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大众点评V4账号,白吃白喝了一个月

前段时间,某店玩起了“自杀式行动”。

这家店的服务员先给顾客选了一只活蟹。待顾客确认后,服务员本该交给后厨制作,却转身将活蟹放回水缸,从后面取出一只死蟹。代替。

而且最厉害的是这个淡水缸是放在大厅里的,服务员的一系列操作一目了然。

果然,这件事不仅被看到了,还被当时正在用餐的一位顾客记录下来,放到了抖音上。

于是这件事在抖音上迅速发酵,贡献了几十个100W+的读书视频。但是这件事情的主战场不在抖音,也不在微博,而是在大众点评。

很多网友看到这段视频后,自发跑到大众点评给这家店差评。一时之间,这家店的评论区就被网友的差评给屠杀了。

但过了几天,这些差评就消失了,甚至3年前的一些好评也被推到了前面。

于是网友开始猜测是不是大众点评的商家,可以删除这家店铺的差评。

2013年时代周刊曾报道,某商家被“差评”后,向大众点评客服咨询。客服告诉他,可以和平台合作,每月支付3000元。合作费可以帮助他的店铺删除差评,增加好评。

但是现在,这项业务已经取消了。要知道现在的大众点评可以说是审核最严的网站了。

有网友试图让朋友给自己的店铺好评,但没过多久就被系统删除了。在掌柜通讯录/微信好友中,如有,则判定为好评。

而且本店是靠平台的判断系统来掩盖“死蟹换活蟹”的差评。

1

报告

面对差评,店家其实还有机会申诉。

因为有些店铺会因为竞争关系,故意给竞争对手的店铺差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平台方对商户有“防犯罪”保护机制。

这则新闻事件在一天之内爆发,之后各大官方媒体开始转发该内容。除了官方媒体,还有不少网友发表评论、探店、爆料相关内容,让“死蟹换活蟹”的活动持续了2-3天。

因此,看到这条消息的网友自发给这家店写差评,导致发布时间集中,大众点评出现大量内容相似的差评。此外,吃瓜群众的账号主要是无级别或低级别的“小白账号”,触发了平台的“打黑”机制。如果商家以“竞争对手恶意发布差评”为由进行申诉,差评被隐藏删除的几率就更大。

2

查看正面评论

其实大众点评成立初期,商家发布好评的频率很高。各种新店只要肯花钱,都可以上大众点评必吃榜等各种榜单。

当然,这种混乱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后来大众点评确实做了整改,刷好评的现象没有以前那么猖獗了。

不过,即使平台出手整顿,大众点评月活2亿+,哪个商家不眼红?

由此,大众点评点评好评的方式开始升级。目前,正面评价的审核方式主要有3种。一种是抢前排,考虑的是单条评论的数据。

获得精选评论的基本条件是高质量的评论。优质的评价与发帖账号的水平、评论的字数、图片的数量有关。

等级越高,账号权重越高,字数和图片是优质评价的最低要求。

如果发差评的账号也满足同样的条件(差评前排要求更低),需要考虑的是差评内容下的用户互动量。对于这些互动,商家可以让员工刷卡或者在网上找真人互动,1~2元一个。

二是利用平台的“霸王餐”活动获得好评。许多商家利用平台的“霸王餐”活动,以免费或低价邀请用户免费吃喝。本着“手短嘴软”的原则,大部分用户即使不给好评也不会给差评。

三是找人写好评。有一些专门从事此类业务的营销公司(以下称为“媒体”)。

他们手上都会有一些微信群。微信群都是专门点赞的大众点评高级用户。这些用户基本上都是朋友推荐的。

当一些商家有点赞需求时,媒体会制作申请表发送给用户群。用户需要填写自己的手机号和ID,以及账号级别的截图。

如果是需要增加销量和数据的业务,他们会降低用户等级要求,V2~V3可以参与。

如果想要优质好评,增加店铺权重,部分商家会要求V4及以上才能参与。

之后媒体会根据用户申请的时间,提前一天给商家第二天的用户信息。一般每天只会安排2~6个用户消费,避免过多的好评被平台检测到。

然后用户会在预约当天到门店选择商家大众点评的套餐进行消费,并在大众点评下单(平台下单后评价权重更高)。

之后,用户需要在大众点评做出(优质)评价。有的商家会选择在用户下单后直接返现,有的商家会把钱预付给媒体。媒体收到(优质)评价截图后返现。

关于好评的审核间隔,商家一般控制在3个月左右,避免同一账号消费间隔太短,平台会直接判定好评无效。

所以只要你有V4账号,合理安排时间,就可以白吃白喝一个月(一辈子)。

可以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交易。

大众点评更严格的规则并不能阻止刷单现象的消失,反而增加了很多想刷单的商家的营销成本。

这些商家的行为,说是没有问题,却是踩在了平台红线的边缘。有问题就花钱请人吃饭,一切操作都遵守平台规定。

最终的输家是那些被好评蒙蔽了双眼的消费者。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