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乾坤 解析奇门遁甲》尹锋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掌上乾坤 解析奇门遁甲》

【作 者】尹锋著
【丛书名】中国易学文化传承解读丛书
【页 数】 430
【出版社】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 2009.04
【ISBN号】978-7-5044-6417-0
【价 格】48.00
【分 类】奇门遁甲-研究-八卦
【参考文献】 尹锋著. 掌上乾坤 解析奇门遁甲.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掌上乾坤 解析奇门遁甲》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奇门遁甲的思维模式与实用价值;奇门遁甲符号系统的基本概念;奇门经典导读;各家奇门的推算方法及应用;奇门遁甲符号系统的万物类象等。

《掌上乾坤 解析奇门遁甲》内容试读

第一章

奇门遁甲的思维模式与实用价值

一、排局布式的天文背景

奇门遁甲是先哲通过“仰观”、“俯察”而对宇宙自然变化与万物运动规律的一种哲学表达,是对自然原型的一种象数模拟。奇门诸要素的运用,阴阳局的排布,局象的分析判断,无不是在依据“观象授时”的天文历法背景与万物之间的全息对应规律进行的,这是奇门遁甲原始模式的理论基础。

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变化规律来计量时间,判别气候,划分季节的

一种法则。古代先贤通过长期对日月星辰的观察,逐步了解和掌握了地球、月亮和太阳的运行规律,通过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月),计算出每月长度及回归年长度,并根据气候变化制定出相应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历法所特有的创造与发明。二十四节气是节气与中气的总称,节为月令之开始,气为月令之中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规律而制定的,因此每一个节气都能真实地反映太阳所在的位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圆形的,也不是轴线平行的,而是椭圆形的,且倾斜66度34分,绕太阳一周之后,在其赤道上下留一条∽形的轨迹,也就是太阳在天空中周日视运动的轨道称为黄道,∽形的两个波峰一个为“冬至”节气,坎宫一阳始生之地,标志着奇门阳遁局的开始,显示出阳气自冬至开始而递次增强。另

一波峰为“夏至”节气,离宫一阴始生之地,标志着奇门阴遁局的开始,显示出自夏至之后阴气递次增强。其中包含“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太极原

1

上乾审

理。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的春分点为0点,将黄道等分为

二十四段,每段15度,太阳每行够15度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每宫管45度故一宫有三节气,八宫二十四节气尽矣。

立夏小满芒种复至小舞大馨立秋

谷雨

原始实测太板图(田合禄《周易真原》)》

奇门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每一个节气分为上、中、下三元,每一元五日,三元十五日为一节气,实为古天文历之七十二候,奇门“烟波钓叟赋”中“太公删成七十二”即为此说。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东吴鲁肃论及“用兵之道”时说:“《七十二候图》,成图于周公,将节气周天三百六十日,分类别之。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

四进成岁。将一年之中的节气更替,万物衰荣一一道明;何时虹藏不见,何时雷始收声,何时土润涛暑,何时雾霾蒸腾…如此只须谙熟于胸,融汇于心,运用得当,便可胜于百万雄兵!”由此可见奇门遁甲是以二十四节气和

七十二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时空坐标系,用以推断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规律。

著名易学家常秉义先生在《周易与历法》一书中说:“易学是一门同天文、历数、气象、物候等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证科学。《周易》是占筮书。筮,数也,筮法源于古历法,而历法本身就是一种准确的预测…奇门

2

像:…一第一章奇门遁甲的思维模式与买用价值

遁甲占测术共四千三百二十条,六壬占术共三千多条,纳甲筮法共四千零九

十六条,加之月建、日建、时辰及六爻占辞,其信息量之巨是难以想像的。不论何种占法,都与天文历数密切相关,如奇门、六壬、太乙、纳甲、风水等等皆离不开河洛数理九宫八卦及节气律历星宿度数。一言以蔽之,离不天文历法的时空背景”。

关898国性电R¥国眼印函国临性同吧强图及幽是要等整蓝是¥/

军术

婚球

失à查压太内杏空奥先/

二九

卦气七十二候图

二、象数模型的自然原理

《周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意为黄河出现龙图,洛水出现龟书,圣人效法“河图”作八卦、效法“洛书”作九畴。古往今来,无数学子为此作出了种种的推理、推测与论证,更有人推测是外星洛书人在远古时期在地球上留下的杰作,是穿越时空的千年智慧,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3

掌上乾坤

00-000-00

000000000

●●

河图

洛书

河国、洛书分别是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地理方位图

奇门专家张志春先生在其专著《神奇之门》中说:“空间符号主要是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以后天八卦和洛书九宫相配,表示地面上的九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央;以先天

