影响品质。加工

1.红参:选浆足不软、完整、无病斑的参根洗干净,蒸23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干燥过程中剪掉芦头和支根的下段。剪下的支根晒干捆成把,为红参须。捆成把的小毛须蒸后晒干也成红

回回包回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