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质量保证》李日,马加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核电站质量保证》

【作 者】李日,马加群主编
【页 数】 140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7.12
【ISBN号】978-7-308-17941-6
【价 格】26.00
【分 类】核电站-质量管理-中等专业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李日,马加群主编. 核电站质量保证.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核电站质量保证》内容提要:

书稿为中等职业学校核电设备安装和维护专业学生教程和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教材。书稿共分四章:核电站质量文化;核电站建造阶段的质量管理;核电站运行阶段的质量管理;为走进核电建设企业做好准备。此教材也可作为关注中国核电站建设的人士的参考书。

《核电站质量保证》内容试读

第一章核电站质量文化

核电站作为世界高尖端科技领域之一,从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一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中核安全问题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和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特别是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发生,使人们谈核色变。中国核电站所在地(包括核电站在建地、筹建地)的人们同样存在着种种担忧。为了消除核电站建造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提出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预防为主”的要求,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技术文件,以确保核电站的建造质量和运行安全。

第一节企业文化与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它有别于企业文化,优秀的质量文化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孕育于日本,成熟于美国,风靡了全世界。在中国最早传播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文化一词开始在大陆一些报刊上出现,研究企业文化的组织也相继兴起,为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发展和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

把企业文化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有意识地对它进行研究并运用于

001

核电站质量保证

企业管理实践的起因是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对美国的挑战。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从美国引进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创造了连续增长的奇迹。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大有超越美国、欧洲之势。这一显著变化,引起美国政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美国认为,日本是个岛国,资源相对贫乏,国境内火山、地震不断,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很强,既没有像中国那样悠久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没有像欧洲那样的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而且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不像美国在战争中赚得盘满钵满。让美国人匪夷所思的是日本的管理是向美国学习的,甚至自动化生产线也是从美国引进的,但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让世人惊异的经济奇迹。究竞是什么力量支撑了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成功的奥秘究竞是什么呢?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带着疑问、好奇、羡慕和探究的眼光和心态,分期分批远渡重洋赴日本考察,研究美国输给日本的真正内涵。在这些美国学者中,不仅有管理学者,而且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和研究专家,他们的到来和之后研究成果的相继发表,掀起了美日两国比较管理学研究的热潮。

当初,美国学者考察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方面,并针对美日两国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之间一个最大的差别是日本企业的员工有“爱厂如家”的思想,而美国企业的员工却缺乏这种思想。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是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背后的文化差异。因此,美国学者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日两国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发表了一批影响世界的重要的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这方面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综合管理研究,代表作是哈佛大学伏格尔教授的《日本名列第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曾用“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为标题播出,引起了全美的强烈反响。

第二阶段是美日两国管理的比较研究,代表作有由斯坦福大学帕斯卡尔和哈佛大学阿索斯西教授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美籍日本人

威廉·大内著的《Z理论一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第三阶段是深入改革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重建与美国文化相匹配的

002

第一章核电站质量文化

经营哲学和工作组织,恢复美国的经济活力,与日本一比高低。代表作有由哈佛大学迪尔教授和麦金塞咨询公司顾问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由麦金塞咨询公司顾问彼得斯和沃德曼合著的《追求卓越》等。

美国人的研究和他们决心重塑企业文化的举动,也深深地影响和刺激了日本人。面对美国人对日本企业文化的青睐,日本人感到他们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薄弱与落后。于是,日本的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代表作有中野郁次郎所著的《企业文化进步论》和名和太郎著的《经济文化》等。

美国学者和日本学者的研究以及成果推广,宣告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由此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研究观点: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的“金科玉律”。

世界各地的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学习和传播,不仅使企业文化的概念更加普及,而且使各类组织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向人们呈现了学术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而且实践领域的经验总结也使人耳熟能详。诸如,休利特和帕卡德创立的“惠普之道”、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进行的“文化变革”、戴尔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沃尔玛的营销文化、微软公司强调的“工作激情”“善于学习和独立思考”“危机意识”等等。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勇闯新路,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例如,联想的创新文

化、华为的“狼文化”,尤其是海尔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H理论”,其核

心是主动变革内部的组织结构,使其适应员工的才干和能力,最终实现了人企共赢,也使海尔走向了世界。

从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交心联谊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持久动力。

