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指导》刘济远,蒋松德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作文教学指导》

【作 者】刘济远,蒋松德著
【页 数】 284
【出版社】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07
【ISBN号】978-7-5648-3239-1
【分 类】作文课-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刘济远,蒋松德著. 小学作文教学指导.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小学作文教学指导》内容提要:

全书基本覆盖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每种类型的作文均配有按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并通过实验检验的“导写”案例,案例中选取了实验班学生大量成功的习作,并且每一“导写”案例均按新课程理念给予了全过程的展示。所选例文大都出自实验班学生之手,原汁原味,原创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确实是一本“导”与“写”一体、教与学结合的新书。本书的出版对于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高师语文教学法教师、写作学教师以及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高师中文专业类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乃至家长们对其子女的习作辅导都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小学作文教学指导》内容试读

第一章小学作文教学概论

第一章

小学作文教学概论

第一节小学作文教学理念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因而,历来被列入检测学业、选拔人才的常规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改的深人,作文及其教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全社会倍加关注的热门话题。

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写作不单纯是知识和技巧问题,而是一种复杂而颇具创造性的劳动。由于中小学一直缺乏严谨有序的作文教材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致使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目随意、散乱无章的状态。学生的作文水平为什么会徘徊不前?这既有学生个体因素,更多的是教师作文教学方面出现了失误,他们不是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入手实施教学,而是围绕着升学考试进行教学,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甚至有些教师根据历年的考试题型,选择一些范文让学生死背,考试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让学生拿背会的“范文”模式去套,以不变应万变,使作文教学远离人间烟火,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心感受。这样的作文不再是学生抒写心灵的需要,而成了考试的附属品,成了一种让学生十分苦恼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作业”。于是,学生的作文失去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怎样改革作文教学?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全面铺开、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后,其表现更为突出。在语文新课程实施

2小学作文教学指导

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上好一堂作文课呢?

首先,要解决对语文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作文教学的认识问题,它包括对“课标”要求和习作教材编排的全面了解,全面认识并掌握语文新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作文,在“课标”中出现了多种新的称谓:在第一学段(1~2年级)叫“写话”;在第二、三学段(3~6年级)叫“习作”;到了第四学段(7~9年级),才叫“写作”。“课标”对写作提出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①通览新课标可以发现,它透露出了作文教学改革的许多新的信息:

一、从“写话”起步,突出了练笔的性质

学生的作文是一种习作,是初步掌握书面表达能力的练笔。“课标”将传统的“作文”教学按学段分别称作“写话”、“习作”、“写作”,改变原有的提法,其实,这只是为了消除学生学习作文的畏难情绪,树立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同时,让教师明确各学段的不同要求以及中小学生写作的性质是练笔,以免在教学中任意拔高要求。

“课标”对写作起始阶段目标的设定,特别注意儿童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把重点放在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上,让他们乐于表达。

“写话”中的“话”,就是说话,用的是口头语言。学龄前儿童,都会说话,也就是说,在他们未从涉足写作之前已经都会用口头语言表达各自的意思,说话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但作文和说话仍有差别。尽管不少人说,作文是用笔说话,说话是用嘴作文,好像作文和说话差不多。实际上,从“说话”到“作文”,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中间有一道门槛。要跨过这道门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一、二年级设计“写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这个过渡,帮助学生跨过这道门槛。

写话,写的是“话”,这就给儿童的写作起步放宽了尺度:1.不计数量。写三句五句行,写一句两句也行。2.不限内容。可以漫无边际,谈天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第一章小学作文教学概论3

说地,写这个行,写那个也行。3.不求规范。在作文的起步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写规范的句子当然好,但出现了不完整句子也行,甚至有错别字也无妨。总之,只要乐意写就好,只要有兴趣写就好,甚至,只要动了笔就好。

二、淡化了文体意识,降低了教学要求

写什么体裁,“课标”不像以往的大纲那样强调写记叙文、应用文,而提出了“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的目标要求,意在淡化文体意识,减轻学生习作方面的心理压力,激发写作兴趣,为他们“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实,这个目标中既包括了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的训练,也包括了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的初步训练。

“课标”从内容到形式都降低了“篇”的要求,它应成为习作指导、批改、讲评的新尺度。“条理”与“篇幅”要求降低是基于练笔的性质和学生实际能力而提出的。隐去“有中心”“思想健康”,也是为了使小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减轻学生写作上的压力和对写作的一种畏惧感,无拘无束地写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课标”主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多给学生些自由和开放,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尽可能减少对他们写作的束缚和限制。

三、顺乎自然,强调学生作文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趣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逐渐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我想写,我要写,我能写。近

十几年来,有一些作文教学实验。例如北京景山学校的写“放胆文”实验,高原、刘朏朏老师的“观察一分析一表达”三级作文训练实验,湖南省第

一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新诗进课堂”教学实验以及深圳市南山区、青岛市和成都市等地根据新课标实施的作文教改实验,都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

4小学作文教学指导

趣和动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自我发现,强调求真求新意识的培养

“课标”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二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感情真实。”(第三学段)》“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第四学段)①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课标”十分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求真求新的思想意识。

(1)“求真”一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写出童真、童趣、童语。

老一辈语文学家曾经指出,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2)“求新”一让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写出不同于别人的新想法、新感受、新发现。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不造假只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点,在国际上都已经达成共识。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②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一章小学作文教学概论5

不相干的东西,其创意更是谈不上。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唯恐它太幼稚、不全面、不深刻。于是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唯独丧失了学生自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当前,学生作文模式化严重,连说出的假话也是异口同声。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应试教育扼杀我们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力。

想象是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着旧表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①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海中就会浮现新颖、生动的意象。学生每经过这样一次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提升,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会又一次破土而出。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妨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熊熊烈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这种记忆表象就是想象的原料,它一旦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就会生成鲜活的意象,而这些正是作文所必需的。如果学生的感情爆发力强,而记忆表象又丰富多彩,其想象力必然强,作文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

五、适应生活,重视实用性作文能力的培养

“课标”第二学段提出的“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第三学段提出的“学写读书笔记和常用应用文”,第四学段提出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②,都是这方面的要求。“课标”在总目标中也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6小学作文教学指导

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①前一句话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后一句话重在交流信息、表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向重视实用,对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比较忽视。有些同志再三强调作文要切合实用,培养书面语言的交际能力,对“月下”“雨后”等抒发主观感情的作文题目很不赞成。现在,新课标根据国际上作文教学发展个性与适应实际需要并重的大趋势,提出我国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重视实用的传统,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这与国际上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六、立足根本,重视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②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应包括以下内容:

1.热爱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生作文的难点,主要是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所以,这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课标”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同样离不开生活。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生活中那些鲜明生动的形象就像一幅幅图画,会永久地保留在儿童的记忆里,成为他们日后写作素材的宝库。

2.课外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扩大阅读量。古人所谓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72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