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迷失与复归》江光荣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作 者】江光荣著
【页 数】 435
【出版社】 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2020.11
【ISBN号】978-7-80768-304-9
【价 格】50.00
【参考文献】 江光荣著.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0.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内容提要:

卡尔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首创“当事人中心疗法”,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曾任美国应用心理学会主席及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及杰出特殊贡献奖。这本书以罗杰斯为核心,全面而翔实地介绍了其生平及学说发展脉络,除此之外,作者还进一步地提出了对罗杰斯学术理论的评价,本书的观点及评述达到了国际学术研究舞台的水准。心理学研究者及爱好者可以将这本书作为系统了解罗杰斯理论的通识课本。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内容试读

卡尔·罗杰斯:学术人生

本章初稿时,曾拟标题为“卡尔·罗杰斯:‘性本’主义者”。为什么要生造一个“性本主义”而不用公认的“人本主义”以况罗杰斯?实有下述考虑。通常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说的,其内蕴有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意思。据此而言,罗杰斯的确应该称为人本主义者。但笔者总觉得,以“人本主义”况罗杰斯,有未中肯繁处。依笔者所见,罗杰斯的全部学问文章,以及罗氏为人的基本风骨,统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按自己的本性去生存”。这是本书的

一个基本主张,此处不遽作论说,仅举一例为证。罗杰斯的名著《论成为一个人》第八章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是其真我':一位治疗师对人生目标的看法”(Rogers,1961。“是其真我”是丹麦哲

2

学家基尔凯郭尔'的话,英文为“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含义是一个人应该按自己真面目、本来面目去为人。何为“真自我”“真面目”?按罗杰斯在该章序言自解,这个说法与中国古圣老子的“率性自然”2意思一样,即自己的本性。罗杰斯既以“是其真我”“率性自然”作为理想人生的目标,亦躬行其道,所以我以为,说他是“人本主义”不如说他是“性本主义”。

不少做人文科学和哲学功夫的学者,尤其是做到一定境界者,其为人与为学,往往密不可分,其人生往往是其学问的最好诠释。罗杰斯的情况正好如此。本着这样一个认识,本章先呈现罗杰斯的学问人生,其用意一是对我们的主人公先有所了解,二是借此做一个进入罗杰斯思想世界的阶梯。

1S0 ren Kierkegaard(1813一1855),又有“齐克果”“克尔凯郭尔”等译法。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其思想后来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2原文为“The way to do is to be”,未注出处,意译为“率性自然"。然查老子虽有“率性自然"”的思想,却无此说法。

3

85年人生之旅

清教徒家庭里的孩子

1902年1月8日,芝加哥郊区一个名叫橡园的地方,姓罗杰斯的这一家又添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的出生显得平平常常。这个家庭不缺孩子,更不缺男孩。这个取名卡尔·兰萨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的孩子是六个孩子中的老四,而这六个孩子中有五个男孩。卡尔的父亲名叫沃尔特(Walter Alexander Rogers。沃尔特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卡尔出生时,沃尔特作为一位土木工程师和承包商,生意正红火兴旺。卡尔的母亲朱丽娅(Juia

Margaret Cushing)也在威斯康星大学受过两年高等教育。在l9世纪末的美国,接受大学教育还是一件很稀罕的事。罗杰斯父母都从大学毕业(实际上,沃尔特还上了一年研究生院),这是很了不得的。当然,罗杰斯家和朱丽娅娘家(姓卡森,Cushing)都是17世纪从欧洲迁往新大陆的早期移民,在美国这个年轻国家都算得上是世家的。两家的祖上都出过一些名人,包括律师、法官、商人,且都对当地社区乃至年轻的美国做出过贡献,如卡森一家就有三个男

4

人在南北战争中牺牲。

罗杰斯家和卡森家的背景非常相近,都是早期从英国来的移

民,最先都在东北部安家繁衍,几代以后其中一支沿伊利运河西

迁,落根于威斯康星。在威斯康星这两家还是邻居,有趣的是罗杰斯家养了四个儿子,而卡森家有三位千金。两家往来甚密,每

到新年,罗杰斯家四兄弟便盛装打扮,齐齐到卡森家“拜访”卡

森家的小姐。不过后来只有沃尔特成功迎娶了朱丽娅,或许因为

他俩同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

基督教信仰在罗杰斯家是一个重要元素。沃尔特属于公理会派,朱丽娅则是相当保守的浸信会员。夫妻俩不仅虔诚信教,而且热心于地方的宗教事务。沃尔特曾担任地方公理会筹款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为公理会兴建当地礼拜堂贡献良多,以至公理会将该礼拜堂命名为“罗杰斯礼拜堂”(Kirschenbaum,1979,p.5。卡尔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爱读圣经故事的习惯(李绍昆,1991。正统的清教徒加上良好的教育,这样的家庭中,强调传统,刻板保守,是自然而然的事。多少年后,卡尔·罗杰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生活,对此颇有几分无奈。

罗杰斯形容这个家庭的特点是:成员之间联系密切,同时又笼罩着极其严格,几乎是不宽容的宗教和伦理气氛;对勤勉劳作的美德强调到近乎崇拜的地步(Rogers,1961。罗杰斯夫妇对孩子们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有分寸的、节制的。随意表达感情,过分亲昵,都被视为不妥。相反,家里的管束非常

5

严厉,规矩和限制非常多:不许喝酒(甚至汽水),不许跳舞,不许去戏院,还不许玩牌。许多年后,卡尔还能记起自己头一回喝汽水时,心里那种隐隐的堕落感!

在诸多限制中,最突出的恐怕还是社交生活。卡尔的父母坚

信,自己一家与周围的人不同,周围人的行为举止不合他们的口味。对此,罗杰斯写道:“我想我家对外人的态度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

们不能保证那些人不会在我们家里做出出格的事来,他们许多人打

牌、看电影、抽烟、喝酒,还有其他一些说不出口的事儿。所以最

好的办法是对他们忍耐,因为他们不明事理。因此,要禁止任何同他们亲近的交往,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Rogers,1973,p.3)总之,在这个家庭里,不合基督教精神的行为是不能被宽宥的。清教徒的偏见和美德(如诚实、勤奋)都在少年罗杰斯身上留下了烙印。

孩提时代的卡尔·罗杰斯体质弱,瘦瘦的,常常闹病,而且情感脆弱,动不动就流泪。受管束太严,不能和别的孩子玩耍,更使小卡尔有些敏感内向。家人时不时取笑他不够强健和别的一些弱点,这愈加使得他倾向于独处。他与其他兄弟姊妹在一起,虽有欢乐,却总不能忘情投入。更多时候他是子然独处,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罗杰斯后来常说自己是个孤独的孩子,鲜有在家庭之外交朋友的机会,于是只好逃到书本中寻求慰藉。罗杰斯四岁时就在妈妈和哥哥姐姐的辅导下学习阅读,任何他能

搜罗到的书都读,包括百科全书和字典。读得最多的是一本《圣

经》故事,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到正式上学时,他读过的东西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