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本 世界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史读本 世界历史》

【作 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
【页 数】 296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0
【ISBN号】978-7-208-16594-6
【分 类】世界史-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 历史读本 世界历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历史读本 世界历史》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简述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整体上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或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加以梳理和概括,以此串联起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全书共选取155个词条,分为7个部分,分别是“古代世界的各地区文明”“中古世界的流动与交往”“近代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运作和挑战”“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世界体系的重组”“20世纪下半叶的多极世界”“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历史读本 世界历史》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

古代世界的各地区文明

相较于几十亿年历史的宇宙,人类社会不过是沧海一粟。至今依然留存于世的古代文明,仅仅显示着四五千年前的一些智慧结晶。但即便如此,宛如图画的文字、精美绝伦的建筑、气势恢宏的城池、美丽动人的传说、字斟句酌的法典、精雕细琢的珍宝,无一不表明古代世界各地虽独自发展,却共同拥有着求真、扬善、立美的人类精神。

历史读本(世界史)》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在此书中,他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推断:第一,所有物种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作出相应变化,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第二,生物的进化是缓慢发生的,而非突然剧变;第三,同一类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由此可以引申出同为哺乳类的人类和猿类有着共同祖先;第四,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竞争,只有适应环境者才可以生存下来,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由此,达尔文揭示了生物从低级

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奠定了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此书一经出

版,在当时所引起的思想震动无异于平地惊雷。基督教会将其视为异端学说,认为其亵读了上帝和基督教教义。达尔文本人也承受着恶毒的人身攻击,曾有人作了一幅讽刺漫画,把他描绘成一个浑身长满毛发、背后拖着长长尾巴的大猩猩。

1871年,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全名《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T

Descent of Man,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在此书中,他重点阐述了人类是怎么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除此之外,他还大胆推断,人类的起源拥有单一源头,

“生活在世界各大地区的哺乳动物跟同一区域内已灭绝的物种具有密切关联。因

此,非洲先前可能栖息着跟大猩猩和黑猩猩有着密切关联的已灭绝的类人猿;而且因为这两个物种是现在人类最近的近亲,有点可能的是,我们的早期祖先居住在非洲大陆,而不是其他地方”。这就是之后又经学者们补充而形成的“人类单地起源说”。与之相对的则是“人类多地起源说”,即认为,人类是通过在世界各个不同区域之内的适应,再加上那些区域之间的基因流动,两相结合而发生进化的。目前,非洲

起源说获得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DNA两项研究证据的强力支持,是国际普遍

认同的人类演化起源说。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定律的发现和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从一种假说逐渐成了大众所广为接受的现代综合理论,得到了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支持。当然,这一理论至今仍然

受部分基督教信仰者的反对。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各地区文明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

1799年7月中旬,在拿破仑大军占领埃及期间,当法军上尉皮耶-弗朗索瓦·布

夏贺(Pierre-Francois Bouchard,1771一1822年)在港口城市罗塞塔(Rosetta)(今天也称拉希德,Rashid)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Fort St..Julien)的地基扩建工程时,意

外地掘出一块表面布满稀奇古怪文字的黑色玄武岩(两百年后发现为花岗岩)石碑

断片。这些文字符号使他认定这绝不是一块普通的顽石。最终,这块石碑被送到了

拿破仑在开罗(Caio)设立的古埃及研究所。经测定,这块石碑高约114.4厘米、宽

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重约762公斤。由于该石碑出土于罗塞塔郊外,因此被命名为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两年后,英军在埃及大败法军。这块石碑作为战利品,被辗转运到了大英博物馆,并成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学者们通过初步考

证,认为石碑上的碑文是由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的两种语言、三种体系的文字一古埃及象形文字(也称圣书体)、通俗文字(象形文字的草写体)和古希腊文镌刻而成的。这三种文字分列为上、中、下三部分,所占行数分别为14行、32行、54行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最早是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得到使用的,大约在4世纪末期被逐渐弃用。之后,所有关于如何阅读象形文字的知识都逐渐失传了。而古希腊

文则能够为19世纪初的学者所释读。那么,罗塞塔石碑能否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

文字的一把“钥匙”呢?

1802年4月,英国学者斯蒂芬·韦斯顿(Stephen Weston,1747一1830年)将石碑上的古希腊文翻译成了英文。它所记载的内容可概括如下:公元前196年,为了感谢国王托勒密五世(King Ptolemy V,公元前210一前181年)登基后赐予埃及祭司阶层的种种恩典,祭司们决定在全国各地的神庙为他立像,并分别把他出生和即

位的日子定为节日。这段碑文的最后一句话写道:祭司们想将此消息晓谕天下,决

5

历史读本(世界史)

定把这一决议用三种文字刻写出来。正是这最后一段话,成了揭开古埃及象形文字

神秘面纱的关键所在,它意味着这三种不同文字所记载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此鼓舞之下,众多学者为弄清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来龙去脉而不懈努力着。

此后数年,很多学者从事着这一艰巨任务,虽然小有所获,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

突破,直到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 Francois Champollion,1790一1832年)的研

究问世,这一难题才得以彻底破解。1790年,商博良出生在法国南部小城菲雅克

(Figeac)的一个书商之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语言文字天赋。16岁时,他已熟练掌握了拉丁文、古希腊文和6种古代东方语言。从1808年起,商博良凭借他那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古代东方文字功底,着手实现自己少年时代定下的奋斗目标一释读罗塞塔石碑。1809年,年仅19岁的商博良就已经成为格勒诺布尔公学的历史学教授。之后十余年间,在众多学者一个个受挫而放弃研究时,他依然毫不气馁,知难而上,锲而不舍地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1822年,他最终完成罗塞塔石碑碑文的全文翻译,成功译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这一成就破解了长达4000年之久的古老书写文化之谜。接着,他又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为后来解读古埃及遗留下的大量纸草文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这对学者们研究古埃及王国时期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思想信仰可谓功莫大焉。自此,埃及学成了一门新兴学科,而商博良本人也被称为“埃及学之父”。

埃及金字塔与撕身人面像

有人说,认识埃及应该首先从访问金字塔开始。这的确没错!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埃及人称之为“法老”)的陵墓。在古埃及人的宗教信

仰中,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受这一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的影响,法老常常生

前就大兴土木,不惜耗费巨资,为自己修建陵墓,并用各种物品加以装饰,以便死后

能够如生前一般享乐,并继续行使权力。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