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质量管理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航天质量管理基础》

【作 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编写
【丛书名】航天质量技术丛书
【页 数】 190
【出版社】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17.05
【ISBN号】978-7-5159-1312-4
【分 类】航天工业-质量管理-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编写. 航天质量管理基础.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7.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航天质量管理基础》内容提要:

本书分六章,质量管理概论、质量文化及质量基础、质量管理体系、型号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国外航天质量管理。内容包括:质量及其相关概念;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主要理念及原则;质量法律法规;航天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等。

《航天质量管理基础》内容试读

第1章质量管理概论

1.1质量及其相关概念

1.1.1质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在国际标准IS0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

质量定义为:“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客体是指“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客体的示例:产品、服务、过程、人员、组织、体系、资源。客体可能是物质的(如:一台发动机、一张纸),非物质的(如:转换率、一个项目计划)或想象的(如:组织未来的状态)。

质量从“特性”和“要求”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即某种事物的“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说明质量越好:反之,则认为该事物的质量不好或差。

“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而质量定义中特别强调了用于描述事物质量的特性是“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是随着产品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产品的永久特性,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飞机的最高飞行速度等。与“固有特性”相对应的是“赋予特性”,是指不是产品固有的,而是产品形成后因不同需要而对产品所赋予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交货期。

“特性”的载体,即质量概念所描述的对象,不限于产品和服务,而是泛指一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一可以是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是活动、过程、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要求可由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如顾客、股东、雇员、供应商、合作伙伴或社会等提出,或者由组织自己提出。这些要求可分为“明示的要求”、“通常隐含的要求”和“必须履行的要求”三大类。

明示的要求可以理解为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合同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明示的要求可以是以书面方式规定的要求,也可以是以口头方式规定的要求。

通常隐含的要求是指组织或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的文件(如标准)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组织应根据其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作出规定。

必须履行的要求是指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强制性的标准。我国对与人身、财产安全有关的产品,发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行政规章或制定了强制性标准,如计量法、标

航天质量管理基础

准化法等。组织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执行这类文件和标准。

1.1.2质量特性

IS09000:2015标准把质量特性定义为:“与要求有关的,客体的固有特性”。固有意

味着存在其中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赋予客体的特性(如客体的价格)不是它们的质量特性。

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1)硬件产品质量特性

1)性能,通常指在功能上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2)寿命,指产品能正常使用的年限。

3)可信性,包括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维修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保障性是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

4)安全性,指不导致人员伤亡、危害健康及环境,不给设备或财产造成破坏或损失的能力。

5)经济性,指产品寿命周期的总费用。

(2)软件产品质量特性

1)功能性,即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

2)可靠性,反映软件在稳定状态下,维持正常工作的能力。3)易用性,即用户使用软件时的方便程度。

4)效率,即在规定条件下,软件实现某种功能耗费物理资源的有效程度。5)可维护性,即在规定条件下,软件实现某种功能耗费物理资源的有效程度。6)可移植性,能够方便地移植到不同运行环境的程度。

1.1.3质量管理

S09000:2015标准把质量管理定义为:“关于质量的管理”。而“管理”的定义是“指

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管理可包括制定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可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通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过程。

质量管理是组织全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必须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并对质量管理负责,各级管理者应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职责。质量管理是一项协调的活动,是通过建立、运行和保持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都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但各自的内涵不同。

(1)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第1章质量管理概论

·3

质量策划涉及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产品实现的策划、设计和开发的策划、生产和服务提供策划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的策划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1)确定质量目标和要求:

2)针对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过程和所需资源;3)明确职责权限;

4)规定质量控制活动及其接收准则。

编制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大纲)可以是质量策划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注意质量策划与质量计划的差别:质量策划强调的是一系列活动:而质量计划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通常是一种书面的文件。

(2)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围绕着确保质量环每一阶段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满足要

求,应对影响其质量的人、机、料、法、环(4M1E)因素进行控制,并对质量活动的结果

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问题的重复发生。

(3)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质量保证的核心是“提供信任”,即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在组织内部向各层次管理者提供足够的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在合同或其他情况下,向顾客以及第三方、上级主管部门等其他各方提供足够的信任。显然,外部质量保证是建立在内部质量保证基础上。质量保证活动根据需要应进行证实,即重视验证工作,重视提供证据。

(4)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由于质量要求内容广泛,因此改进的结果会涉及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质量改进与质量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所有产品、部门、场所、活动和人员均有关系。组织应能识别需改进的关键质量要求,考虑改进需的过程,并按过程方法进行管理,以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改进本身也是一项活动,因此,对改进过程也应按过程方法进行管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改进的目标;针对目标,寻找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1.1.4其他相关术语

(1)输出

IS09000:2015标准把输出定义为“过程的结果”。过程的结果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

·4.

