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自见》(日)铃木大拙著;徐进夫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自性自见》

【作 者】(日)铃木大拙著;徐进夫译
【丛书名】铃木大拙禅论集
【页 数】 268
【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 , 2017.02
【ISBN号】978-7-5443-6627-4
【价 格】42.80
【分 类】禅宗-文集
【参考文献】 (日)铃木大拙著;徐进夫译. 自性自见.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7.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自性自见》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六篇,其主要内容包括:禅-中国人对于开悟之说所作的解释;悟与迷;禅的历史-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谈悟-禅对一种新的真理所作的启示;禅的实际教学方法;禅堂与僧训的理想目标。

《自性自见》内容试读

第一篇

中国人对于开悟之说所作的解释

若要了解开悟或自觉之说如何在中国被翻造成禅的佛救,首先我们必须看清中国人的心窍与印度人的心灵大体上有一些什么不同之处。我们一旦看清此,点之后,就会明白禅何以是在佛教遭遇种种横逆,但终于移植成功的中国土壤之中长成的自然产物了。

一、引言

在开始讨论本文的主要意旨之前,亦即在考索中国人将开悟之说用于实际生活方面的禅道之前,我想先将某些禅学批评家对禅所取的态度做一些基本的说明,借以阐明禅在整个佛教之中的地位。据此等批评家说,禅的佛教不是佛教;它是与佛教精神颇不相合的一种东西,可以说是任何宗教史中都可常常见到的一种偏差。因此,他们认为禅是一种畸形,常见于思想与感情的流动河道不同于佛教思想主流的民族之中。此种说法是否属实,一方面,我们只要明白佛教的真正精神究竟是什么,即可得一决定;另一方面,我们只要知道禅的学理在被远东承认的佛教主要观念中究竟占怎样的位置,亦可得一决定。此外,我们对于一般宗教经验的开发情形如果能有一些认识,亦颇理想。对于这些问题,倘使我们不想从宗教历史与哲学的见地求得一个彻底认识的话,我们就会因为禅表面上不像对佛教有先入之见的人所想的那样,而武断地断定禅不是佛教。因此,我对这些问题所作的陈述,将可为这一主要论题的展开做一个铺路的工作。

004/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

诚然,从表面上看来,禅的里面的确是有一些十分奇异,乃至极不合理的东西,足以使得所谓原始佛教的虔诚佛徒大吃一惊而遽下结论:禅不是佛教,只是佛教的一一个中国具形或变体而已。举例言之,对于下面所引的一篇陈述,他们究将作何解释呢?在南泉语录中,我们读到:池州崔使君问五祖弘忍大师:“徒众五百,何以能大师独受衣传信,余人为什么不得?”五祖云:“四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有能大师是过量人,所以传衣信。”南泉对此评述说:“空劫之时无一切名字,佛才出世来便有名字,所以取相…只为今时执著文字,限量不等,大道一切实无凡圣。若有名字,皆属限量。所以江西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后人这么行履。今时尽拟将心体会大道。道若与么学,直至弥勒佛出世(等于说直到世界末日)还须发心始得。有什么自由分?只如五祖会下四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有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①,只会道,不会别事。”

上引各语,在禅籍里面并不是什么非常奇特的语句,只是在大多数禅学批评者看来,显得有些刺耳。佛教受到了平白的否定,而有关佛教的知识,亦被认为不是学禅所不可或缺的要件,但与此正好相反的是,这个禅的大道与佛教的遮遗的办法或多或少是一致的。此话怎讲?下面且为这个问题做一个尝试性的解答。

二、佛教的生命与精神

为了说明这点,并证明禅所宣称的传承佛教的心髓,而不是传承它的系统化或公式的文字典籍为正当,我们必须直探佛教的根本精神。直探佛教的根本精神,则须剥去它的一切外在及其他附加物。因为,此筹外在及

①试以此点与六祖本人所说的话做一比较:有人问他怎会继承五祖的衣钵时,他说:“因为我不会佛法。”且让我再从《凯那奥义书》(the Kena-Upanishad)引出一节做个对比,因为,在这部奥义书中,读者可以看到那位婆罗门先知与那些禅师之间的一个十足的巧合,而这个巧合不仅是在思想方面,在表现的方式上亦然:不想的人想到:想的人不知道。理解的人不解:不理解的人明了。

道家神秘主义的始神老子,也有这样的精神,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一高·禅/005