八卦和河图相配,表示上下左右、正转反转、天高地卑、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不相容的立体动态球形空间”。河图反映的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空间结构,为先天本体宇宙模式,或称广义宇宙图。河图中共有代表“天地之数”的五十五数,以白点为单数为阳,代表天;以黑点为双数为阴,代表地。一阳六阴,位于宇宙之北,二阴七阳位于宇宙之南,三阳八阴位于宇宙之东,四阴九阳位于宇宙之西,五阳十阴位于字宙之中,即人类生存的地球。又以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北方,阳气初生之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东方,日出之处,阳气渐长,“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南方,阳气盛极而阴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西方,日落之处。阴气渐增。“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央为中心太极,“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奇数得阳而合,偶数得阴而居,说明天地之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而必须阴阳相合,互根互存,其左旋(顺时针方向)表示五行相生,一六水生三八木,三八木生二七火,二七火生五十土,五十土生四九金,四九金生

一六水,四正之数相对表示生中有克,寓克于生,体现出奇偶相配,生成相依,阴阳聚会的特点。

一第一章奇门遁甲的思维模式与实用价值

洛书为后天宇宙模式,或称狭义宇宙图。洛书是由河图演化而来的(演化过程在此不作赘述)。其结构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中央、龟背之象也。”(《易楔图书》蔡元定语)。图式总数为四十五数,其纵横对角之数的和均为十五数,以奇数为阳,象征天道运行规律,阳气由北方始生,按顺时针方向左旋转,阳气递增,至东方渐盛,达南方后极盛,阳极则阴生,至西方阴气渐盛,达北方后阴气盛极,阴极则阳生。如此阴阳变化,反映了事物运动升降往复的周期变化规律,五居中央为太极,是三天与二地之和的象征。在洛书五行中起调和作用,体现了事物阴阳平衡,得其中和,来复反转,生化不已的规律,成为世界万物不断变化、发展、更新的自然法则。

后天八卦洛书困(引自费来助《八卦占卜新解》1989年版)

欧阳红先生在《易图新辨》中写道:“洛书之‘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数阵,在易学发展中影响甚广,渗透颇深。自《易纬》首配八卦,到《内经灵枢》成八宫九风篇,《内经太素》有九宫八风图,其后象数易家以及纳象数解易之义理易家,无不广采其说,数术易如奇门遁甲术,兵家易如九官八卦阵,莫不源于此。”他又说:“洛书用数为九,河图用数为十,较洛书多

一数即十。河图用十,是突出生化,(生成变化)。0为基,1为初,9为极,10为满:满则进,进而再生,再生又为0。在十进制中,进位的是0,是新一轮的0。因此河图用10,是易理周而复始之义,即再生再造。再生就是复归、转化、升华,是物质之不灭。洛书用九,1为始,9为终,9不进,

掌上乾绵

复为1,是突出循回、周始、孕育,旧的终结为新的诞生之交接。河洛数理是宏观论、整体论与微观论、个别论的统一。”

古人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了宇宙万物的迁移交换,万物兴衰过程,了解到天地间有一定的规律存在,并根据易理的统计、分析、归纳,在洛书九宫的基础上找出了一条可寻的轨迹,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奇门时空数理模型,这是古人时空观念模型化、系统化的体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来自古天文学,没有天体的空间坐标位置,便不会有时间概念的产生。而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时空。现代科学证明: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空间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亦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期性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可能是宇宙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两千多年前,我国思想家庄子说:天道循环,周而复始。宇宙如果一直膨胀,就会冻死;如果一直收缩,就会热死。宇宙只有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才能保持活力。人类最古老最现代的精英都从周期性的角度思考着宇宙的本质。”(《春去春又回一地球上的周期性现象探秘》代敏编著)。时空规律是空间中各种物质的规律,反过来说,各种物质的规律就是时空的规律,要认识自然间各种事物的规律,首先要认识时空规律。当某一事物在某一时空坐标里产生和发展,它就是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一种物质,是时空的成分,那么此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时空的规律,时间产生于天体运动,天体运动的结果则体现在时间坐标上,时空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对应,古人的这一观点与现代辩证观点是十分吻合的。这就是世界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为天地作用的产物,应顺应这种自然的客观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不能违背它、改变它,但却可以和利用这种规律,指导人生、趋利避害、设计未来。

著名学者,西北大学教授费秉勋先生(笔者的恩师)说:“可以看出,在构成奇门遁甲模式构架的三大要素一空间、时间、数理当中,每一要素都渗透着其他两种要素,空间中有时间和数理,时间中有数理和空间,数理既是时间也是空间。这还是就静态而言的,如果将具体的时辰输入盘中,天盘上的时空数,都按照固有的自然法则,一齐运动飞转,构成千汇万状的格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