航天质量管理基础

服务。组织的输出是产品还是服务,取决于其主要特性,如:一辆汽车包括了硬件(如轮胎)、加工材料(如燃料、冷却液)、软件(如发动机控制软件、驾驶员手册)以及服务(如销售商所做的关于操作的解释)。

(2)产品

IS09000:2015标准把产品定义为“在组织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交易的情况下,组

织产生的输出”。在供方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必要交易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产品交付给顾客时,通常包含服务因素。

通常,产品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和软件。硬件是有形的,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如:1把椅子、4个轮胎)。流程性材料是有形的,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如:燃料、水泥)。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经常被称为货物。软件由信息组成,无论采用何种介质传递(如:计算机程序、移动电话应用程序、操作手册)。

(3)服务

S09000:2015标准把服务定义为“至少有一项活动必须在组织和顾客之间进行的组

织的输出”。通常,服务的主要特征是无形的。服务包含与顾客在接触面的活动,除了确定顾客的要求,以提供服务外,可能还包括建立持续的关系。

服务的提供可能涉及,例如:

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如需要维修的汽车)上所完成的活动。

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为准备纳税申报单所需的损益表)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如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如在宾馆和饭店)。

服务是输出的一种形式。服务具有同时性、无形性、非重复性和异质性。通常,由顾客体验。

(4)过程

IS09000:2015标准把过程定义为“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

一组活动”。过程的“预期结果”称为输出,还是称为产品或服务,需随相关语境而定。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出,而一个过程的输出又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也可作为一个过程。组织中的过程通常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策划和执行,以增加价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确认其输出是否合格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特殊过程”。

(5)组织

组织是指为实现目标,由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构成自身职能的一个人或一组人。组织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代理商、公司、集团、企事业单位、行政机构、合营公司、社团或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无论是否为法人组织,公有的或私有的。

(6)顾客

顾客是能够或实际接受为其提供的,或应其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顾

第1章质量管理概论

·5

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内部过程的产品或服务的接收人、受益者和采购方。

(7)供方

供方是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例如:产品或服务的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或商户。供方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组织内部互相协作的上一环节便是内部的供方。在合同情况下,供方有时称为“承包方”。

(8)相关方

相关方是指可影响决策或活动、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或自认为被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例如:顾客、所有者、组织内的人员、供方、监管者、合作伙伴以及可包括竞争对手或反压力集团的社会群体。

(9)合格

合格是指满足要求。具体说来是指产品、过程、人以及体系等满足了相关方的要求,如产品或者文件符合规定要求。

(10)缺陷

不合格是指“未满足要求”。缺陷是指“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不合格”。缺陷与不合格有关联关系,而这都与未满足要求有关,但缺陷主要涉及与用途有关的要求,即定义中的“有关的要求”可以理解为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

三类需求或期望。区分缺陷与不合格的概念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其中有法律内涵,特别是与产品和服务责任问题有关。顾客希望的预期用途可能受供方所提供的信息的性质影响,如操作或维护说明。

1.2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主要理念及原则

1.2.1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根据解决质量问题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将质量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可以看作质量检验阶段,又称为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的方式来控制和保证产出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的质量。

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仅仅限于质量检验,即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人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检测工具、设备和仪表(包括目测)等,它的方式是严格把关,对产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由谁来执行这一职能则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6

航天质量管理基础

1)20世纪以前,主要是依靠操作者个人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产品质量,产品的制造者和检验者是合一的。故有人将其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2)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工厂中设专职检验的职能工长,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称之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3)1918一1938年,由于公司的规模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批量都扩大,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并直属厂长领导,负责全厂各生产单位的产品检验工作,称之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专职检验时期的特点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计划);有人负责制造(执行标准或计划);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专职检验既是从产成品中挑出废品,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又是一道重要的生产工序。通过检验,反馈质量信息,从而避免今后出现同类废品。

但专职检验也有其弱点:一是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二是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一旦发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一般很难补救,充其量只能是“防止以后再发生”;三是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样做有时在经济上并不合理(因为它增加检验费用,延误出厂交货期),有时从技术上考虑也不可能(例如破坏性检验)。面对着生产规模和生产批量的不断扩大,面对着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弱点暴露得更为突出。后来,又改为百分比抽样方法,以减少检验损失费用,但这种抽样方法片面地认为样本和总体是成比例的。抽取的样本数总是和检查批量数保持一个规定的比值,如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这实际上存在着“大批严、小批宽,同质不同法”,以致产品批量增大后,抽样检验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使相同质量的产品因批量大小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处理。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在这

一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范和标准。人们通过对工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定产生缺陷的原因,迅速采取对策加以消除,使工序保持稳定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大量生产(特别是军需品)的需要,质量检验工作立刻显现出极其的不适应,检验部门成了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事先无法控制质量,以及检验工作量大,军火生产常常延误交货期,影响前线的军需供应。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一批数理统计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制定了战时国防标准,即

ANSL/ASQCZ1.1《质量控制指南》、ANSL/ASQCZ1.2《数据分析用的控制图法》、ANSL/

ASQCZ1.3《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控制图法》。这三个标准实际上是以休哈特的质量控制图为

基础的,使抽样检验和预防缺陷都得以标准化。为贯彻这些标准,美国国防部强令有关公司严格执行,陆海军采购署要求在所有采购合同中都要包含有关质量管理方面条文的规定,否则不予审批订货。由于这三项标准的贯彻,扭转了军需品前期的生产局面,工厂中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