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南怀瑾著述|(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楞伽大义今释》

【作 者】南怀瑾著述
【丛书名】太湖大学堂丛书
【页 数】 284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6.05
【ISBN号】978-7-309-11610-6
【价 格】38.00
【分 类】大乘-佛经
【参考文献】 南怀瑾著述. 楞伽大义今释.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楞伽大义今释》内容提要: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

《楞伽大义今释》内容试读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一三金

南怀瑾述著

楞加阿跋多罗宝经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南朝宋文帝时,泛海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深加崇重。乃讲演华严,并译此经。

南作汗楞伽大义今释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问题的开始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

当释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时期,佛在印度南海滨的楞伽山①顶上,和他的出家比丘②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萨道③的弟子们,很多的人,都聚会在一起。当时由大慧大士为大众们的上首,他对于一切唯

3

心,万法唯识的自心识现境界,已经善于解证它的真实义理了。他对于各种各类的众生差别,以及各种各类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际,都已经了知无遗。并且深入佛法,对于无量普度的法门,都了然通达。但为了随顺一切众生各种不同的希求,才随缘普遍地显现在世间。关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他已经彻底通达。由于佛的启示,为了解决当时与后世人们的许多疑问,他就代表大家起来问佛,提出下面的许多问题。他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说出一段赞美佛境界的偈语;其实,这也就是说明佛法精义的纲要。他说: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的幻华相似,倏有还无。如果离了生灭的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的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的现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著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现身,说法度世,拔济

①楞伽山:在师子国(即锡兰岛)之山名。楞伽为宝名,又曰不可到、难入之义也。

此山以有楞伽宝得名,又以险绝常人难入得名。佛在此说《楞伽经》,表法殊胜。

②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

③菩萨:具名菩提萨睡,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众苦。)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现,如果离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了。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显现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体上却都无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

4

世间。)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地生生灭灭;在生灭灭生的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的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佛是大智慧的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的烦恼障和智障,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的妄想心,犹如火光中的烟焰和光影相似;它的自性却是本来无相,了然清静的。所以烦恼和智慧,同样的都无自性,本自了然清净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这是说: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有一涅槃寂灭的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寂灭的境界中。在本来清净自性的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的本体。如果执著佛境界的是有是无,也就同执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

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的真实内义。)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牟尼是佛的名称,也便是寂默的意义。这是说:佛从本性清净寂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

默中静观万法,得证远离生灭的作用,不取一法,也不舍一法。只得性自如如,这便是远离尘垢,远离缠缚的解脱法门。若能解脱生灭,还归寂灭清净,便无古往今来等法执。由此而解脱十方空间。三世时

5

际的束缚,以证得毕竟寂静了。)

附论(一)

(上述大慧大士的赞佛偈语,最主要的道理,是指出佛已经在无生灭的境界中证得解脱,在自性清净寂灭中得到大智慧。但为了济度世间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仍然兴起同体的大悲,无缘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么呢?是悲众生的愚迷。其实既非实有人和法的可悲,也非绝对的无人和法的不可悲。只是悲其所悲,应无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义的佛法,以兴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来济度世间,才是它主要内义的精神了。)

这时,大慧大士说完了赞佛的偈语,便自我介绍说:他名为大慧。现在为了彻底了解大乘佛法的要义,所以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请求佛的解答。佛就答应他随意发问,并且说,理当为他说出如来自觉的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阁楞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己还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

6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键阔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阁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