003

核电站质量保证

二、质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质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自20世纪以来的质量实践活动的自然结果。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质量实践活动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脚步共同成长起来的。如今,从乡村旅馆到皇家大酒店,从米老鼠到航天飞机,从街道小院到联合国大厦,质量实践活动已经从最初的工业领域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纯技术的范畴看,质量实践体现为确保实体(可以觉察或想象到的任何事物)与需要和期望有关的性质得到持续满足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满足既定的需要和期望,二是满足需要和期望的能力的持续改进。随着质量实践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质量实践逐步超越了其纯技术的范畴而演变为

一种文化现象一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指以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为基础,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群体或民族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知识、管理思想、行为模式、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等因素及其总和。

质量文化体现着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特征,它继承了当代质量实践活动的主流价值观念一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绝大多数精髓,并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的企业文化的界限

三、质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从范畴上看,企业文化研究的重点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可能是质量取向的,也可能是非质量取向的,其着眼点在组织层次;而质量文化研究的重点是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质量文化建设,其着眼点包括组织层次、地区经济层次或国家经济层次。毫无疑问,质量文化涉及的范围更宽,包含的层次更多,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将质量文化界定为某种特定含义的企业文化是认识误区。图1-1展示了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不难看出,当前有些学者所谓的质量文化或品质文化,可以理解为企业质量文化,它是从组织层面研究企业的质量实践活动的,既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子范畴,也是质量文化的一个子范畴。

004

第一章核电站质量文化

质量

企业

文化

文化

企业质量文化

图1-1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四、质量文化的特征

质量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化特征。通过对质量文化的结构化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质量文化的定性评价与定量度量建立一个基本的框架或机制。

从时间的横断面上看,质量文化的结构化特征由其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构成,这四个层面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共同组成了质量文化金字塔(见图1-2)。与文化变革的抗性特征相一致,质量文化变革的抗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到道德层面逐渐增强。其中,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具有较高的易觉察性,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浅层面,而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则具有较低的易觉察性,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深层面。

变革抗性

道德层面

制度层面

较深层面

0

行为层面

较浅层

0

物质层面

易觉察性

图1-2质量文化金字塔

1.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是质量文化的基础层面,构成质量文化金字塔的基座。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由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的现有物质性因素构成,包括财

005

核电站质量保证

富的数量与结构、财富的质量、科学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的状况等。一般来说,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物质性因素水平决定着该国或该地区质量文化的基本力量。一般来说,在一个物质层面相对薄弱的国家,其质量文化的强度也相对较弱。

但是,就影响力的大小而言,与其他层面相比,物质层面对质量文化强度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日本经济的发展进程清楚地表明,通过强化其他层面的作用,质量文化的强度能够得到显著的加强,而强大的质量文化又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进入一个更高的物质层面一这就使得质量文化得以建立在不断提高的物质层面之上。

2.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

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建立在其物质层面之上,物质层面是行为层面的载体。行为层面体现为群体使用物质层面的因素创造财富的行为模式。在同样的物质层面之上,不同的行为模式将导致不同的质量文化强度。然而与物质层面相比,行为层面对质量文化的影响更大。从地区经济的角度看,在物质层面水平基本相同的城市之间存在的质量文化强度的差异,通常归因于群体的行为模式差异。可以用来测度行为模式与质量文化强度之间相关性的例子大多来自服务业,这是因为在服务业,组织的服务行为对顾客而言基本上是透明的,并与顾客的消费行为同时发生。

3.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

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塑造行为层面的主要机制。制度层面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即标准化与规范体系、奖励制度和法律体系。其中,标准化与规范体系提供了对行为及行为结果的指导与评价体系,揭示了质量实践活动的基本目标:满足既定的需要或期望。奖励制度体现出对行为模式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并传达出国家或地区管理当局的政治倾向。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由于意识到美国经济竞争力正在减弱,于是通过立法程序设立了马可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希望借此重振美国经济。而法律体系是行为层面的强制性塑造机制。法律体系对质量文化的影响力依赖于三个方面,即执法的公正性、执法的及时性和质量法律体系的健全性。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