其他附加物,不仅妨碍它的固有生命的作用,同时亦可使我们把次要的东西视为它的根本。我们知道,橡子与橡树大为不同,但橡子只要继续生长下去,它们之间的同一便是必然的结论了。若要实实在在地透视橡子的真性,必须透过它的每个历史阶段,去追踪一种没有中断的发展情形。假如种子仍是种子而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的话,则其中便无生命可言;尽管它是一种已经完成的作品,但是,除了作为一件历史古玩之外,对于吾人的宗教经验毫无价值。同样的,若要确定佛教的性质如何,我们必须纵观它的整个发展路线,它里面究竟有哪些最为健康、最有活力的胚种,将它导入如今的这种成熟之境。我们只要这样做了,不但可看出禅到底是怎样被视为佛教的一个方面的,而且,实在说来,更可看出禅到底是如何被视为佛教里面的一个最最重要的因子了。

由此可知,我们若要充分了解历史悠久的现存宗教的特性,最好的办法,是将它的始祖与它的教义分离开来,因为前者是后者发展的一个最为有力的决定因素。我说这话的意思有数层,其一,这里所谓的始祖,当初并没有想到要做后来以他的名义成长起来的任何宗教系统的开山祖师;其次,对他的门人而言,在他仍然健在的时候,他的人格并不是独立于他的教义之外的一种东西一至少,就他们所知的事实而言;第三,原本不知不觉地在他们的心中作用着的,他们的老师的人格特性,在老师过世之后,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而成的最大强度出而进人了前景之中;最后,始祖的人格在其门人的心中日渐增长,力量非常之大,乃至成了他的教义的根本核心:这也就是说,后者已经成了阐释前者的解说。

假如我们认为,任何现存的宗教系统,都是由它的教祖作为他的心灵的完全成熟的产品传授而来,因而以为,弟子对他们的教祖及其教义两者,皆须作为一种神圣遗产加以抱持,不可被他们的个别宗教经验内容所亵渎,那将是一种大大的误解。因为,这种看法由于未能想到吾人的精神生命究竟是什么而使宗教变成彻底的顽石。但是,这种静态的保守论总是受到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宗教体系的进步派的反对。而这两个在人类任何其他活动范围之中互相冲突的势力,亦如在其他各种活动范围之内所见的一样,交

006/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

织而成今日的宗教历史。实在说来,历史就是此种冲突的记录,任何方面都是一样。但宗教里面有此冲突的这个事实却也显示出:这种冲突并非没有意义;宗教乃是一种活的能力;因为,它们不但可以逐渐揭示原始信仰的潜在含意,而且可以以一种当初做梦也没想到的方式使它更为充实。这种情形的发生,不仅与教祖的人格有关,与他的教义亦有关系,而其结果则是一种令人惊异的复杂甚至混乱,往往使我们无法看清一种活的宗教体系的特质究竟是什么。

教主仍在他的信徒与弟子之间活动时,后者对他们的领袖其人及其言是不分彼此的;因为言教要由其人而得实现,而其人则是对他的言教所作的一种活的解释。信奉他的言教就是追随他的脚步一这也就是说,敬信他本人。单是他在他们之间出现这一点,就足以启示他们、鼓舞他们,使他们信仰他所教导的真理了。尽管他们对他的言教也许不甚了然,但他阐释的那种权威神情,却使他们深信他所说的真理及其永恒的价值,心里不会存有任何疑影。只要他继续活在他们当中并对他们讲述他的教义,其人本身便会作为一种个别的统一对他们产生吸引力。纵使是在他们退隐山林,思维他所教示的真理(这是一种精神或灵的修炼)时,其人的形象仍然不离他们的心眼之前。

但是,当他那种庄严而又感人的人格不再以肉身显现时,情形就不同了。他所说的言教仍存人间,他的信徒亦可口诵心维,但它与它的创造者之间的人的关系已经失去了;曾经将他本人与他的言教紧紧连在一起的那条链子已经断了。当他们想到他的教义真理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将他们的导师视为一个比他们本身远为深刻、远为高贵的灵魂。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被看出以种种方式存在于师徒之间的那些相似之处逐渐消失,而在这些相似之处逐渐消失的当儿,另外一面一使他与他的弟子大为不同的另一面

便以更为显著、更为不可抗拒的形势反抬起头来。其结果是使他们深信他

是出自一个颇为独特的精神或灵的根源。神化的历程或作用就这样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直到这位大师去世数百年后,成为最高存在本身的一种直接显示一实在说来,他就是曾以肉身存在的最高神明,曾有一种神圣的人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